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方面的分析留待《宏观经济学》一书介绍。这为现代微观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成为微观经济中需求理论的理论支柱。从此,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理论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分配理论。在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边际生产力的分配理论基础上,补充了厂商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此时现代微观经济学基本建立起独立的体系。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下面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方面的分析留待《宏观经济学》一书介绍。微观经济分析采用个量分析方法阐明市场运行中经济变量(如单个商品的供给、需求、价格等)间的相互关系。从古典经济理论到现代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

1.古典经济理论

不少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如英国的配第(Petty)、法国的布阿吉尔布尔(Boisguilbert)以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活动时,把个别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决定、个别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斯密天才地认识到,在商品交易中,若交易双方的交换是自愿的,只有在他们都相信可以从中得益时,才会做成交易。而只有在自愿交易中即在自由市场上出现的价格才能够协调千百万人的活动。他认为人们各自谋求自身利益,却能使每个人都得益。他惊人地发现,经济秩序可以作为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人的行动的非有意识的结果而产生。斯密实际上已经论及了价格在市场运行中、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功能。马克思在讲价值规律时曾借用斯密的话讲:“这种关系就像古代命运之神一样逍遥于环球之上,用看不见的手分配人间的幸福和灾难。”

2.新古典经济理论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过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注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并运用价格体系扩大销路。这一时期的经济理论从古典学派较重视供给方面转向了需求方面,注重研究市场供求关系

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影响,数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均衡概念也都应用到经济学科中来,形成了经济分析方法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的集中和大公司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运用新的数量分析和统计方法对企业单位进行微观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为现代微观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Menger)、英国的杰文斯(Jevons)和瑞士的瓦尔拉斯(Warlas)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而“边际效用”则是衡量价值的尺度。这一理论成为微观经济中需求理论的理论支柱。

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集效用价值论和早期的生产费用价值论之大成,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于1899年出版的《财富与分配》一书中,最先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边际生产力理论。从此,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理论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分配理论。

3.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确立

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分析都以完全竞争为理论前提,任何个别厂商被假定为对市场无能为力,这就难以解释现实经济中的垄断现象。

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Chamberlin)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一书;同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hn Robinson)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提出了批评:一是将完全竞争作为市场运行分析的假定前提与以垄断为主的实际经济情况不相符;二是均衡价格理论并没有揭示市场运行的决定性规律。他们一方面把不同形式的垄断作为分析市场运行规律的主要假定前提,另一方面又以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来说明市场运行规律,指出市场供求均衡状态是由厂商利润最大化(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决定的。只有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供给才能稳定在某个水平上,均衡点才能确定。因此,决定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不是供求均衡,而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均衡。这样,他们将市场运行的分析从马歇尔的以“部门”为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为基础,从而建立了以厂商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市场理论。(www.daowen.com)

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出版了《价值与资本》一书,对效用的研究提出了“无差异曲线”的序数效用分析,大大丰富了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在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边际生产力的分配理论基础上,补充了厂商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此时现代微观经济学基本建立起独立的体系。

4.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经济学在方法和理论上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公司企业的扩大、经营管理的进步、计算机和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作为企业管理学科基础的厂商理论和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大为加强,广泛应用边际分析方法,侧重分析各种经济变量的增量之间的关系,大量应用数理方法和统计方法。在理论上,现代微观经济学扩充了福利经济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由瑞士洛桑学派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帕累托(Pareto)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希克斯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将福利经济学大大推进一步。这一理论在战后得到补充和完善。福利经济学中的福利是指整体社会的经济福利,探求个人福利之总和的社会福利如何达到极大化。福利经济学既涉及个人更涉及社会,与微观、宏观都有关。但福利经济学是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运行,故一般将福利经济学归类于微观经济学中。

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实际经济运行中的信息不完全、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生产和消费中的外在性、垄断所造成的寻租和技术低效等实际问题,造成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功能的严重失灵。20世纪下半叶,经济学家对信息不对称、外在性等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市场失灵的政府微观经济职能和政策的探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风险理论、外部效应等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整体内容。

案例1.2 亚当·斯密的悖论

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断言:当人们尽量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且这样做不受阻碍时,他们最终共同使社会受益,即使那不是他们的目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是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中提出的重要论题。亚当·斯密写道:“个体生产者只想达到自己的目标,他这样做时,像其他许多情况下一样,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结果出现,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亚当·斯密悖论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矛盾,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一理论的效力不断受到宗教权威、经济学之外的理论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自身的挑战。虽然如此,“看不见的手”这一悖论使人类行为合理化,且在20世纪越来越多地指导西方甚至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另外,斯密更一般的见解,即总体收益的结果也许有别于创造收益的个体意向,已经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称为“使经济思想注入对社会进程一般理解的最重要、最具智慧的贡献”。这个重要的极具智慧的想法是正确的吗?

亚当·斯密与其他启蒙思想家(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一道尝试着将人们从教会教条束缚和诸如骄傲、嫉妒之类的情感中解放出来,而这些在历史上曾使人类行为被扭曲。通过强调无私和来世相对于世俗生活的重要性,教会教义遏制了人类状况的暂时进步。僧侣们看到了社会底层和普通的人们为这种需要被束缚的情感左右。斯密相信,教会教义也维系一个上流社会,而该社会无助于商业活动。使牧师和其他人忧心的激情除傲慢和嫉妒外还包括愤怒,以及对荣誉或报复的欲望。他们的担忧是有根据的,因为历史上这种激情已经导致损坏政治经济稳定的争战杀伐。自从中世纪以来,商业活动就遭受僧侣和智者们的诋毁,但却受到下等人的推崇,并且这种态度在欧洲创国阶段广为流传。贪婪和欲望由被称为重商主义的一套政府强制规则所控制。斯密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社会利益影响的强调,是对那种认为社会由僧侣式的禁欲主义和国家干预理念引导的思想的冲击。国家干预理念认为社会的破坏性激情必须由规章、制度和政府的强行干预来控制。相反,斯密认为,人们有一种嗜好去交易、交换,用物去换取另一物。这种嗜好表示出人们的判断和谨慎,它会受到社会法律道德的规范。

因此斯密寻求使遭受严厉批评的行为社会合法化的途径,因为对于这一行为在整个系统范围内的影响,别人仅看见了混乱,他却看见了秩序与和谐。斯密用“看不见的手”去解释合理计算个人物质利益将怎样导致竞争,竞争转而为整个经济体系带来高额的产出和收入,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斯密将这一自我调整的过程视作上帝为社会和谐创造的一条自然规则,它应为人类发现并应代替重商主义的制度规则。简而言之,斯密试图找到一条适用于经济的普遍的自然法则,它将代替自中世纪以来指导思考经济的人为规则。他相信,政府的商业政策妨碍了为全社会生产最适宜的物质产品所需的变化。个人利益可以被信赖,因为每个人被假定能很好地衡量它,即使斯密承认人类动机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他仍相信个人物质利益占支配地位,只能产生社会和谐。

无论怎样,个人的物质利益仅是多种动机的一个;这一事实为斯密“看不见的手”分析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确保在一组产生“看不见的手”的转换关系中的任何一点是个人物质利益而不是其他动机占支配地位?对斯密来说这是个问题,因为他没有区分全部效用和边际效用。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做到了这一点。

资料来源:平狄克.微观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