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包饰的演变历程与设计创新

中国包饰的演变历程与设计创新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包饰的发展中国最早的包袋称为囊。13世纪出现男用钱袋,女用腰包、手袋,15世纪男士流行佩带精致的小荷包,女士则流行一种手提式饰有珠片的小布袋,至18世纪,男女式包袋朝着装饰精美的方向发展。因此,第一个渔网状的手袋乘势而起,这种束上长绳的小袋便于拿在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包饰”。其造型设计也五花八门,例如贝壳、门锁、足球、花瓶等形状的包饰,充分显示出当时设计师们的大胆和创新。

中国包饰的演变历程与设计创新

(一)中国包饰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包袋称为囊。外出远行或外出时,将随身携带的干粮、物品放置囊中,起盛物、收纳的作用。早在商周时期,民间已有佩囊的习惯,也是我国最早的包袋原型。随着朝代的变更,佩囊的材质、用途都发生了改变,其称谓也随之变化。

周代,贵族男女成人后,要求男女随身携带一些必用工具,女性所佩戴的物品中,施褩帙(装针线的囊袋)、衿缨(香袋,内置香草、避免蚊虫叮咬)都是必备的物品。周代以后,佩囊不仅是女性使用,男子也有使用,除盛放一些零星细物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途,如存放印绶、笏板、鱼符、文具、钱币、什物、香料等物件,如图3-32所示为古代佩囊。

图3-32 古代佩囊

汉代,出门远行的佩囊根据用途被称为“藤囊”“熏囊”“书囊”“书袋”。汉代,人们挂在腰间的佩囊不再是贵族男女的专属,而是上至百官下至百姓都可以佩戴的物品,俗谓“旁囊”。汉代时期官员有佩印绶的制度,并将佩印绶制度中的“包”与身份相联系,佩印绶就放置在衣袍侧边的旁囊之中,旁囊便被称为“绶囊”,用金银钩挂在皮袋上,绶囊上的图案和色彩结合官员身份做了相应的规定。绶囊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图3-33)。这种绶囊或旁囊就是早期皮包的形式之一,也是日后荷包的雏形。制作荷包的材料大多为动物皮,由于皮革材质具有天然的伸缩性和韧性,美观又耐磨损,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图3-33 虎头鞶囊

唐代,佩囊又被称为香囊、香袋。在香袋里放置香料散发出的香味用来熏香身体和衣物,受到唐代女子的喜爱。清代,是古时包袋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荷包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出现了盛放物品的各种专用荷包。当时有专门的荷包巷,出售各式荷包、扇袋、眼镜袋、钥匙袋等。辛亥革命后,西式包袋随着西式服装进入中国,这种新的配饰文化导致了中式包袋的变化,带动了中国包袋产业的变革和发展,也使传统的中式包袋淡出了人们的生活。(www.daowen.com)

(二)西方包饰的发展

早期西方的包袋主要是束带型包袋,使用简单的方巾,将对角捆在一起,收口处用绳带抽紧,形成一个口袋,用以盛放物品。13世纪出现男用钱袋,女用腰包、手袋,15世纪男士流行佩带精致的小荷包,女士则流行一种手提式饰有珠片的小布袋,至18世纪,男女式包袋朝着装饰精美的方向发展。

18世纪末,女士的服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原本极为繁琐的波浪型裙子改变为修身套装,裙内无法藏包,女士们不得不去寻找能够装载个人物品的手袋。因此,第一个渔网状的手袋乘势而起,这种束上长绳的小袋便于拿在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包饰”。

19世纪中叶“手袋”一词出现,这个时期的手袋一般是指用金属或木质框架等制成的皮质手袋。进入20世纪后,各种颜色、质地的皮手袋开始出现。此时的手袋样式更多,包括钱包、钱袋、手袋等,而手袋也渐渐演变为包袋。

20世纪,手袋成为女士们出席交际场所的一种装饰品,造型小巧、精致的包饰在市场中涌现出来,女士们大多用它存放粉底唇膏等物品。其造型设计也五花八门,例如贝壳、门锁、足球花瓶等形状的包饰,充分显示出当时设计师们的大胆和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