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满族服装的趣闻与文化特色

清末民初满族服装的趣闻与文化特色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民初,随着民族融合,满族和汉族的服装风格也相互影响着,形成了独特的服装样式,并引领着当时的潮流。满族旗袍经改良,成为部分汉族女性体现个性的标志性服装。这种褶裥裙逐渐演变成为明清时期汉族妇女的裙装,裙装成为汉族女性的标志性服饰。清末民初,红地刺绣龙凤或吉祥花卉图案的马面裙套装,通常作为结婚礼服,当时东北地区的满族女性深受汉族女性穿着风潮的影响,也热衷于穿着百褶裙。

清末民初满族服装的趣闻与文化特色

清末民初,随着民族融合满族汉族服装风格也相互影响着,形成了独特的服装样式,并引领着当时的潮流。满族旗袍经改良,成为部分汉族女性体现个性的标志性服装。传统的满族长袍长度至脚面,既不方便行动又不利于调节体温,此时的袍装逐渐趋于变短,上衣多为短款衣裳,下配汉族裙装,将满族旗装与汉族服装完美结合起来。满族旗装的袍身和衣袖逐渐变窄、变瘦,到民国时期,裁剪上开始强调胸腰围度差异,制作时将腰线收紧,以此突出女性的胸腰臀差异,在视觉上使腰部显得更细,通过服装造型体现女性的优美曲线,运用此种裁剪方式制作的服饰在满汉女性中颇为流行(图4)。

图4 紫缎地贴绣花鸟纹女旗袍

1.百褶裙

百褶裙亦称“百裥裙”,为多褶女裙。裙子由裙腰、裙片两大部分组成,前后裙片有刺绣花纹,其余裙片部分缝制等间距的裙褶。百褶裙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即出现带有褶裥的裙子,既美观又便于行走,受到女性青睐。几经形制演变,在唐代达到多幅宽裙发展的顶峰,进入宋代出现多幅多褶裙,裙子由六幅、八幅、十二幅布帛拼缝制成。据福州宋代黄昇墓出土褶裙来看,多为六幅布帛拼缝,除裙两侧两幅无褶,其余四幅上有六十个褶裥。这种褶裥裙逐渐演变成为明清时期汉族妇女的裙装,裙装成为汉族女性的标志性服饰。明清时期女子以穿着多幅多褶裙最为时尚。“褶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褶少则往来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褶多则湘纹易动,无风易似飘飘……”[2]清末民初汉族女性流行穿着百褶裙配短上衣,风格绚丽清雅,因褶裥层叠裙摆较大,走起路来摇曳多姿。当时汉族妇女无论地位尊卑,大多穿着裙装。此时女裙的种类名目繁多,自清初期流行的“百褶裙”兴起于苏州,此类裙通常前后各有20cm左右的平幅裙门,也是裙子刺绣图案的主要装饰部位。裙门两侧打均匀褶皱,有时多达百褶以上。图5~图7辽宁省博物馆藏的“马面裙”就是此种形制的百褶裙。清末民初,红地刺绣龙凤或吉祥花卉图案的马面裙套装,通常作为结婚礼服,当时东北地区的满族女性深受汉族女性穿着风潮的影响,也热衷于穿着百褶裙。

图5 紫缎地刺绣龙纹马面裙

图6 红缎地刺绣花鸟纹马面裙(www.daowen.com)

图7 红缎地刺绣牡丹纹马面裙

2.霞帔

霞帔是妇女披肩的装饰品,因色彩绚丽好似虹霞而得名,为历代命妇专用服饰,明清时期百姓妇女出嫁时允许穿着。入关后,满族妇女深受汉族女装风尚的影响,汉族婚嫁习俗的服饰品对满族妇女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凤冠霞帔成为当时满族女性热衷的婚嫁装扮,而刺绣龙凤图案的服装则是满族婚嫁女子最时尚的嫁衣。图8这件霞帔前后缝缀白鹇补子,是清代五品文官的象征。清末民初,此类图案在民间刺绣作坊也可以定制,刺绣龙凤图案的霞帔配上凤冠,成为当时新娘热衷的“凤冠霞帔”装束。

图8 刺绣白鹇补子霞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