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新突破:弥补短板加强基础建设

实现新突破:弥补短板加强基础建设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取财政筹资、整合资金和争取项目等方式,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给予支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如,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各县区加强政策统筹谋划,科学制定搬迁规划,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精确识别搬迁对象。

实现新突破:弥补短板加强基础建设

采取财政筹资、整合资金和争取项目等方式,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各县区抢抓国家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快实施《精准扶贫交通支持计划》,争取实施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连接贫困地区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加快完成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有序推进人口较多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大贫困地区抗旱水源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建设力度。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给予支持。继续落实《精准扶贫饮水安全支持计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贫困群众稳定、安全饮水目标。加快实施《精准扶贫贫困村动力电覆盖支持计划》,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实现了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自然村通动力电。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发展光伏农业。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如,白银市景泰县紧抓国家和省市支持地方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机遇,坚持把交通道路建设列为全县加快发展、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筹资金,凝心聚力抓落实,结合农村公路改建、提升改造工程,以及农村公路大中修、生命防护工程和路域环境美化工程等,不断丰富进村入户的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着力打造一批自然美丽、通畅安全、管养到位、彰显特色的美丽农村公路,打通了贫困村进出双向通道,提升了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广度,交通扶贫实实在在成为连接民心,助力产业发展的大动脉。“十三五”期间,景泰县累计共争取交通项目资金43096.38万元,完成通村道路硬化工程约1786.54公里,涉及11个乡镇105个建制村225个自然村,服务人口20余万人,其中涉及贫困村50个(深度贫困村15个),服务贫困人口8.46万人。如,定西市通渭县采用单立柱露天种植、桁架+大棚、桁架+圈舍的农光、畜光互补模式,大力发展光伏扶贫,配套水肥一体化、节灌等设施,发展金银花种植、花卉种植、经济林果育苗、蔬菜食用菌)种植及黑驴养殖5大产业版块,每年产生稳定收益约7.6亿元,收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贫困户收益,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培育了新产业,为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路径,为解决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供了新手段。

二是加快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各县区按照《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计划》,统筹开展农村危房抗震改造,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提高补助标准,保证房屋质量,探索采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集中力量解决农村脏乱差、垃圾污水治理、人畜分离、改厕和村庄绿化等问题,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如,张掖市临泽县按照“一带一区多点突破”(丹霞生态康养谷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带、城区和各镇示范点)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的原则,积极行动,通过政府补助、农户自筹、政策扶持、社会互助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扎实开展高质量住房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www.daowen.com)

三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各县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对接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优惠政策,完善落实《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支持计划》,制定推进方案,以县城、乡镇、中心村、旅游区、产业园区等有创业就业机会的区域为主,采取整体搬迁和灵活安置方式妥善安置。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集中安置区按需建设商场、学校、医务所、文化体育场所。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后续产业,强化对搬迁群众的培训,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抓住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优惠贷款政策机遇,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平台,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积极整合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支持搬迁安置点发展物业经济,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探索利用农民进城落户后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空置房屋和土地安置易地搬迁农户。如,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各县区加强政策统筹谋划,科学制定搬迁规划,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精确识别搬迁对象。重点着力破解了“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补助多少钱、生计怎么办、搬后如何管”等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啃下了建设规模大、完成时限紧、群众顾虑多、基础配套弱、就业压力大、产业支撑少等“硬骨头”。特别是临夏州广河县、东乡县、临夏县、康乐县,探索形成了安置区配建规模养殖场、搬迁户与合作社共养统销搞养殖的“广河县康家模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园和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的“东乡县达板模式”;推进“三变”改革、实现一户一大棚搞特色种植的“临夏县北塬模式”;依托搬迁点周边景区景点、发展乡村旅游的“康乐县景古模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