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衰微和复兴的理论解释框架

中国经济衰微和复兴的理论解释框架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因此,本文在构建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理论解释框架的过程中,秉承上述研究思路,认为: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的历史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从整个制度环境演进的视角,来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表现差异,更加符合历史事实;制度层面的变化既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作用于技术与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整个制度架构中,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内容。图2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的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经济衰微和复兴的理论解释框架

对长期经济增长历史形成机制的探索,和特定时段内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有所不同,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是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产生于不断发生变化的制度环境中。经济史学家的研究思路,有效避免了传统古典经济学制度外生假定的局限性。将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变化看作是解释经济增长本身的重要因素,从制度层面找寻经济增长产生的终极原因。[2]后续学者以此为基点,将研究范畴进一步拓展到制度的有效性和动态变迁过程,以及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互动可能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制度有效性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增长研究认为,有效率产权制度、规章制度以及宏观经济稳定制度,通过约束政府、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加速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3]。制度的动态化研究认为,制度变迁会改变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或者行为主体的潜在收益,进而对经济增长表现产生不同影响。[4]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互动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政治制度内生于经济制度。[5]能够有效约束权力的政治制度,可以促进良好经济制度的产生。[6]僵化的政治制度会通过固化利益集团来阻碍有效率经济制度的形成与运行。[7]造成形式权威的不平等分配,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8]因此,本文在构建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理论解释框架的过程中,秉承上述研究思路,认为: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的历史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从整个制度环境演进的视角,来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表现差异,更加符合历史事实;制度层面的变化既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作用于技术与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首先,国家根据既定的外部环境与资源约束条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同时期的外部环境与资源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其背后隐含的要素回报率也有所差异。具有暴力潜能的国家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制定出最优的制度架构,在剥削与服务、租金与税收之间做出平衡,以此保障目标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当要素相对价格、技术水平以及偏好发生变化,或者原有制度无法顺利通过适应效率下的制度有效性检验时,就会引起制度供给与需求意愿的改变,打破原有均衡状态,促使原有制度向新的制度变迁。制度的变迁方式,主要包括强制型制度变迁与诱致型制度变迁。前者是由国家采取自上而下纵向推进,或者由小到大试点推广等手段实现的制度变迁方式;后者是由不同行动集团基于潜在收益,有序推进的制度变迁方式。

其次,新的均衡制度,催生出政治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发展手段。在整个制度架构中,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是国家在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政府形式及其代理人(政治精英)合法的权力分布。[9]特定的政府形式以及权力分布,暗含了国家各项事务的治理权以及控制经济资源背后的收益权,这种效率与分配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权力拥有者有动机与能力确立相应的政治发展战略。经济制度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不同主体做出的规范性安排,既包括资源的分配方式,也包括对主体行为动机的影响。当经济制度无法满足行为个体的一致性偏好时,政治制度内含的权力分布,会成为各种利益冲突的最终仲裁者。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互动,保证了既定政治发展战略下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形成。除此以外,在正式制度的规范与修正下,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非正式制度,能够衍生出特定的文化发展手段,充当各项正式制度之间的向心力与黏合剂,有效降低了制度运行的操作成本,进一步巩固与加强现存制度架构的地位与权威。

图1 制度架构的基本组成(www.daowen.com)

再次,政治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发展手段,共同作用于技术进步,促使国家走向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技术进步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其内容不单局限于机器、工具的革新,还包括一定时期内,为了提高技术水平而进行的提升管理效率、创新组织形式以及改进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努力。制度架构内生出的政治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发展手段,一方面作用于生产关系,形成新的技术进步管理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引导技术创新需求与供给,在不同领域、产业以及阶层之间的分布,进一步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动力与程度。政治发展战略,能够体现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的主要政治发展愿望与目标,这种愿望与目标通过国家机器,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做出严格界限;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影响行为个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本与收益,激励或阻碍技术创新需求与供给的形成;文化发展手段通过对技术来源、变革与扩散等环节的引导与约束,来提高现存制度安排的运行效率,降低政治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成本。而技术进步的方向、动力以及程度,决定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或是继续维持,或是发生改变。继续维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通过不断自我强化,促使经济增长过程停留在无效率的制度锁定状态,落入低水平的发展路径,而转变至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经济增长迈入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最后,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通过政策措施改变经济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表现。经济增长过程的线性表现,只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段,就长期来看,整个增长过程不断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较为先进社会的外部入侵所导致的原始结构解体,也可能源自生产率的革命性变革引起的结构内部个别组成部分的急剧扩张或收缩。[10]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安排,这些政策安排会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流动、产品需求与贸易机会,来加速或阻碍外部力量的入侵,引起经济结构各组成部分的次序变化。源自需求、供给因素推动的结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的表现。但是,经济增长表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对性,决定了领先与落后的相对性,应该从整个历史进程以及世界范围内加以考察。

图2 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的理论分析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