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经典神话中的天人关系初探

中华经典神话中的天人关系初探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最远甚至可以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及夸父追日等中华经典神话中找到踪迹。中华传说中另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是女娲补天。女娲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女神,她是人类的创造者。中华经典神话体现了中华先人对自然的原始亲近意识。

中华经典神话中的天人关系初探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最远甚至可以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及夸父追日等中华经典神话中找到踪迹。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他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写的《三五历纪》,此后的一些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盘古开天辟地后力竭而死,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天地之精英,万物之灵长”。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表达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宇宙起源问题的最初探索,作为人类祖先的盘古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崭新的世界,在开天辟地的过程中劳累而死,死后自身融入自然,化身为自然界的万物,与天地共呼吸。这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典型例子。

中华传说中另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是女娲补天。女娲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女神,她是人类的创造者。关于女娲的传说由来已久,《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根据传说,女娲用黄泥造人,生化万物,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水神共工火神祝融争帝位,共工战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球上除了人类以外,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了,地球的两极颠倒,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于是炼石以补苍天。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类重新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传说女娲补天之后也和盘古一样力竭而死,死后化为万物。

还有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便是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夸父族,他们的首领是个名叫夸父的人。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于是夸父决定去追太阳。他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赶,但是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最后他实在太累太渴了,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躯变成了山脉,头发变成了树木,血液变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www.daowen.com)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这两个传说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传说中这两位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神仙都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除了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更是体现出中华民族坚毅勇敢的性格。有学者指出:“执着于‘神人以和’是中华远古的一种普遍的原始文化心态。中华古人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嗜好,即认为神(天、自然)人本是合一或终究是要合一的。中华远古文化形态中一般没有斯芬克斯式的难题,没有潘多拉宝盒打开后给世俗人间留下的无穷灾祸……自然与人的原始对立,一般被化解为善神与人之间亲和的悦乐。”[7]这里的确存在某种契合性。中华经典神话体现了中华先人对自然的原始亲近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