理论教育 网络规模效益与收益递增理论

网络规模效益与收益递增理论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上网设备呈多元化发展。一般而言,在网络没有达到临界容量之前,消费者的加入会给原有消费者带来边际收益递增,效用是增加的。阿瑟认为存在着两个经济世界,需要我们用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个是收益递减的经济世界,一个是收益递增的经济世界。而且,一个成长中的思想派别正在围绕收益递增的概念形成。

网络规模效益与收益递增理论

据CNNIC近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但用户手机网民增幅较2009年趋缓;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上网设备呈多元化发展。《报告》显示,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而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也以45.8%和48.2%的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我国更多的经济活动正在加速步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扩大,加入同一网络的用户越来越多,这些用户的增加是否会影响到原用户的效用?或者简单地说,随着聊QQ、MSN的人数的增加,后来者的加入会不会影响你的效用?一般而言,在网络没有达到临界容量之前,消费者的加入会给原有消费者带来边际收益递增,效用是增加的。

阿瑟认为存在着两个经济世界,需要我们用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个是收益递减的经济世界,一个是收益递增的经济世界。由于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共同存在于一切行业之中,两种完全对立的收益机制就交织在一起,相互消长。虽然总的来说,收益递减表现为流水线产业的特征,而收益递增则表现为我们一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产业特征。但我们在行业上,无法准确确定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的界限,因为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交织;而在时间上,我们也无法确认收益递增是何时发生的,因为收益递增的发生是个渐变的过程。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这就是收益递减规律。很显然,它强调的是供给方规模经济问题。

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以知识为基础,而知识具有可共享、可重复使用、可低成本复制、可发展等特点,致使网络商品在成本结构方面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这样,只要第一个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以后生产多少产品都不会增加多少成本,它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时大量生产网络产品,其创造的价值越大。而且,知识作为资本要素投入,通过与其它要素的有机配比和使用,提高了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最终导致效益递增。

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较早地发现了这一规律,他曾指出,“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效益递减规律的工具”。如美国微软公司为开发第一套视窗软件投入了5000万美元,其额外生产上千万套只需复制即可,成本几乎可以不计,但仍能以与第一套同样的价格发行,这样,在新经济部门,就出现了不同于传统产业部门的“边际效益递增”的情况。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据此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收益递增”。这一观点是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毁灭性挑战。

事实上,前面说明正反馈的案例以及网络外部性的案例都说明了现实生活中边际收益或者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除了电话的使用外,说明边际收益递增的案例还有现在非常流行的交流工具E-mail的使用。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使用信箱,你周围所有的人都不使用,那么你独自使用信箱的效用是非常低的,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你周围的人使用电子信箱的人数逐个增多,那么你的信箱的效用也在不断增大,这就是网络经济中的需求方规模经济。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则就是说的需求方规模经济,强调网络规模对于网络效应或者说网络价值的影响。这个法则更接近于常识,而不是法则,但是它确实是以一种相对自然的方式出现的。如果一个网络中有几个人,那么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价值成正比,这样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成正比。如果一个网络对网络中每个人的价值为1美元,那么规模为10倍的网络总价值大约等于100美元。比较之下,规模为100倍的网络总价值大约就是10000美元,网络规模增长10倍,其价值就增长100倍。

任何一个初学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家们是多么珍视收益递减这一概念。这是沉闷的科学之所以沉闷的理论支柱之一。你制造或销售得越多,得到的收益就越少。如果哪里有利可图,譬如狗食品行业,你将不是唯一想去占便宜的人,而且无论什么东西,开始总是有利可图的,但却不会长久。

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收益递减则存在一个问题。有的时候,市场反应确实恰恰与收益递减所要产生的结果截然相反,并且所有的荣誉都授予一个胜利者,而此人的胜利是以其他人的牺牲为代价的——有时这个胜利者甚至并不拥有最好的产品。我们的打字机电脑键盘是如何最后以样式笨拙的QWERTY配置为模式而固定下来的呢?为什么当Betamax技术更好时VHS会成为盒式磁带录像机的标准?

换言之,在一些例子中,某些厂商制造或卖出的东西越多,它们获得收益就越容易。很显然,收益递减规律之外的什么东西正在经济活动中起作用——它就是收益递增。这一观点可以解释现代社会中许多其他方面的现象。而且,一个成长中的思想派别正在围绕收益递增的概念形成。这一观点可能会像供给与需求一样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同时也有可能仅仅被视为时髦的口号。例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在他的新作《未来之路》中用大段的篇幅来评论收益递增——即使他将之看作是“积极的反馈”。(www.daowen.com)

这一新学派中最前沿的理论家之一——经济学家W·布莱恩·阿瑟认为,收益递增实质上是一种从领先到进一步领先的趋势。“使用你的商品的人越多”,他说,“你获得的优势就越多——或者换句话说,你打下的根基越大,你的经济状况就越充裕。”

现在收益递增的作用方式最激进的例子出现在电脑软件业,在这个行业中建立庞大的用户基础是成功的关键。这就是微软公司在其所参与的几乎所有的市场份额竞争中获胜的原因,甚至其生产的产品并非最好时也是如此。通过“锁定”,微软公司为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设置了一个标准,随之而来的是其在表格程序和文字处理软件销售中的巨大优势。

软件行业和一般高科技产业的其他特征扩大了收益递增的作用。首先是先期开发成本。高科技产品需要研究和开发(R&D)方面的巨额投资,而一旦产品投入生产,生产成本就相当低。阿瑟教授说,微软公司斥资开发Windows95,但它几乎没花什么钱来生产更多的拷贝。而且实际上,微软公司放到货架上的拷贝越多,它的销售量就越大,因为使用的Windows95的人越多,购买Windows95的人也越多。

经济学家,尤其是经济理论家,早就知道收益递增的概念了,但他们却从未用这种观点去做过什么。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他1890年出版的那本有重大影响的教科书中曾提到过这种现象,而高科技和个人电脑的出现为收益递增赢得了应有的尊敬。

主流经济学家们回避收益递增的观点是出于方法论和观念形态两方面的原因。事实上,要用数学的方法对收益递增加以论证是极其困难的,它使得在经典理论中得出市场最终价格的供求机制变得扑朔迷离。从观念形态上讲,收益递增背离了正统经济学家的普遍的思想起始点,即当其他因素均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的力量会自发产生可能的结果——最佳价格上的最佳产品,并且没有人会离开市场,因为在你获得利润的那一刻,其他人也会看到机遇,并加入竞争。

收益递增不完全是主流理论——只作为通常的初级经济学教程的一部分,但至少对这一概念的简单陈述再没有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极端蔑视。阿瑟已经做了许多严密的论证,以使这一观点符合逻辑。斯坦福大学保罗·克鲁格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保罗·罗默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两位是当代鸿沟经济学家中的“少壮激进派”。克鲁格曼的研究集中讨论了收益递增如何在国家贸易中起作用,以及对另一个经济学的坚定信仰——国内的自由贸易总会产生最佳结果提出挑战。罗默一直在将收益递增的概念注入他的总体经济增长理论。

网络经济条件下不仅对于生产者有着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有边际效用递增的规律在起着作用。即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使用得越多,增加该商品消费量的欲望就越强,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因此,在进行消费选择的时候考虑到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因素,你的选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