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美企业新兴技术创新比较分析及意义总结

中美企业新兴技术创新比较分析及意义总结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这些测量方法,进行中美企业新兴技术创新的定量比较分析,并报告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最后对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中美企业新兴技术创新比较分析及意义总结

1.新兴技术创新文献研究

本书将梳理新兴技术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以及新兴经济体企业技术追赶等领域的相关创新研究,对创新研究的两个基本理论视角——资源基础创新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Innovation)与网络嵌入创新观(Network Embedded View of Innovation)进行文献研究,揭示创新研究的两个基本视角存在诸多范式局限,发掘新兴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与面临的崭新情境,探索新兴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内核,梳理本土语境下对新兴技术创新命题的相关研究。基于新情境,针对新命题,本书将拓展现有创新研究的基本范式,在理论上另辟蹊径,进行跨领域探索与多视角整合,为构建具有本土化与原创性的新兴技术创新动力理论夯实基础。

2.新兴技术创新组织内生态动力机理理论研究

本书将拓展并融合资源基础与网络嵌入两种创新观,将研究视角从企业外部的创新环境聚焦到企业组织内部,研究知识/研究者双重创新资源,用资源多样性来刻画两种创新资源的属性特征;将企业组织内部创新网络划分为由知识节点联结构成的知识网络和研究者之间联结构成的合作网络,运用知识和合作双模网络的研究路径,从组织内部的整体网络而非自我中心网络层面,揭示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动力机制。知识和研究者双重资源多样性与知识和合作双模网络结构对新兴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独立效应、交互效应与整合效应。这是新兴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与核心假设。

3.中美企业新兴技术创新定量比较研究

本书选择了7类新兴技术领域作为技术样本,从中美两国中选择251家上市公司作为企业样本,并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美国专利商标局权威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大样本实证研究。根据新兴技术创新组织内生态动力枢纽的理论框架,对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并开发基于专利数据的变量测量方法,包括新兴技术创新数量、质量与绩效,知识多样性与研究者多样性,知识网络结构洞与中心势,合作网络结构洞与中心势,以及控制变量的测量方法。运用这些测量方法,进行中美企业新兴技术创新的定量比较分析,并报告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4.知识/研究者多样性、双模网络结构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www.daowen.com)

从拓展的资源基础与网络嵌入两个创新观融合的视角,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组织内生态动力机理的理论框架,按照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动力源泉—生态动力机制—生态动力系统”逐步递进的思路,分别构建逻辑严谨、逐层递进的三个新兴技术创新组织内生态动力机理模型:独立效应模型、交互效应模型与整合效应模型。对这三个模型进行大样本模型检验。

5.异质性研发合作与门槛效应研究

在明确新兴技术创新来自组织内部的动力机理之后,本研究进一步从组织外部异质性研发合作伙伴的视角,来揭示新兴技术创新来自组织外部的动力差异,研究企业合作伙伴和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对知识创造质量的差异化影响,进而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动力框架。更进一步发现新兴技术创新在研发投入上的特殊属性,研究研发投入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的门槛效应,揭示新兴技术创新的门槛特征。

6.新兴技术创新战略与策略分析

研究将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对新兴技术创新的战略和策略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新兴技术创新的团队动力机制优化策略,如团队动力机制的主要参数设置、团队动力机制优化策略选择、新兴技术企业团队动力机制优化的具体举措等;新兴技术创新的知识动力机制优化策略,如知识动力机制的主要参数设置、知识动力机制优化策略以及新兴技术创新企业知识动力机制优化的具体举措等;整合新兴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优化策略,构建新兴技术创新战略分析框架,探讨新兴技术创新的战略图谱与突破路径。最后对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