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刚
在2025年西北乡村调查工作中,我既参加了调查前期的问卷设计,也随科技推广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工作。回顾这段短暂的经历,感慨良多,收获良多。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伟大事物的开端总是伟大的。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就必须对当前中国乡村的基本类型与特征有全面的掌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西农人主动担负起时代重任,立足西部,通过乡村振兴调查,摸清西部乡村的全部家底;立足育人,通过乡村振兴调查,培养热爱“三农”的有志青年;立足长远,通过乡村振兴调查,提升学校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科研实力。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一幅西部地区乡村特征与类型的分布图跃然纸上,一代学子充满了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激情,一份份问卷与报告彰显了西农人与时俱进的科研实力。
任何重大现实问题的背后都隐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基于此,转变思维方式就成为重要议题。要想掌握“三农”家底,我们的思维方式如果仅以常识为基础,从而对乡村的认识停留在直观的物质层面,或者仅以形式思维为基础,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简单归纳、推理和演绎,从而对乡村的认识停留在抽象的理性层面,那么,乡村振兴的实践要么沦为以对“三农”问题的同情为情感基础的新一轮快速城市化建设,要么沦为打着科学旗号对乡村进行的新一轮“一刀切”式的制度建设。坦率地讲,因上述两种思维方式而在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已经屡见不鲜。(https://www.daowen.com)
因此,回到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就成为当务之急。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对现实社会历史条件的尊重,强调对人民主体性的尊重。当下的中国农村,是因近代以来各种外部力量不断渗透而发生历史性变迁的农村,更是农民寻找各种本土资源因应时代变迁的实践产物。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中,我们才能洞察历经几千年农业生产而停滞的中国农村是如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蜕变为今日之模样;也能体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构建起的以社会主义理念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设计对乡村发展的持续影响,更能把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下“三农”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时代课题。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只能在现实中获得合理的解决。基于此,我对学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有以下建议:第一,以此次定量调查为基础,构建定性与定量研究双管齐下的研究思路;第二,在此次调查村庄中选取典型村庄进行持续观测;第三,适时建立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站,开展以构建新型国家与农民关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的乡村实验。
万事开头难。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这次乡村振兴调查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踏实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用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具一流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和更加“接地气”的实践策略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西农人就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接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