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宫市在顺宗时期的终止,真相揭秘

宫市在顺宗时期的终止,真相揭秘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人对宦官领“宫市”的抨击,主要集中在代、德两朝,尤以德宗朝为甚。“宫市”结束于何时,也是一桩疑案。如果简单地认为顺宗罢“宫市”后,内廷所需又恢复了前期的供送制,或采购人员由外官充任,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有了这种相对独立的采买行为,才会有十六宅“宫市”典因供食不精,而受到单独处理。五代时,内廷采购不再称“宫市”。

宫市在顺宗时期的终止,真相揭秘

世人对宦官领“宫市”的抨击,主要集中在代、德两朝,尤以德宗朝为甚。但史书明确记载担任“宫市使”的只有玄宗朝杨国忠,肃宗即位后,李辅国接任杨国忠的几乎所有重要职掌,但却不见“宫市使”一职。此后历朝权宦都没有担任过“宫市使”的记载,包括气焰熏天的权宦鱼朝恩、程元振等。今人对宦官所担任的使职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唐后期内诸司使使名及职掌,很多是从墓志和出土文书中发掘出来的,但仍未见有“宫市使”,仅据现在所掌握的资料看,大宦官并不担任专掌京城采办的“宫市使”一职。

“宫市”结束于何时,也是一桩疑案。如据《新唐书·德宗本纪》和《顺宗实录》,顺宗一即位,立刻罢“宫市”;如据《新唐书·食货志》,顺宗一即位,不仅罢去“宫市使”,还罢去了盐铁使。但实际上,顺宗以后,盐铁使继续存在,“宫市使”也没有销声匿迹。文宗时,史书记载有“十六宅宫市内官”、[54]“十六宅宫市品官(一为十六宅宫市典)”,[55]“供内品官市典”、“宫市使典”等。[56]据此有学者认为,顺宗以后,“宫市”不仅有使,还有正式属官。[57]

下面一条材料屡被引用,以作为顺宗之后“宫市”仍然存在的依据:

《唐会要》卷八六“市”载:“(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已来,稍苦于百姓,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已后,所出市一物已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损刻百姓。”[58]十六宅,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冬十一月”“十六宅”注云:“开元以来,皇子多居禁中,诏附苑城为大宫,分院而处,号十王宅,中人押之;就夹城参天子起居。其后增为十六宅。《旧史》曰:开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为大宅,分院而居,号十王宅。十王谓庆、忠、棣、鄂、仪、颍、永、荣、延、济。其后盛、仪、寿、丰、恒、梁六王又就封入内宅,此十六宅得名之始也。”十六王宅有自己的库,名维城库,[59]所需从库中按月俸支给。十六宅置“宫市”后,“宫市”支给可能也来自维城库。

唐朝“三宫”有两指,一是指大内、大明兴庆宫:《旧唐书》卷三八《地理一》:“皇城在西北隅谓之西内,正门曰承天,正殿曰太极,太极之后殿曰两仪,内别殿亭观三十五所。京师西有大明、兴庆,三宫谓之三内。”[60]《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列传》:“开元、天宝中,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61]明确三宫所指为大内、大明和兴庆三宫。

另指文宗时三宫太后:《旧唐书》卷五二《后妃列传》:“文宗孝义天然,太和中,太皇太后居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义安殿,皇太后居大内,时号三宫太后。上五日参拜,四节献贺,皆由复道幸南内。朝臣、命妇诣宫门起居,上尤执礼,造次不失。有司尝献新苽樱桃,命献陵寝宗庙之后,中使分送三宫十宅。”[62]据《长安志》卷九,宝历太后所居义安殿位于兴庆宫内。[63]

既然明令依三宫给直,三宫应各有专人负责采买,所给价钱相对合理,但强调依三宫给直,而不规定依时价给直,可能三宫所给直低于时价,但还没有到严重侵害百姓利益的程度。《唐会要》卷六六木炭使》载:“(贞元)七年十月,司农卿李模有罪免官。初,司农当供三宫各菜二千车,以度支给车直稍贱,又阴雨不时,菜多伤败,模以度支为辞,上责不先闻奏,故免之。于是模奏司农菜不足,请京兆市之。京兆尹薛珏、万年令韦彤,禁有菜者私卖,上令夺珏俸一月,彤俸三个月。”又,“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八月九日敕:司农寺每年供宫内及诸厨各藏菜,并委本寺自供,其菜价委京兆府约每年时价支更,不得配京兆府和市,大仓出给纳。”[64]可知,私卖菜价高于京兆府给价,配户和市价低于时价。[65](www.daowen.com)

三宫不论具体何指,都是内廷的主要组成,武宗敕十六宅“宫市”依三宫给直,说明三宫也有到市场采买事宜,但是否也称“宫市”,不详。

内廷“宫市”不见记载,并不等于不置,内廷采购必须面对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不称“宫市”,其性质是一样的,由掌领内库的宦官主知也是不会变的。如果简单地认为顺宗罢“宫市”后,内廷所需又恢复了前期的供送制,或采购人员由外官充任,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上,宦官的权力在唐后期进一步增强,他们所控制的权力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上揭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七月的敕文,针对十六宅“宫市”之弊,也只是敷衍地规定要依市价给值。

杨国忠担任“宫市使”(原称“内中市买使”),主要是为玄宗个人和杨氏姐妹服务,开元天宝时,因宴赐频繁,“进食”相尚之风兴起,“内中市买”遂成为重要职任,也促使各宫、院在京城独自采办活动日益频繁。安史之乱前,皇帝、后宫、东宫、诸王及公主都有隶属于自己的库,支用相对独立,开元、天宝时,库藏支用独立的趋势逐渐加强。[66]《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九载(公元750年)二月”条载:“时诸贵戚竞以进食相尚上,命宦官姚思艺为检校进食使。水陆珍羞数千盘,一盘费中人十家之产。中书舍人窦华尝退朝,值公主进食列于中衢,传呼按辔出其间,宫苑小儿数百奋梃于前,华仅以身免。”[67]杨氏姐妹、诸贵戚在皇帝的默许下,以进食相尚,必然要争奇斗鲜,即时采自市场,才能出奇出鲜。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宋代,于是造就了北宋东京东华门外和南宋临安和宁门外民间“宫市”市场的形成、喧闹与繁盛。[68]

肃宗以后,内财政系统渐趋完备,内库收入大为增加,内库出纳范围已不限于内廷支度,各宫、院所领(内)库自主权加大,直接到市场采买的份额增加,已不完全依靠计划调拨,甚至有可能也如宋代,在日趋活跃的商品经济刺激下,逐渐增加了独立的经营活动,以应付日益增加的开支需求,甚至以追逐更大利益为目的。[69]内诸司使任在唐后期细分后,各宫、院应有使专门负责采买,不再由中央掌权宦官充任。因此,勒索、强夺,更有可能是各宫、院下属出外采办的“宫市使”及典属所为,那些负责采办的低级宦官各恃所依,嚣张于京城市场,如白居易《卖炭翁》中鞭挞的宦官形象。有了这种相对独立的采买行为,才会有十六宅“宫市”典因供食不精,而受到单独处理。

五代时,内廷采购不再称“宫市”。唐后期建立并成为宦官控制朝政重要环节的内财政系统,五代时也大都由武臣掌控,宦官又退回宫禁之内,但内廷供应对市场的依赖性并没有因此而缩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