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祭洒盐商杨继美:备受盐商推崇的传奇人物

祭洒盐商杨继美:备受盐商推崇的传奇人物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在咏诗者便是在汀淮方圆数千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名鼎鼎的祭洒盐商杨继美。明朝初期,杨继美的先祖戍边,由于其机智骁勇,兼备过人的胆识,屡立军功,因而被升为旗牌官,遂隶籍振武卫,四世后传至杨彪,彪生继美。淮盐是明代运销量最大的盐,杨继美成年以后,便以先祖所留数干银两为资本,在两淮经营盐业。这使杨继美一筹莫展。如果强说不收他的利息,杨继美不会收下这笔银子。杨继美还要盛情款待朋友。

祭洒盐商杨继美:备受盐商推崇的传奇人物

“世事如棋,一着赢得千古业;柔情似水,何时流尽六朝春。……”

此声音来自前面不远处,宛如仙境一般的“结友诗社”。走进该诗社才发现,原来足四五个老者正围聚在一起,饮酒咏诗。

正在咏诗者便是在汀淮方圆数千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名鼎鼎的祭洒盐商杨继美。

明朝初期,杨继美的先祖戍边,由于其机智骁勇,兼备过人的胆识,屡立军功,因而被升为旗牌官,遂隶籍振武卫,四世后传至杨彪,彪生继美。

杨继美,字汝孝,别号近泉,明代山西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生于嘉靖九年(1530),卒于万历十九年(1591)。

杨继美少年时极爱读书,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不涉猎,而且勤奋好学,器者重也。但是,后来因故中途弃学从商。

对此,他一直引为终身憾事,这大概便是他最后毅然从商海中激流勇退,返回原籍后创办“结友诗社”的重要原因。

淮盐是明代运销量最大的盐,杨继美成年以后,便以先祖所留数干银两为资本,在两淮经营盐业

明代南方诸商业中以盐业赚钱最多,但盐业由政府实行专卖,许可证都捏在两淮盐商手上,山西商人本难插足,但山西人始终注视着全中国的商业格局,只在两淮盐商资金紧缺的时候给予慷慨的借贷,条件是稍稍让给他们一点盐业经营权,久而久之,两淮盐业便越来越多地被山西商人所控制。起初,许多大盐商纷纷把家从山西移至两淮安置,后来才渐渐变少。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经商自然也会有很多学问。

杨继美聪明过人,能触类旁通,他将自己在年少时所学的儒学运用到经商上,因此他总有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所以这也注定了他与常人不同的商海成功之道。

人们常说“同行是冤家”。如果我们从表面现象来看,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对于同一行业的经营者来说,谁的市场占有率高,争得的客户多,谁的赢利就多。商场的成败标准很简单,无非是利润。在都能营利的情况下,当然是谁的盈利额高,谁就是最成功的经营者。

所以,在同一行业里,如果其它的经营者占有更多的市场额度,便决定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低:同理如果客户都被吸引到对方,自己的客户就会减少。

无论以上哪种情况出现,都将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有一方营业利润降低,甚至不能营利。所以,人们一般都把同行看做对手,甚至视为敌人。普遍的心理是:希望对方经营不善破产,最好是“独我一家,别无分店”。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便有了“同行是冤家”这句俗语。

杨继美看问题很深刻,他不仅看问题的表象,更深入其本质。正是由于他看问题的深入性,使得他的经营理念总是与众不同。

杨继美奉行了“同行非冤家”的经营理念。在他看来,同行彼此间非但不是冤家,相反的,他以同行为师为友。

杨继美认为:每个人都有长处,但又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反应到经商之中,就是成功之道的多样性,如果博取众家之长,对自己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他还认为: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所短,这种短处往往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只有以他人成功的经营之道为镜,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杨继美奉行“同行亦师亦友”的经营理念,在商场“以情会友”,广结人缘。任何人——无论贫、富、贵、贱,若有求于他,只要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都有求必应。

战场上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同样商场上成功的商人也并非一路顺遂。

有一次杨继美因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给他的经营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因为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盘活。到哪儿才能弄如此大的一笔资金呢?这使杨继美一筹莫展。

其妻张氏看他整日愁眉苦脸,便安慰道:“汝孝,别太忧心了,总会有办法的。”

杨继美怕妻子担心便笑道:“夫人也受累了,我也相信总会有办法的。”

“对啦,我们家借出去的银两还有好大一部分没有收回呢,夫君不如趁势去讨要,他们没有不还的道理。”张氏激动地说。

“万万不行,大人仔细想想看,他们有困难时,我能解囊相助,是因为我那时手中有余钱,而现在,虽然我有难处,就算他们想帮,恐怕他们也没钱,否则早就会来还钱了。我们能看透这个道理,若还去讨债,岂不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逼,这可不是我们山西商人的作风。”

张氏轻叹道:“罢了,罢了。”于是潸然泪下。

杨继美心中也很难过,但是他仍然安慰妻子道:“夫人,你听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吗?”

张氏默默点点头。

杨继美又道:“此时,我们失掉的是钱财,但我们收获的却是钱财也换不来的仁义。夫人,觉得不值吗?”于是哈哈大笑。

其妻也失笑道:“你真是会计算利害得失呀!只怕尽管如此,你也发不了财吧?”

原来夫妻俩人在斗嘴说笑,可见他们把钱财看得确实不重。当然了好人肯定会有好报,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这日,杨继美正在家中想着应对之策,突然听到敲门声,亲自开门一看:门外有十几号人。

这些都是昔日得到过他帮助的朋友,有的是同行,也有非同行的朋友。

杨继美一向热情好客,赶紧把朋友请入室内。这些人进得室内,每个人都从囊中掏出金额不等的银票,放在桌子上。其中一人(可能是这些人为这次行动所推选的一个首领)说道:“我们听说杨兄生意上遇到了点麻烦,过来看看。这些银两不多,你先拿去解急用。”

杨继美闻听此言,感动不已,说道:“杨某人何德何能,大家竟如此解囊相助,使我不胜感激。”

那人便说道:“杨兄做事总是义字当先,是真正的‘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我们只是用你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你而已。”

杨继美知道,这些朋友都是诚心诚意要帮他渡过这次难关,如果再说推辞的话,反而显得他不够朋友,而且眼下他也的确急需这些笔银子来盘活生意。

因此杨继美接着说;“好,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你们的银两我收下,日后必本利还于诸位仁兄。”

杨继美的朋友深知杨继美的为人,总是为他人着想,做任何事情,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对得起朋友。如果强说不收他的利息,杨继美不会收下这笔银子。

杨继美的朋友应声道:“好,我们盼着那一天尽早到来。”

其实杨继美的朋友说此话的言外之意是:愿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生意上的问题解决掉,并盼望他的生意赶快兴盛起来。

杨继美还要盛情款待朋友。众人却纷纷起身告辞道:“此时不便叨扰杨兄,听到好消息之时,我们会不请自来,为你庆祝。”说完纷纷离去。

杨继美欣喜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其妻不无感叹道:“真是仁者爱仁啊!”

杨继美的朋友如此积极主动地去帮助杨继美,一是因为他们昔日曾得到过杨继美的帮衬,知恩图报:一是透过平日的交往,他们坚信杨继美必能成就大业,能交到这样的朋友感到很荣幸。

无论杨继美的朋友出于什么原因帮助他,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杨继美的“人缘”特别好。

以杨继美那出众的经商才能,很快生意上的问题便解决了,而且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就成为两淮盐商中著名的富商。

由上我们可知:杨继美成功的经营之道,取决于他广结人缘,融洽的人际关系

杨继美为人豪爽义气、乐善好施,好救人之急。经过生意上的一次小劫难后,使他更坚信自己的经营之道,交友的范围较以前更广,但他一直遵守以情会友、不图后报的原则。

杨继美经常借债于他人,但从不追债。因为杨继美认为:如果对方有清偿能力,即使你不去请求,他也会自动还你。如果对方没有及时还债,绝对不是有意为之,说明对方无力清偿。

有一个人过去向杨继美借过许多银两,还债期限早已超过,仍不能归还,此人很是羞愧,所以总是躲着杨继美,害怕见到他,因为他感觉见到杨继美后无言以对。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杨继美,此时两人相距约有数十米,他急忙躲到路旁的树丛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透过树枝的逢隙窥视着杨继美,待杨继美走远后,才敢从树丛中出来,继续赶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借债人超越还债期限的日子越来越长,但杨继美从未向他讨过债款。而杨继美越是不向他讨要债款,此人越是觉得内心对不住杨继美。后来,此人觉得这样做不对,决心面见杨继美“摊牌”,于是便鼓起勇气去面见杨继美。

见到杨继美之后,此人说道:“我现在实在没有能力偿还你的借款。”并表示愿将自己的养家之业交给杨继美抵债。

杨继美面带宽容之色,微微一笑,很体谅地说;“你以此养家糊口,如果将此业给我抵了债,难道你们一家吸饮露水生活吗?”

说完,便将债券拿出来,当着借债人的面将其撕掉。然后说:“债务从此一笔勾销。”欠债人呆呆地看着杨继美,感动地说不出话来。

最后欠债之人叩地抱腕道:“大恩不言谢,杨兄的大恩大德日后定将厚报。”说完再次叩谢离去。

杨继美的行为既展现他的为人之道,又从侧面反应了他雄厚的财力,而这雄厚的财力,无疑是他经商成功强有力的佐证。

杨继美虽在商界,却很喜欢与读书人交往,时常与他们吟诗作对、高谈阔论、研讨经史。其中有很多读书人的生活十分清贫,杨继美从不等对方开口,便主动地赠送这些人银两、物资。尤其是进京参加科试者,每每必赠送足够的盘缠。

有个淮安人,名叫陈韦明,他的父亲是候补道,分发浙江,在杭州一住数年,没有当过什么好差使。老病侵寻,心情抑郁,死在异乡。身后没有留下多少钱,运灵柩回淮安后,花去了好一笔盘缠,陈家的境况就越发窘迫了,而且家乡也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亲友。

境况不好,而且举目无亲,陈韦明混得很不成样子,每天在“梅花碑”一家茶店里穷泡,一壶“龙井”泡成白开水还舍不得走,中午四个制钱买两个烧饼,算是一顿。

三十岁的人,潦倒落魄、无精打采,叫人看了反感。他的架子却很大,经常两眼朝天,那就越发没有人爱理他了。

巧得很,一日陈韦明和杨继美竟在半途中相遇。杨继美有意要帮助陈韦明,便主动结交,陈韦明虽不知他是谁,但从服饰判断,这人不是平常百姓。越是这样陈韦明越觉得自惭形秽,淡淡地不肯跟他接近。

但是盛情难却,杨继美要请他喝酒,他也只能跟着。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闲谈。酒到半酣,闲话也说得差不多了,杨继美忽然提高了声音说:“陈韦明,我有句话想问你,我一看你就不是没有本事的人,而且我也懂点‘麻衣相法’,看你是大贵之相,何以如此颓唐?”

陈韦明摇摇头,双眼望着远处,是那种说不出来的茫然。

“叫我说什么?”陈韦明转过脸来盯着杨继美,仿佛要跟他吵架似的,“做生意要本钱,考取功名也要本钱,没本钱,我能说什么?”

杨继美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就明白了。(www.daowen.com)

“你要多少‘本钱’才够呢?”杨继美接着问。

“总得几百两,家里还要安置,京城也得打点,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样样都要钱。”陈韦明不为失落地说着。

“五百两够吗?”杨继美又问。

“五百两倒是多了,二百两就差不多了。”

杨继美笑道:“我来帮你想想办法吧。”

陈韦明疑惑地瞪圆双眼:“我们初次相遇……”

杨继美打断他的话道:“我有点小事托你,此刻还没想停当。明天下午咱们再谈。你一定要来,我在这里坐等,不见不散。”

看他如此叮嘱,陈韦明也就答应了。到了第二天下午,依约而来,杨继美尚没有到,他才想起连这个好心人叫什么都没问好。

泡一碗茶得好几文钱,对陈韦明来说也是一种浪费,于是先出去到不花钱的地方消磨时光。

等他回来时,杨继美已经在等他了。他连忙道歉,杨继美笑道:“陈兄不必多礼。快坐下,有事相告。”

“兄弟,”陈韦明忍不住问了:“你说有事托我,快说吧!”

杨继美道:“我想让你帮我保管点东西。”

“什么东西?”

杨继美交给陈韦明一个手巾包道:“就这个,这是你考试的本钱。就当是放你这帮我保管,哪天不用了,再还给我。”

陈韦明愣住了,一下子心里发酸,眼眶发热,尽力忍住眼泪,把手巾包放在桌上,却不知怎么说才好。

这时陈韦明才想起一句话;“兄弟,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朋友嘛!”杨继美答道:“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儿。”

“唉!”陈韦明毕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牵连不断。

“何必,何必?这可不是大丈夫气概。”

这句话是很好的安慰,也是很好的激励,陈韦明收拾涕泪,定一定神,才想起一件事,相交至今,受人绝大的恩惠,却是对他的名氏、身世一无所知,真是太荒唐了。

于是他微有窘色地问道:“兄弟,还没请教台甫呢?”

“我叫杨继美,字汝孝。”

两人互道家世,举杯痛饮,直到天黑。

两人约好了第三天在老地方见,为陈韦明饯行。

到了第三天,陈韦明午饭刚过,就来赴约。泡茶等着,等到天黑也不见杨继美的踪影,本想去寻,一想又怕两下错过,只好再等。

后来,有个下人模样的年青人上前搭话,才知杨家遇着大事了,杨继美脱不开身,但一再强调,让陈韦明放心进京,等着喝庆功酒。

陈韦明只好“不辞而别”,进京赶考去了。

像陈韦明这样受过杨继美帮助的读书人还有好多。后来,这些人中有不少人科举得中做了官,他们都不忘自己处于逆境时,杨继美对自己的恩惠,仍与杨继美保持书信往来,或一起饮酒叙旧。

封建社会商人尽管富有,但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由于杨继美与许多官场的人交往甚密,这无形中提高他的身价,以致江淮数千里都听说有一位杨继美,士人不敢以商贾轻视他。

其实,杨继美这样做,也展现了他的交友策略;只要他认为对方是个英雄,就及时结纳,多多交往,而不管其现状如何。因为在杨继美看来,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只要一朝交泰,风云际会,仍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有一次,明政府派官员视察两淮,这位官员召见两淮盐商。召见当日,盐商们早早就到了,只是那位官员却迟迟未到。原来这位官员自恃地位高人一等,便借机在众富商面前显显架子,抬高身价。

终于这个官员来了,派头当然不小,见面连个礼也不行,仰脸张口就问:“哪一位是杨继美呀?”

杨继美心里有气,但表面儿上却不动声色,忙行了一个礼,说:“在下便是杨继美,不知大人有何指教?”

那位官员看了看杨继美说道:“你是山西人氏?”

杨继美答道:“正是,且在座的盐商也是山西人居多。”

那位官员于是不无失望地叹道:“既然这样,吟诗颂词的雅兴便少了一半。”

听了这话以后,在座的盐商无不心生怒气,静观杨继美如何回答。当然也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想看杨继美的笑话的。

杨继美正色朗声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礼呢?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乐呢?)杨继美这样说的言外之意便是在指责那位官员的肚子里仁德不够。

那位官员多少还是有点文墨的,听了这句话又惊又怒,厉声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骂我?”

听了这位官员的话,众盐商才知道原来杨继美竟然是在骂他,都不由替杨继美捏了一把汗。

谁知杨继美反倒也拉下脸,厉声道:“小子,你听着,去年,清廉王亲临寒舍,还没你小子这派头呢!人家也还讲个礼数,更没这么仰脸吊脖子的跟人说话。你的老师何大人跟我可是老交情了,以前我没低看他,如今他也没低看我。今日就算他亲自上门,也不会像你小子这么放肆!等见着何大人或是清廉王,我得跟他们当面说说。”

那官员一听,慌了神,人家对他的来龙去脉早已摸得一清二楚,还有那么硬的靠山,得罪了他,会栽大筋斗的。

这时杨继美已经深知那官员的心思,便给了他一个台阶,便道:“我真是老糊涂了,不知对大人说了些什么,还望大人不要见怪。”

那官员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忙还礼道:“不敢,不敢,杨先生教导的是啊!”

随后自然其乐融融,官员又向众盐商提了许多问题,当然,他只敢说是请教问题,众盐商不能应对的,杨继美都能对答如流。

后来,杨继美还特意邀这位官员到他府上吟诗赏月呢,那位官员才知道山西人的才气也是咄咄逼人啊!

相比之下,众盐商无不诚心佩服杨继美的胆识、节气和才气,也惊讶于杨继美和官家的交情。显然这不仅得益于杨继美年少时用功读书,而且得益于他对读书人的慷慨相助和积极交往。

后来,众盐商推举他为盐商祭洒。

祭酒在明代是国子监掌国后诸生训导政令之官,官从四品,明代对担当祭酒之人的人品、资历、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相当高。

首先从资历来说,担当祭酒的盐商要求必须在盐场的时间具有相当的年代。

其次从人品来说,必须是品行端正。在履历上没有任何瑕疵记录,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不良记录。

再次要求才学出众。

无论是从资历、品格还是才能来看,杨继美都符合担当祭酒的条件。“人缘”这一隐性条件对杨继美来说更是小菜一碟,由杨继美来当祭酒是水到渠成的。

官府之所以对推举祭酒抱赞许的态度,并对祭酒的担当者有严格的要求。原因在于祭酒是官府与盐商彼此打交道的桥梁,这一角色能产生以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盐商祭酒在同业中具有斡旋、调解的作用。

二、祭酒处于官吏和盐商之间,祭酒这一中间枢纽的特殊位置,使其既能协助政府推行盐政,又能协助政府管理盐商,还可以使税收得以落实。可见,祭酒对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显然祭酒对政府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作用重大,也正是因此原因,政府对祭酒的要求相当严格。

担当祭酒后,杨继美在商场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所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商海中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杨继美虽然在商场很成功,但他一直对自己中途失学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他没有效仿其它成功盐商的作法;让下辈继承祖业经商,而是让儿子杨恂从小进学堂读书。

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杨恂也的确争气,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在万历七年(1579)参加科试并中举。

杨继美在扬州听到这一捷报后,心情十分激动,对其它盐商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我的梦想终于由我的儿子实现了。我惟一的夙愿现在得以实现,此生足已!”

因此杨继美在商海中激流勇退,当即便结束了盐场事务,整理行装,返回原籍。回到代州后,或许杨继美是为了弥补自己少年失学之憾事,便花巨资建一座豪华宅院,并起名为“结友诗社”。自此便终日与乡亲老友结社吟诗,以娱晚年。

这就是祭酒盐商杨继美!

杨继美不仅在同业中口碑甚好,在乡邻中也是德高望重,连官府对他也是赞誉有嘉。当然,官府对杨继美的赞誉,与他当祭酒时对政府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商人!即便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杨继美那广结善缘的成功经营之道,是值得现代商人借鉴的经商宝典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