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缓解异常步态?

如何缓解异常步态?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上述错误步态的主要原因是:关节僵硬、肌肉挛缩使肌肉群的平衡性遭到破坏;臀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软弱无力使患肢支撑力不足。因此,骨折后早期的功能锻炼要根据各自骨折的不同特点,注意加强臀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功能锻炼,为日后的步行提前做好准备。临床上不同的疾病会造成不同的步态异常现象,有些疾病还会出现典型的步态,比如小儿麻痹症的跛足步态,脑卒中病人的划圈步态,帕金斯综合征的小碎步步态。

如何缓解异常步态?

人体由于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步行障碍,使步行周期中某环节发生改变,导致步态改变,出现错误步态。严重改变还会导致病理步态,甚至丧失步行能力。

(一)支撑相障碍

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1)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3)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二)摆动相障碍

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相对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支撑相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1)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2)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www.daowen.com)

(三)下肢骨折后可能出现的错误步态及原因

步行是下肢骨折后必须恢复的一种最自然的活动。在骨折后的恢复期,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医生,都急于恢复到骨折前步行自如的常人状态。可是,此期患者的患肢肌力不足、健患失衡,步行乏力,可能导致出现一些错误步态,影响一生。最常见的错误步态有以下四种。

(1)急促步态:步行时患者迅速把体重从患肢移至健肢,以至两腿支撑时间不等。

(2)倾斜步态:步行时患肢僵硬,髋关节没有充分伸展,不敢让健肢落在患肢的前面。

(3)回旋步态:步行时患肢外旋,身体亦稍向外侧倾斜。

(4)硬膝步态:步行时膝关节僵直,消失了一伸一屈的节奏。

造成上述错误步态的主要原因是:

关节僵硬、肌肉挛缩使肌肉群的平衡性遭到破坏;臀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软弱无力使患肢支撑力不足。因此,骨折后早期的功能锻炼要根据各自骨折的不同特点,注意加强臀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功能锻炼,为日后的步行提前做好准备。临床上不同的疾病会造成不同的步态异常现象,有些疾病还会出现典型的步态,比如小儿麻痹症的跛足步态,脑卒中病人的划圈步态,帕金斯综合征的小碎步步态。加强对典型步态的研究,有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随着现代电子技术、测量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的步态分析系统使定量、客观评价不同状态下人体行走功能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展,使有些复杂的功能性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可能。步态分析对人体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和诊断,手术和康复训练疗效的评定,骨关节假体和义肢设计,截瘫病人的行走功能重建等均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