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彩贵州品牌的产业发展现状

多彩贵州品牌的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多彩贵州”品牌的产业化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旅游、演艺、会展等方面的产业化效果更为明显。在“多彩贵州”品牌的带动下,旅游产业增长迅猛。

多彩贵州品牌的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多彩贵州”品牌的产业化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旅游、演艺、会展等方面的产业化效果更为明显。

1.旅游产业

“多彩贵州”品牌是一个文化品牌,其发展过程中着重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多元、和谐、原生态”的品牌内涵为基点,将贵州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与旅游深度融合,实行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第一,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迅猛,产业规模逐年扩大。2005年以来,“多彩贵州”旅游产业呈现加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在发展速度、发展后劲以及带动面上都呈现“广、快、足”的特点。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多彩贵州”旅游产业有其独特之处,即构建了以青山绿水生态、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和红色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格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2005年,贵州省接待的游客数量仅2762万人,旅游总收入仅为251.14亿元。在“多彩贵州”品牌的带动下,旅游产业增长迅猛。2010年,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60亿元;2012年接待的总游客数量激增至2.14亿人次,同比增长25.75%;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同比增长30.13%;2013年接待的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67亿人次和2370亿元,并且省会贵阳市在全国地级城市旅游产业排行榜上已经位居前20强;2014年,旅游总收入2896亿元,同比增长22.2%[2]

第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强化“多彩贵州”品牌旅游产业优势。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闲需要更加注重高层次的精神体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而成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在迅猛发展。贵州紧随世界潮流,加快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交流融合,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的质量和开发能力。一是在旅游景观和项目上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尤其是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金量;二是重点对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和推崇,以特色文化体验为契机吸引游客消费;三是加大对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旅游文化节事活动的类型;四是以“基地打造+文化教育”的方式传播红色旅游文化,通过在旅游过程中讲授革命传统文化,以达到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与传播目的。

第三,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一是在对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体系。这种多元化体系强调观光旅游产品与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的结合,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需要;二是在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下,结合省内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许多能集中反映贵州自然气候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会议旅游、节庆活动、温泉旅游等多种产品,这大大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功能和种类都较为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也显雏形,逐步形成了在“多彩贵州”旅游产品布局、产品品种以及游客接纳能力方面都较为合理的格局;三是推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观光以及地质奇观探秘等多种旅游产品,这些产品既能体现贵州旅游资源分布具有较强地域性的特点,充分利用未得到很好开发的资源,如农村地区、贫困山区、民族村寨的资源等,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彰显“多彩贵州”品牌旅游产业的扶贫作用和带动功能。

第四,“多彩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随着贵州省“五个100工程”[3]的有序推进,“多彩贵州”旅游产业以此为发展契机,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是将“多彩贵州”旅游景区的建设与“五个100工程”中的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相互衔接,有效统筹并有序推进,尤其是在资源整合招商引资以及项目建设等方面更加重视它们之间的衔接工作。其次是通过打造旅游精品项目的形式促进“多彩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化升级,如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多彩贵州万象城旅游综合体以及淘宝网多彩贵州旅游馆等项目,有效地助推了旅游产业的升级速度。最后是以新产品的落户和开工来延伸“多彩贵州”旅游产品的产业链,如攀岩公园、汽车露营地、山地运动、自驾车营地、休闲度假等,使得“多彩贵州”旅游产业的内涵不断丰富,产品逐步向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整个旅游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2.演艺产业

“多彩贵州”品牌在演艺产业上发展较为迅速,少数民族风格的歌舞表演、影视表演等演艺产业在“多彩贵州”品牌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演艺团体纷纷进行改革也为“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环境

第一,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演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这在客观上为“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贵州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文化产品,如歌舞表演“多彩贵州风”、歌曲《我在贵州等你》、《家乡的味道》、京剧《天地文通》、黔剧《苍琴》、舞蹈《天禅地傩》、《水姑娘》、花灯剧《征人行》、大型电视连续剧《杀出绝地》、《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等作品。其中,“多彩贵州风”自2005年公演以来,就一直走在“多彩贵州”演艺品牌的最前列。另外,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如电视剧《绝地逢生》被誉为“一部中国农民的心灵史诗”,《杀出绝地》荣获中央电视台群英汇》优秀首播剧奖,《奢香夫人》获得“少数民族历史剧的里程碑”的高度评价……这些作品深刻体现了贵州民族文化以及贵州演艺产业发展的潜力,为“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立足本土,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www.daowen.com)

第二,院团改制助力“多彩贵州”演艺产业发展。随着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文艺院团纷纷实施改革,激发了“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活力。例如,2011年省内改制为企业的国有文艺院团就有22家,这些院团改制之后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艺术创作力和市场竞争力。如转制后的贵州省杂技团将精品剧目作为开发重点,在日本商演成功后又远赴加拿大演出;贵州省演出公司进行改革后积极寻求与赫章夜郎文工团的合作,联袂打造了《“多彩贵州”黔印象》,并且在省外商演时引发高度关注;毕节在对本地区的演艺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成功组建了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推出的剧目《滚山珠》美名远扬,不但在2011年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上以非物质文化身份登台亮相,而且还在CCTV-7的农民春晚上进行演出[4]。这些改革为“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第三,民营机构抢滩演艺市场。自2005年“多彩贵州”品牌创始以来,贵州的演艺市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小型音乐会话剧、木偶剧到明星个人演唱会、拼盘演唱会等等都异常火爆。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营演出经纪商(包括公司和个人)的推动。国务院于2005年修改、颁布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之后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民营演出经纪公司进入演出市场的门槛大大降低,客观上加速了“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繁荣。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贵州省注册的演出经纪公司已经超过20家,其中民营机构达九成之多。许多经纪人培训班中,来自民营演出经纪机构的学员占了大半”。[5]

“多彩贵州”演艺市场虽然发展形势喜人,但是,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演艺产业存在“畸形发展”的风险,如演出的票价过于昂贵,阻碍文化消费,演出档期的安排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管理,演出引进和推介的机制尚需完善,城乡演出市场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品牌化发展、集群化发展,在今后的品牌建设中应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会展产业

在“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推动下,“多彩贵州”会展产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两赛一会”(“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展销大会”)中的旅游商品展销大会自2006年始,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自2013年起,贵州将“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和“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产业交易会”合并,升格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这样的会展升级使得2013年的会展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往届: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埃及、印度、巴西、南非等60多个国家的受邀国际嘉宾和专家超过300名;参展的商品超过3万件,总共占用了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4个展馆、4.1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200多个展位;吸引的观众数量高达12万人次[6]。这次博览会不仅提升了“多彩贵州”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也加快了会展产业的发展速度。

“多彩贵州”品牌还积极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深圳文博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圳文博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深圳文博会从2004年举办第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一届,贵州连续参加了11届深圳文博会。

在第八届深圳文博会(2012)上,贵州代表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贵州多民族文化。贵州代表团签约的54个项目全部为合同项目,签约金额188.04亿元,占该届全国合同成交额875.62亿元的21.7%。[7]尤其是“多彩贵州”品牌塑造模式备受瞩目。第九届文博会(2013)贵州代表团推出“1+9”模式,搭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展区集群展示多彩贵州文化。“1+9”模式,即“1个省级馆(多彩贵州文化体验馆)+9个市(州)专馆”的集群展示模式。省级馆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为统领,分多彩贵州品牌产品体验、多彩贵州名家名品、多彩贵州名企精品、绝对贵州创意设计、亚洲青年动漫、黔森影视六个板块进行展示推介,9个市(州)馆专馆也根据实际,突出自身主题。通过“1+9”展示模式,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为统领,既集中展示了贵州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企、名品等文化精品,又全面、系统、有特色地展示了全省9个市(州)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产品。通过多方面、立体式宣传推介多彩贵州文化,极大地集聚了各类场馆的人气,带来现场交易和签订订单的火爆场面,现场销售金额达163.99万元,销售订单达2320.6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超过600多个商家、园区和企业和贵州达成合作、采购、代理意向,意向性订单金额近亿元。在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2015)上,贵州代表团首次在深圳文博会现场搭建起一条“多彩贵州街”。其展品包括贵州特色的蜡染、刺绣、银饰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等,累计200多项、1000余件。另有15项现场演出、活态文化展示,包括侗族大歌、撮泰吉现场水书表演以及锡绣、蜡画等活态表演。本届文博会签约涉及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轻工制造业等产业的18个项目,资金总额达75.2亿元[8]

此外,“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从2008年起,到201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2008年第一次举办就收到来自全国30多个省(区、市),以及包括美、法、英、日等数十个国家在内的3500余名摄影家和摄影作品56281幅,其中的12856幅作品被展出,[9]形象、生动地将贵州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文化、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等通过画面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有如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获得了“世界摄影盛会、民族文化荟萃”的高度评价。

除了上述列举的会展产业之外,还有许多诸如“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多彩贵州避暑季——民俗节庆与旅游采购博览会”、“多彩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会展。由于“会展产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是1,住宿、餐饮、运输、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9”[10],贵州的交通、旅游、酒店、餐饮、购物的第三产业消费链在会展产业的强势带动之下获得了消费生机,会展业也因此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贵阳市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国际汽车展、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37亿元。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酒博会、2015烈性酒国际大奖赛新闻发布会、第八届中国品牌节、第24届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中超联赛等众多大型会展、节庆、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贵阳市“中国夏季会展名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贵州依托国际酒类博览会、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绿茶博览会等展会,主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宣传产品、展示形象,极大地推动了重点产业发展。[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