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建筑的商品属性为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现代的建筑工地上可以轻易发现很多问题,如场地杂乱、高空作业多、危险性大、限制因素多、检测容易出现疏漏、品质难以均一等;此外,由于传统的住宅建造技术和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存在建筑质量缺陷率高、资源消耗高、循环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并已经开始制约着行业的发展。美国和欧洲国家房地产的工业化程度平均超过50%,日本达到70%以上,颠覆传统建筑业的粗放模式,走住宅产业化道路是必然趋势。
(一)传统建筑业现状
首先,传统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破坏是相当巨大的,工地扬尘的污染是雾霾严重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其次,传统建筑中大量木模板的应用对水资源、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比如,建筑模板生产厂家每年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在制成模板使用后又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每年都会有大量废旧的建筑木模板积存和报废,而大多数施工单位的处理方式是进行燃烧或者直接以垃圾进行清理,这不仅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如果从根本上改变建筑行业这一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可以节约模板材料成本,同时减少污染,是一项真正意义的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方式。
第三,传统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往往较长。工期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在建筑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等不断上升的阶段,无形中让房屋成本增加,导致企业承担的经济风险过大,这里面还未包括无法预料的气候等影响因素。
第四,劳动力成本增长。现在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拐点的时代。我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劳动力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而且建筑工人年龄大多集中在50~60岁,所以建筑工业化是降低劳动成本的有效途径。
第五,脚手架高空作业方式存在弊端。支搭脚手架高空作业方式已经持续了多年,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故,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能通过精细化生产方式的研究对这一方式从根本上改观,尊重生命,保证安全。
第六,行业环境在不断变化。建筑行业市场在逐渐从供小于求向供大于求过渡。在未来的5~10年,房地产的供应市场可能趋于饱和,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为趋势。行业整合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不能局限于本专业的发展,未来是产业群互联网化的时代,跨专业整合是趋势,房地产生存环境压力加剧。
第七,业主的要求正在发生转变。斯蒂芬·基兰、詹姆斯·廷伯莱克的《再造建筑》一文中,提到目前建筑生产的范式是Q×S=C×T[1](质量×功能=成本×时间),即你能获得的质量和功能与你投入的成本和工期相平衡。从这一经典的流程设计来看,要想获得更好的质量和更多的功能,途径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但在制造业领域随着流程设计师的出现,汽车业、造船业和飞机制造业正在摆脱成本和时间引力的束缚,打破传统的生产范式,建筑业也一定如此,随着业主要求用更少花费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个范式正在或未来会发生改变,即Q×S>C×T(质量×功能>成本×时间)。
(二)城市增长主义的终结
我国城乡发展刚进行30年,经历这个快速发展的30年后,近几年逐渐迈进一个很重要的拐点,即城乡发展呈现出增长主义的终结这一新的态势。以南京为例,南京江宁在过去15年的发展中,规模急剧扩张了25倍,在15年的过程中,这么巨大的一个发展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固有模式就是增长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粗放型的高增长带来了多种问题,如城市风貌的雷同,可以发现南京、郑州、深圳、石家庄和南宁等全国各地城市,建筑风貌都非常类似。(https://www.daowen.com)
其次,城市开发程度过高导致城市化品质的降低。在许多城市中心地区,大量高密度的、容积率达到5及以上的“小曼哈顿”的地区比比皆是。并且建筑形态紊乱,没有独特的城市印记。
同时,粗放式的高增长也带来很多环境问题,比如热岛效应的加剧。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热岛的分布较原来有了急速的增长,并且有大量污染物和雾霾,实际上空气污染程度的加剧和我们高度城市化带来的高密度空间导致的通风差、热岛效应、高噪音、污染物沉积、光污染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2]。
(三)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建筑产业化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发〔2013〕1号文《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3]
报告中明确提到推进“建筑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现在的工业化与传统相比,应是新型的工业化。因此,为了与传统建筑工业化相区别,我们现在倡导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及钢结构建筑等,暂称为新型建筑工业化[4]。
住宅产业现代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是借鉴日本的概念,而建筑工业化(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是学习前苏联的做法和称呼[4]。住宅产业现代化注重的是全产业链、全系统的组织和全寿命周期的发展进程,即包括规划设计、投融资、开发、施工建设、部品部件生产、运营与管理、更新改造以及再利用等相关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住宅产业现代化既不是单指某一个环节的发展评价,也不是单指某一项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研究住宅产业现代化,必须把其放在一个全寿命、大系统中进行考量。
简单概括住宅产业现代化概念,即标准化基础上的多样化、工厂化生产基础上的装配化、模数化基础上的通用化、设计施工装修的一体化、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4]。
2025年5月,住建部王宁副部长在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暨工程质量安全会议[5]上的讲话,强调建筑业改革发展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中有: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建设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2025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建筑产业化试点:辽宁、江苏、合肥、绍兴[4]。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试点包括三方面: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和起重机械一体化。
2025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三大主线[6]。主线一: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体系。其中包括改革招投标监管方式,推荐市场监管信息化与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与市场积极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体系。主线二: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工程质量的检测制度。推荐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施工安全。主线三: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构成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大工程总承包推行力度,提升建筑技术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