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电影《父亲》:父女的温馨与父亲的勇敢

微电影《父亲》:父女的温馨与父亲的勇敢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 微电影《父亲》(父女篇)基本信息表影片从公交车上的一起猥亵事件开场,画面灰暗、环境音嘈杂。在父女温馨相处时,父亲接到了突发任务,立即出动,惩治罪犯,速战速决,表现神勇。随后影片插入燕燕上幼儿园与父亲分离时痛哭、父亲与歹徒抗争的两个回忆片段,然后又转换到影片开场的现实时空。燕燕以楼上邻居猝死警告父亲,父亲却嘴硬狡辩。此时,父亲突然发现公车上有人盗窃,不顾女儿的拉扯执意上前阻止。

微电影《父亲》:父女的温馨与父亲的勇敢

表3-1 微电影父亲》(父女篇)基本信息表

影片(表3-1、图3-11)从公交车上的一起猥亵事件开场,画面灰暗、环境音嘈杂。老人哆嗦着掀开女乘客的裙子,女乘客发现后的大声尖叫吸引了全车乘客的注意,老人佯装镇定却依然没能逃过女乘客强壮丈夫的“教训”。正当两人毫无悬念的“较量”即将分出胜负时,老人却口吐白沫。这期间,整车人默不作声的围观显示了现实生活的人情冷漠。下一个镜头转换到警察局,后景的门框中是女乘客正在控诉老人的卑劣行径,直言老人是在假装病发,前景中的两位警察则默默观察着依然口吐白沫的老人。这种画框的构图本是显示空间的不同,而此处则表明警察与女乘客立场的不同—警察对于老人的身份与行为更多的是不解。下一个镜头转向单独坐在对面的老人,他一个人坐在画面的中央,显得非常孤独,但他口吐白沫又有几分喜剧感。接下来,镜头后景中的女乘客与之前的两位警察站在了一起,警察们走出画框表明他们接受了女乘客的说法。此处用正反打镜头强调了他们与老人完全对立的关系,两位警察呵斥老人别再假装生病。老人被识破,尴尬地笑了,为了缓解尴尬,他说了一段意味不明的话,然后一个人走到窗户边,向外张望。透过玻璃是老人落寞的神情特写镜头,随后上了本片片头。玻璃在电影里往往用来象征两个世界的分隔及异世界的不真实。我们正是随着老人的眼神同他一起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影片的色调也随着时空的转换从灰暗变成了明亮,鲜艳的色彩使观众的情绪变得愉悦起来。本片的开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颇为猥琐但具有喜剧感的老人形象,同时也设下了悬念,让观众开始期待老人的真实身份与行为动机,令观众的情绪欲扬先抑。

影片配合悠扬的音乐为观众展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动画片、炸爆米花、转棉花糖,以及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整齐地排队走出校门,这些画面立刻唤起了观众的生活记忆,亲切又温馨。骑着警车的年轻男子正对着摄影机从远方过来,甚是潇洒(图3-12)。听到警车轰隆的声音,孩子们和卖小吃的人们纷纷停下动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的方向。这里非常完美地利用了声画关系,也显示了年轻时女儿因为父亲而骄傲的心理。

图3-11 微电影《父亲》海报

图3-12 微电影《父亲》截图

为了表现女儿对父亲的崇拜,片中父亲停车让女儿燕燕上车的画面采用了仰拍,这时客观视角转换为女儿燕燕的主观视角,凸显了女儿眼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此外,父亲指导燕燕做数学题等多个场景时都采用了仰拍手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父女温馨相处时,父亲接到了突发任务,立即出动,惩治罪犯,速战速决,表现神勇。在这个段落里,父亲与坏人的对峙非常卡通化,模仿了样板戏里的表演方式,还配以革命音乐。这段延续了筷子兄弟一贯的幽默搞笑风格,也体现出燕燕在童年时代对父亲的美好印象。可以说,这个段落是本片节奏曲线上的一个小高潮。

随后,电视机上播放着的动画的特写镜头强化了本片的年代感,在丰富了细节的同时,也提升了本片的质感。燕燕一个人看着电视机里的动画片,父亲在一旁边洗衣服边落泪。空镜头里的大雪纷飞使观众情绪逐渐平静,转向悲凉。然后镜头中出现了母亲的遗像,交代了父亲做家务的原因—母亲的早逝使父亲在工作之外还需要父代母职,这就丰富了父亲的人物性格—既正直勇敢又温柔细腻。童年段落结束在父亲守护着熟睡中的女儿,自己挑灯缝衣的画面。

第二个段落开头,电视里播放着领导人去世的新闻,暗示了时间点。父亲接到电话后去与相亲对象约会,正当两人感情升温之际,父亲坦白了自己已经有一个16岁女儿的事实,直接遭到对方的呵斥,因为相亲对象认为父亲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在这个场景中,两人在长椅上侧面坐着,目光没有接触,表现出两人相处时间不长,还都较为羞涩的状态。随后,镜头转向了已经长成少女的燕燕。

此段配乐是小虎队的《爱》,衬托出女儿的豆蔻年华、青春洋溢,镜头从燕燕坐在书桌前看书的侧脸的中景转到了环境,墙壁上各式各样的奖状暗示了女儿的优秀。阳光透过打开的窗户将燕燕的脸照亮,青春的明媚感油然而生。音乐随着父亲推门进来戛然而止。父亲神情受挫,将包扔到一边,走到衣橱的穿衣镜前,女儿偷偷观察着父亲的动向。父亲看着镜中的自己,发现自己眼角下的皱纹,不可置信,试图通过拉紧眼角来消除皱纹。镜子在电影中一般用来象征对自我的审视,用在此处表明父亲还无法认同自己已经开始变老这件事,他和女儿间也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而产生代沟。父亲猛地拉开衣橱的门,发现其中竟然藏着一个男孩,故事由此进入女儿青春期恋爱阶段。

图3-13 微电影《父亲》截图

父亲感情生活的不顺利与女儿懵懂的爱情形成了强烈反差,父亲逮到燕燕与肖利在泳池里游玩,怒不可遏地吼了女儿,并让她回家(图3-13)。女儿回到家中玩闹性质地上吊自杀却弄假成真:父亲在门外苦口婆心地劝说不成,有些生气地呵斥了几句,却发现女儿突然没了声音,推开门时不小心踢开垫脚物,致使被吊住的女儿生命垂危。随后影片插入燕燕上幼儿园与父亲分离时痛哭、父亲与歹徒抗争的两个回忆片段,然后又转换到影片开场的现实时空。此处进行了三次时空转换,也设置了本片的第二个悬念,女儿的生死牢牢吸引着观众继续看下去。

现实时空中的父亲正与别人下棋,神情却有些恍惚,嘴角流出了口水,被对方将死后耍赖不玩。此处用全景拍摄,后景是繁华的高楼大厦,中景是写着大大的“拆”字的断壁残垣,前景是离开下棋摊后孤单落寞的父亲。环境在这里形成了巨大的对比,父亲与时代的脱轨也表现出来。镜头再次转向了电视机。电视机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画面,强调了除夕夜的时间点,本该合家欢乐的时刻,父亲却一个人喝着酒。接着,镜头转向了早点摊上逗弄隔壁桌鸟的父亲。此处的日夜转换告诉我们,这种孤单无聊的生活就是父亲的日常—日复一日的单调和乏味。故事被推向新的一天:公交车上父亲赌气不看女儿,燕燕则在一旁因为父亲不肯去单位体检而发脾气。燕燕以楼上邻居猝死警告父亲,父亲却嘴硬狡辩。这组镜头体现了父亲不服输的人物性格,而女儿对父亲身体健康的担心也体现了他对父亲的爱。

此时,父亲突然发现公车上有人盗窃,不顾女儿的拉扯执意上前阻止。然而,父亲年事已高,完全无力抵抗,面对同样的利刀戳向自己的场景,他又一次谎称自己有病。车厢里的人们依然事不关己地旁观着,直到女儿惊恐地冲上前才救下父亲。燕燕为父亲自不量力的见义勇为在马路上与父亲大吵一架,父亲伸手打车要走,却留下一个坐在蹦蹦车里的背影快速离开,该片在如此动情的时刻却颇具喜感。随后镜头通过燕燕自己修理马桶、挤电梯、受到上司性骚扰,甚至下雨天在公交站等车被路过的出租车溅了一身泥水等几个片段展示了女儿生活的不易。镜头转向这辆路过的出租车,我们发现车主正是当年与女儿玩耍的男孩肖利。肖利张望她的举动被乘客制止,此处埋下伏笔,开始让观众期待男孩肖利将与燕燕即将发生怎样的交集。

紧接着,燕燕被上司的老婆误认为是小三而在公司中当众辱骂殴打。这一段拍摄采用了手持摄影、快速剪辑的手法,晃动的镜头表现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女主人公造成的冲击,公司同事的围观也表现了这件事对女主人公名誉造成的损害。影片在这里用一场大雨来表现女主人公内心巨大的悲伤,女主人公站在雨中,这时有一把伞撑在了她的头上,撑伞的人正是当年的男孩肖利,两人拥抱在雨中,后景是肖利的出租车。这个画面是对众多爱情电影的戏仿,象征着两人的感情步入新的阶段。

独自在家重温特务片的父亲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看见女儿笑得喜不自胜。虽然在之前的争吵中他扬言让燕燕永远别回家,但内心却期待着女儿回来,但看到随女儿一同来的肖利,他就立刻变了脸色。饭桌上,他处处针对肖利,女儿却处处维护肖利。此时三人围坐,肖利和女儿对坐,表明两人处于同一立场;父亲一个人处于一面,背后是当年见义勇为的锦旗。女儿见父亲不接受肖利,不禁发起脾气。肖利训斥女主人公的行为让父亲分外心疼,父亲直言难以接受肖利。肖利夺门而出,父亲与女儿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随后,女儿与肖利躺在床上和好的镜头,表明两人的亲密关系。接着是父亲独自一人提着鸟笼在深夜中散步的镜头,父亲背光,犹如一道剪影。

然而正当故事节奏逐渐趋缓之时,父亲的后方突然停下一辆自行车,车上下来的人提着扳手,狠狠地从背后袭击了父亲。此处给了加害人特写镜头,血溅在他的脸上,而他却完全不为所动,神情凶狠,极为冷漠,临走时还踢了踢父亲,以确认他的死活。

急忙赶到医院的女儿看到父亲正悠闲地看着报纸,观众此时的情绪经历了巨大起伏,然而当观众和女儿刚放下心的时刻,医生却告知她父亲的记忆中枢受损。女儿由此开始了照顾痴呆父亲的生活,而痴呆的父亲始终认为肖利是犯罪分子,一见到就打、砸、扔东西,为此女儿一个人担负起照顾父亲的重任,心力交瘁。父亲痴呆后每天骚扰女护士,与女儿愁苦的心情形成了反差,颇具喜剧效果。当女儿告诉父亲自己要结婚的消息时,父亲失禁了,女儿意识到可能永远都无法再与父亲沟通了。

紧接着,一个长镜头揭开了燕燕与肖利的婚礼现场,展示了众多的人物与结婚现场的环境。正当女儿害羞不愿意与肖利当众接吻纠缠之时,父亲骑着警车、穿着警服从远方驶来。我们这才发现片头的警察局事件是一段倒叙的开场,父亲从医院逃出来的过程中在公交车上与女乘客发生了纠纷,而他出逃的目的正是为了来见女儿。父亲向女儿表达了来晚的歉意,并在司仪的指引下牵着女儿走向新郎。当观众正沉浸在父亲恢复了记忆的激动中时,父亲却路过了新郎,牵着女儿径直向前走去(图3-14)。最后,父亲停下来握着女儿的手告诉她,等她放学再来接她。观众这才发现原来父亲的记忆并没有恢复,只是回到了接女儿放学的那段时光。随之响起了本片的主题曲《父亲》,父女亲情由此升华。该片首尾呼应,将原本猥琐的父亲形象变得光辉伟岸。结尾处银幕显示一句标语,“即使你忘记了过去所有,也从未忘记爱我”,点明主旨,感情真挚动人。

图3-14 微电影《父亲》截图

《父亲》全片运用了电影化的叙事手法,取材于生活又保留了筷子兄弟一贯的幽默搞笑风格,让观众感受到了犹如现实生活般的悲喜交加。本片在故事结构上运用了倒叙、插叙等多种方法,打破了固有的观影经验,所设置的多重悬念牢牢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多重反转也让观众印象深刻。

在人物设置上,本片通过三个主要人物,将父女关系的主要矛盾在微电影有限的时间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父亲的要强,还是女儿长大后的独立,都在丰富的细节中得到了表现,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富有层次感。同时,本片的美术也非常值得一提,无论是不同时间段的色调区分,还是服装道具的时代感,都非常细致到位。本片正是通过新闻、道具唤起了观众的记忆,引起共鸣,使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可感。

总的来说,《父亲》延续了筷子兄弟微电影一贯的喜剧、感动的特点,但在剧作、视听上都有了更为精心的设计,这表明他们在微电影创作中电影叙事能力的逐步提高。同时,本片由雪佛兰赞助,并联合微博进行推广营销,也显示了筷子兄弟运营微电影品牌的能力,为其他中小成本微电影提供了可借鉴的微电影开发和运营模板。筷子兄弟从自己的微电影品牌《老男孩》开发的衍生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正是他们在拓展微电影产业链方面的新尝试,也让我们看到了微电影的无限可能。

表3-2 微电影《我在记忆里等你》基本信息表

图3-15 微电影《我在记忆里等你》截图

《我在记忆里等你》(表3-2、图3-15)由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唯一品牌赞助商真维斯出品,杨子姗、郑恺主演。本片不仅延续了其中的青春、爱情元素,更是一部极富哲理的电影箴言。

影片在抒情的音乐中开场,观众跟随男主人公完成了从后厨走向女主人公,并给其上菜的流程(图3-16)。导演用一个近1分钟的长镜头展示了男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能感受到这家餐厅热闹的气氛和男主人公熟练的工作技能。配合这个长镜头的是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他称自己在这家餐厅工作的半年里见过一万多个陌生人,其中一半是女人,然而能让他一见钟情的只有一个,她就在今天出现。随着话音结束,男主人公走到一张桌前,悬念随之产生—这个女生是谁?他和男主人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故事就此引入了新的人物,这张餐桌上的女主人公。故事从这段开始在男主人公的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之间来回切换。男主人公观察着女主人公细微的动作与神情,猜测着她会点什么样的食物,并就此评价女主人公的性情与品位,甚至因为观察过于专注而没有听见女主人公男伴的点餐请求。男伴庸俗的点菜请求让男主人公难以理解,但女主人公正好点中男主人公为其精心搭配的菜单,更加戳中了男主人公的爱慕之心,瞬间,男主人公恍如被雷电所击,被女主人公深深吸引。我们看到女主人公始终盯着男主人公,若有隐情。随之本片片头出现。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是蓝色的冷调,当男主人公打开门进入餐厅后,色调瞬间变暖,犹如进入某种不真实的美好梦境。

图3-16 微电影《我在记忆里等你》截图

接下来,镜头转到了女主人公与男伴关于分手的对话。他们两人分别占据了画面的左右两方,后景的人物虚化突出了他们彼此间观点的矛盾和立场上的对质。男主人公通过上菜的机会介入两人中间,此时前、后、中景层次分明,焦点时而在对质的情侣与男主人公间切换,时而切换到男主人公观察女主人公的特写上。视角的切换表达了男主人公暗中观察、格外关切的心理活动。

此时,男伴突然询问男主人公,他如何看待女主人公要养宠物蜘蛛、蜥蜴的奇怪行为。男主人公立即赞赏了她的行为,因为自己也同样热爱着这些动物。当女主人公与男伴探讨到旅行的地点时,男主人公再次发现了两人共同的爱好,对女主人公的爱意随之加深。此时,男伴向女主人公坦白自己已经爱上别人的事实,女主人公听后夺门而出。而她丢在桌上的手机此时却响了起来,男伴不为所动,男主人公思考片刻后拿起手机出门追赶女主人公。这5分钟的段落设计得十分巧妙,人物行为的动机都提前做好了铺垫,故事流畅而富有悬念,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场景随之由内景转到了外景,特写女主人公失落的表情,镜头右移,我们看到了在后方紧紧追随的男主人公。夜晚的街上空无一人,两人间的距离象征着两人关系上的隔阂,道路上的霓虹灯映照在两人脸上和道路上,但阴冷的色调并没有因此充满夜景,反而颇显温馨,甚至有几分暧昧,让观众对他们之间将要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

男主人公鼓起勇气喊住女主人公,并将电话归还给女主人公。正当女主人公离开时,男主人公说自己也喜欢古巴,两人也许可以再聊聊。女主人公突然让男主人公拿出他的电话,女主人公按下了她的手机号码,男主人公随后为女主人公打了一辆出租车。整个段落都是采用手持摄影,晃动的画面表达着男主人公内心的慌乱与不安,两人的关系就此拉近。

镜头随之转向日景,两人在户外的咖啡厅里聊天。两人为邂逅感到奇妙,女主人公点了两瓶啤酒,既表现出其性格中勇敢、随性的一面,也表现出两人性情中的相同之处。女主人公告诉男主人公她想去古巴的原因,故事随之转换到了女主人公的回忆。但美中不足的是,从该段的结束到下段的转场颇为生硬,时间上的跨度只能通过演员的台词表达,仅一晚之隔两人关系就发生了很大转变,显得过于生硬。

女主人公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比起追求事业的成功,她只想做出让人觉得简单又舒服的衣服。此处的背景正是真维斯公司的标志,传递出广告主想要传达的信息—真维斯并非米兰、巴黎的T台时尚,它为顾客提供的是简单舒适的日常生活选择。从女主人公的回忆开始,画面的色调变得更加明亮、清冷,夜晚色调偏绿。女主人公无意间发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和自己男友背着自己交往并合伙欺骗自己,悲痛万分但又没有人可以倾诉。此时导演用女主人公乘观景电梯下楼的画面来表现女主人公内心与情感两方面的快速失重。

内心恍惚的女主人公打了一辆出租车,没有理会司机的搭话,只让司机一直往前开。透过后车镜映照的部分脸孔,我们发现司机正是男主人公。男主人公时刻注意着女主人公的动向,女主人公看着窗外的风景越发难过,痛哭流涕。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递上了水和纸巾,开始长篇大论地闲聊。女主人公突然发现男主人公在车内养了一只蜥蜴,两人就此打开心扉,聊起天来。

画面重新回到现实,男主人公追问女主人公那个朋友养的蜥蜴现在的情况。蜥蜴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意象,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故事,还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同时,男主人公在开篇提及自己也养蜥蜴时说,“把所有的冷血动物培养出感情是他的毕生梦想,如果我的女朋友也喜欢我会立刻娶她”,表明了男主人公开朗、贫嘴的个性。现实中女主人公问男主人公为什么对古巴有兴趣时,画面重新回到回忆的段落,此时女主人公已经从后座的位置挪到了副驾驶。女主人公的心情已经好转,两人关系也越发靠近,男主人公向她坦露自己喜欢古巴的原因是崇拜切·格瓦拉。两人在夜晚的出租车上一路欢笑。临别之际,女主人公发现自己没带钱包,相约男主人公明天再来接自己。

故事重新回到现实,男主人公被女主人公带回家中看她养的蜥蜴,女主人公观察着男主人公的神情。两人过去恋爱相处的点点滴滴闪现在眼前,女主人公递给男主人公真维斯的衣服。此处再次出现的真维斯品牌,作为男女主人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再度树立起品牌的积极形象。回忆中,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终于踏上即将前往古巴的旅行,他们在故事开始的餐厅,要了男主人公在影片开头所预料的女主人公会点的菜。由于旅行要将蜥蜴送到朋友家寄养,男主人公留给女主人公一个离去的背影。随后发生了车祸,这一背影成为男主人公留给女主人公最后的画面。

画面回到现实,男主人公经过那次车祸后便失忆了,男主人公告诉女主人公有时对场景似曾相识却不记得主人公是谁。面对男主人公追问车祸里男朋友的结局,女主人公说他没有醒过来。

现实中的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表白,并问女主人公是否还爱着那个男友。两人爱情中的每个时刻,两个人相遇的彻夜聊天全部在画面里闪过。女主人公回答,不爱了。

故事随之结束,黑幕后出现了“真维斯,向青春致敬”的品牌标识及影片的主题—“青春,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面貌陪伴我们。她的力量就像薪火与热情,与岁月其实毫无关系”。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并没有恢复记忆,女主人公选择重新开始这段缘分。略带感伤之外,观众又能感受到一个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正如本片所表达的青春主题一样,青春曾让我们刻骨铭心地爱过、笑过、痛过、哭过。因为某种不测,青春突然不告而别。然而我们的身体里依然保留着它带来的回忆和带给我们的勇敢与力量,我们不会因为青春的美好或离去而裹足不前,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以不一样的方式与青春重遇。本片女主人公两次与男主人公相遇都是在感情受挫的时候,正是有着此种象征意味,青春才会在每个我们遍体鳞伤的时刻用温暖来治愈我们。

《我在记忆里等你》采用新生代演员,与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所呼应,是爱情微电影中少有的感伤却温馨的类型,独具一格。其在广告主形象的塑造上也颇为用心,值得借鉴。美中不足的是,后半部分的故事衔接略微粗糙,人物动机略弱,且戏剧性成分过重,车祸情节略显老套,甚至存在一定的逻辑漏洞。

表3-3 微电影《调音师》基本信息表

图3-17 微电影《调音师》宣传广告

影片(表3-3、图3-17)在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钢琴曲《我听到那歌声》(Hör'ich das Liedchen Klingen)中黑幕开场,这首曲子是钢琴套曲《诗人之恋》(Schumana Dichterliebe,Op.48)中的第10首,原曲歌词选自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1856)的诗集《抒情的间奏》,该段歌曲的歌词是:

我听见亲切的歌声响起,

我爱的人曾经唱过。(www.daowen.com)

我的心就要爆裂,

难以承受这痛苦的折磨。


深沉的渴望驱使我

走进树林深处,

在这里我的泪水能融化

我深重的悲苦。

这首曲子描绘了诗人失恋时悲苦的心情,与本片男主人公人生失意的状态比较吻合。同时从原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强调了“歌声”这种声响。本片中声音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一方面男主人公是名音乐家,对声音的敏感度极高,另一方面使他假装成盲人后声音对他的重要性有了双层意义。此外,原来歌词中提到的隐秘的渴望与男主人公假装成盲人后的窥探不谋而合。虽然本片采用的是无歌词的版本,但悠扬的音乐带领观众进入故事,反而更加意味深长。

影片的第一幕从男主人公光着后背弹奏钢琴的背影开场,男主人公独白,介绍他是一个盲人。随后,画面切向一个坐在沙发上的老年男子,但是男主人公却说自己并不认识他,现在也不是在为他演奏,而是在为身后的人演奏。接下来,画面从正面拍摄,他的身后站着一个人。男主人公的表情严肃,我们看不到背后的人的样子,也对男主人公所说的话充满疑惑,悬念就此产生。而画面却在此时陡然变黑,本片字幕出现,背景音是“砰”的一声。

声音转为脚步声,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巨大的音乐厅中一个人走向舞台的钢琴边,画面中唯一一块亮点,将观众的视线牢牢吸引到行走的人身上,四周的黑暗又形成了一个框架,将人物框在其中。空旷的空间给观众以庄严感,又与唯一渺小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呼应了男主人公紧张不安的情绪。

男主人公的独白解释道,直到去年这场比赛前,他还被视为音乐天才,随后故事进入回忆,《调音师》的故事采用的正是倒叙的结构。此处男主人公弹奏钢琴的画面用了一个垂直地面90度的俯拍镜头,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上帝视角”。此处这个镜头的运用与模拟人眼的拍摄方法不同,用人们反常规的观察角度—“上帝视角”形成一种刺激、紧张和不安全感,预示着接下来即将要发生意外,也让观众与紧张的男主人公感同身受。特写镜头是男主人公因为紧张而急促的喘息和放在钢琴上的颤抖的手,画面在男主人公说自己失败了时戛然而止。

接下来,画面色调变得阴冷,男主人公一个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图3-18),后景是一个女子穿上衣服拿起行李开门离开,可见男主人公在遭受事业打击的同时,女友也离开了。他侧身躺在床上,盯着前景床头的浴缸,这个镜头表现了他备受打击、情绪低落、疏离人群。但男主人公话锋一转,说自己撑过了这段低潮,并成了一位钢琴调音师。

图3-18 微电影《调音师》截图

画面转到一个餐厅,男主人公戴着墨镜在用餐,一个胖胖的男人在他对面坐下,侍应生将调味罐扔到男人面前。男主人公评价服务生态度差,证明他可以看见;胖男人手机响起,他告诉男主人公生活中充满偷窥狂和暴露狂,昨天他和一个女人聊了两个小时,这个女人给他发了奇怪的东西,并把手机递给他看,再次告诉我们男主人公视力正常。男主人公表示不感兴趣,却被胖男人教训应该成熟一点。胖男人表示前来的目的是想知道为什么男主人公上周的订单增加了一倍。男主人公得意洋洋却并不想透露。胖男人颇为生气地质问他,为什么有的顾客特意指明要找盲人调音师(图3-19)。

男主人公却给胖男人讲了泰姬陵的故事:皇帝为让建筑师能理解他的丧妻之痛,就下令处死建筑师的妻子,于是,悲痛的建筑师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泰姬陵。

图3-19 微电影《调音师》截图

男主人公想用这个故事告诉胖男人,人们认为失去能让人感性,所以他假装成盲人,第一,让顾客觉得失去视力的他听觉更敏锐,第二,顾客会因此可怜他而更友善、更慷慨,第三,顾客能够放下戒备。男主人公在这段叙述中插入了他假装成盲人为四位顾客服务的片段,印证了他的话的可行性,同时埋下伏笔—他因为假装自己是盲人而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

胖男人指责男主人公利用他人的同情心,而男主人公则表明自己自比赛失利后没有机会再弹钢琴。在金钱方面他需要这份工作,在情感方面他需要人们给予他温暖。胖男人则对此不安,认为自己会受男主人公的牵连。男主人公则假装服务员找错了钱向男人证实了他高超的表演能力。

男主人公为自己的小聪明得意不已,画面也接到了他在路上散步的段落。这个段落画面色泽明亮,呼应了男主人公愉悦的心情。他甚至在马路边问老妇人要不要扶其过马路,老妇人因为他是盲人而分外疑惑。由此可见,男主人公性格非常不稳重,得意之时还喜欢炫耀,也不听从胖男人的劝告。这里,导演将散步的男主人公和不穿衣服的女顾客剪在了一起,背景是他和胖男人在餐厅里对服务员的捉弄,十分精彩。故事进行了一半,观众已经几乎相信了男主人公高超的演技,同时也埋下了许多伏笔。

男主人公站在楼道里按门铃,正如他在餐厅里所说的那样,下午就有一位顾客需要他服务。因为按了多次门铃没有反应,他有点心烦意乱。他拿出随身的笔记本再次检查了一遍。女人的声音从门里传出来告诉他,自己的丈夫不在家不方便,希望他下次再来,甚至下次可以多给他出访费用。然而男主人公颇不耐烦,声称自己是盲人,来一次并不容易,她至少应该出来解释一下。

女人终于开了门,正在交谈的两人引起了对门邻居的注意。女人看到邻居开门便立即邀请男主人公进屋,大门关上后导演给了一个推镜头,这个画面是邻居的视角,颇具偷窥意味。正如在餐厅时胖男人对男主人公所说:“这世界上到处是暴露狂和偷窥狂。”此时的观众毫无疑问也是偷窥者的角色。

镜头转向屋内,男主人公假装是盲人默默往前走,嘴上还偷偷骂着女人是个“婊子”,再次为自己的小聪明得意不已。女人还来不及阻拦,男主人公就自顾自转身走向了客厅,发出了滑倒的声音和惊恐的叫声。

画面转到坐在沙发上的老男人,正是本片开头时男主人公宣称自己并不认识的那个男人,而此时的他满身血迹,显然已经被谋杀了。女人说他没有料到男主人公会往这里走,声音变得有些凶狠,向男主人公解释只是弄撒了装修的油漆。女人把男主人公搀扶到钢琴前,立即要求他脱下上衣为他清洁。女人却并没有走开而是留下观察男主人公是否真是盲人,并告诉他眼镜上也沾有油漆而摘下了他的眼镜。男主人公用粘满鲜血的双手调试钢琴,内心却颇为挣扎,希望赶紧逃离。

男主人公正在思考时却发现自己的笔记本放在衣服口袋里了,事实上作为盲人的自己根本不应该有一本笔记本。正当他惴惴不安之时,女人走了回来,男主人公坐在钢琴前完全不知道如何反应,始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弹起了最熟悉的钢琴曲,而曲子正是影片一开始时出现的舒曼的《我听到那歌声》。

紧张的男主人公反复告诉自己,只要自己不停止弹奏女人就不能杀他,但是从墙上的镜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女人正拿着武器站在他的身后(图3-20)。影片最后黑屏,伴着悠扬的钢琴曲,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男主人公是被杀害了,还是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死里逃生?这个开放式结局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本片镜头语言十分流畅,故事也相对简单,适合在短片时长内展现,甚至正是由于掐头去尾对故事片段的截取,反而让故事更加精彩、充满悬疑感。

本片的结构也非常巧妙,片头即展现了结尾的片段,然后又用倒叙方式讲述了故事的背景,台词虽然简短,却含有极大的信息量。观众也被跌宕起伏的情节牢牢吸引在剧情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即使短片结束仍旧不能自拔。

图3-20 微电影《调音师》截图

影片的结尾与电影《盗梦空间》结尾不曾停下的陀螺一样,让影片文本具有极强的解读性,观众会自发分析得出男主人公是否被杀害的结论,使影片在结束后热度依旧。无论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还是从文本主题、气氛营造的角度,《调音师》都是一部极为优秀的微电影,非常值得微电影创作者反复拉片分析、学习。

表3-4 微电影《男朋友死了》基本信息表

影片(表3-4)以女孩薇儿在社交网上的一则留言—“真事,我男朋友死了”开始。

但在影片黑幕后出现的却是阳光明媚的户外和欢快的背景音乐。女孩向男友抱怨她腿受伤了不能再走。男友则一直在研究他们该走的路线,对女友的受伤无动于衷,甚至指责女友受伤是因为她穿着凉鞋徒步旅行,是个笨蛋。女孩起身,狠狠从背后将男友踹倒在地,这时,嬉闹的音乐也戛然而止。

镜头切换到女孩薇儿与男友在海边牵手,镜头从他们在海面的倒影上摇至两人的正面,他们处于画面的正中央,衣着清淡,表情严肃(图3-21)。女孩画外音独白:“这是她的男友贝斯特,他刚死了”,随后男子的脸上被打了一个红色的大“×”。

图3-21 微电影《男朋友死了》截图

“我有一个男朋友。他逗比,爱打呼,不洗澡,衣品差。他总是做些不合时宜的事,还喜欢讲让人尴尬的冷笑话。他死了。”短片到此虽仅有39秒,但通过台词建立了故事的基调—悲喜参半,同时设置了悬念—女主人公的男友是怎么死的?

歌剧的声音再次响起,画面变为男朋友的社交网页,上面是男友往日的照片和动态。电脑屏幕切换,开始放歌。伴着歌声,我们跟随女主人公的视角一起查看男主人公的社交网页,女主人公说她已经是第88次查看男友的社交页面了。女主人公叙述着自己在男友死去后的心情,“死亡真是如此寂静”。画面中的女主人公翻箱倒柜,希望找到一些男友留下的讯息,这时她对男友的思念溢于言表。但生活还是不同于电影和电视剧。女主人公想到自己过去和男友一起看电影时,男友甚至为那些煽情的画面发笑,嘲笑这些段落不过是“陈词滥调”,那时的女主人公觉得男友不解风情,而回忆起这些时女主人公发现,和男友的相遇一开始就和电影的浪漫不一样,所以她将男友称为“混蛋”。

镜头是对男友的俯拍特写,女主人公历数男友的各种缺点:打呼噜、不洗澡、俗气、品位差等,此时画面中出现了许多两人的生活场景镜头,女主人公总是对男友的种种行径颇不耐烦。男友的各种“蠢萌”行径让这一段非常具有喜剧效果。

女主人公自白,男友不仅以前有这些缺点,即使现在死后,也留下了一堆责任,让她感到苦恼,就此加入了几个新的线索—男主人公的电脑和狗。女主人公虽然嘴上这样抱怨,画面却转到了她一个人坐在床边落寞的背影,男友的电脑作为前景被放在床上,中景是男友的狗在床上打转。这个画面表明,女主人公虽然嘴上逞强,却依然难以走出男友离开的阴霾,一人一狗,颇为落寞。

女主人公想起男友忘记了他们的纪念日,两人为此大吵一架,她甚至叫男友去死,下一个镜头便立即切到男友死去的遗像,有些喜剧又颇为悲伤。故事就此从回忆再次回到现实,女主人公参加男友的葬礼,尝试禅修、喝酒等各种方法,却发现自己依然无法忘记男友的离开。两人过往的甜蜜将她困住,女主人公无法继续生活。

女主人公自白自己的男友死了,自己翻了他的社交网络89次。然而这一次,她在男友的社交网络上发现了一个她不认识的女孩,开始怀疑男友是否出轨了。故事到此风格一转,变成了喜剧:女主人公试图通过男友的电脑登陆他的社交网络,各种猜测男友密码的桥段非常有趣。然而当女主人公终于打开了男友的电脑,发现的却是男友正准备向她求婚,甚至上一次求婚正是两人为纪念日吵架的时候,只是女主人公当时太过生气而未发现。在这段感情里,女主人公并没有察觉到这些细节。

影片切换出字幕,揭示本片主旨:不要等到来不及把感受告诉你独一无二的那个人,紧接着出现了广告主The 1 Card的广告(图3-22)。

本片最初吸引观众的悬念虽然是男友的死亡,但故事并未把重点和情绪宣泄点放在男友的死因上,而是快速交代背景,用喜剧化的手法交叉叙述女主人公在男友离开后的生活、内心感受与插叙的回忆。剧情虽然简单,但细节铺垫、故事结构都做得非常优秀。仅仅11分钟,就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温暖、快乐与爱情突然逝去的悲伤,从而凸显出广告主的诉求:抓住我们生活中的独一无二,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近年来,泰国微电影以其平民化、抒情化和诙谐化的特点在广告界独树一帜,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有许多值得我国商业微电影学习的优秀案例。

国内商业广告往往急于推广商品,以叫卖的方式凸显产品的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恒源祥2008年推出的一套广告,并无实质性内容,仅仅是重复广告台词:“恒源祥—鼠鼠鼠;恒源祥—牛牛牛;恒源祥—虎虎虎;恒源祥-兔兔兔……”以此类推,按这种方式将十二生肖历数一遍。这套广告之“俗”,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感,不少观众直斥其为“脑残”广告。所以,这套广告虽然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但显然损害了其品牌形象。

图3-22 微电影《男朋友死了》截图

而从《男朋友死了》这则微电影广告,我们可以学习到泰国微电影广告的可取之处。这部微电影从题材选择上就别出心裁,选择了男友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创作者并没有将主线放在对女主人公悲伤的直观展示上,而是另辟蹊径地展示了一个搞怪的男友形象。我国古诗词的美学表达向来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男朋友死了》这则微电影广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美好回忆与悲惨现实的对比使观众感同身受,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她苦苦支撑的感情也传达给了观众。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其播放媒体主要以互联网、电视为主,这些生活化的媒体在观众的生活中扮演着伴随者的角色。展示悲伤场景显然会给观众带来压力,但通过这种诙谐性展示,不但降低了观众的抗拒心理,而且主题深远又颇接地气。

泰国微电影中这种诙谐的手法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泰国影视向来擅长生活化的轻喜剧,自嘲的态度显示了泰国人民乐观坚强的民族性格。他们的处世哲学便是用幽默乐观来面对生活中的艰辛。

由此可见,要增强广告微电影的美感,不仅要强化商业微电影的故事性,以情感人,建立起广告主和受众的情感维系;同时也要立足中国国情,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找出民族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情感点,加以拓展,如此才能使我国广告类微电影不停留在为广告拍广告的商业目的上,而是从本质上提高广告类微电影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