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灾后心理重建:洪水危机下的援助工作

灾后心理重建:洪水危机下的援助工作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灾后心理干预又被称为心理重建,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状态重新恢复的过程。在洪水灾后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受害者心理重建的重要性,重视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特大地震灾害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管理部门在洪水危机发生后,要及时向社会公众或受害者提供心理重建帮助。水危机管理部门应设置专业心理重建计划机构,专门从事水危机的心理重建研究,拟定危机后的长期心理重建计划。

灾后心理重建:洪水危机下的援助工作

洪灾造成的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另一种是心理上的。现代救灾的理念是两方面并重,而心理创伤因难以平复更受到关注。由此,一种全新的救灾方式——灾后心理干预应运而生。灾后的“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系统,国外早已建立。20世纪60年代,美国洛杉矶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称之为“希望线”的心理疏导热线,这是心理专家针对想自杀人士的危机干预——也是最早的个人救助。几十年来,国外在灾后心理干预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应对策略,一次灾难就是一次灾后心理干预的经典案例。所以,在灾难发生后的现场,最先出现的除了警方、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大量的心理医生

灾后心理干预又被称为心理重建,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状态重新恢复的过程。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我国因经济发展原因,对灾后心理干预的投入较少,受灾人群的心理问题未受到社会的全面关注,但是不等于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洪水灾后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受害者心理重建的重要性,重视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洪水过后,相关部门应向受害者或社会公众提供心理重建服务,帮助人们从危机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

1.洪水危机心理反应

水灾害往往具有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极大地超出个人及团体的应付能力。因此灾难发生时,受灾群众往往因无助和无法应对而感到惶惑不安,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难以入睡、正常的食欲和消化变弱、冷漠、感觉迟钝、头痛背痛、胸口痛等,同时往往伴随恐惧、焦虑、烦躁不安、消沉、抑郁、自卑记忆力下降等,有些则产生敌对、酗酒、吸烟、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极度悲伤的人容易进入抑郁状态,失去爱人亲友的强烈悲痛对生还者来说更是难以忍受,感到极度失落而无助,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和自杀行为。

(1)幸存者。亲身经历洪水危机后,特别是生死关头,余悸犹存是相当普遍的反应。人们比较容易出现内疚及负罪感,恨自己没把家人救出来,希望死的是自己而非家人。因比亲人幸运而负罪,感觉做错了什么事,没做应该做的事来避免亲人死亡。亲人的死对自己是个极大的、严重的创伤。

(2)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愤怒、指责可能接踵而来。可能会出现麻木、失去亲人的自责,后悔没有救亲人,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生气,情绪低落,不愿理人、不愿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什么都不想干,觉得生活没意思、没兴趣、夜梦多。

(3)救援人员。夜以继日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4)社会大众。间接接收到灾难信息的民众,内心蒙上阴影,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

(5)儿童。当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伴随一些肢体动作,比如表情呆滞、浑身不自主地颤抖、失眠、吮吸手指等。

2.心理重建阶段

灾后心理辅导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很短一些时间。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乐观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www.daowen.com)

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灾民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

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特大地震灾害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199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20周年时,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占22.17%。

3.心理重建措施

经历过洪水危机的人会有一种本能地从压力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理解。管理部门在洪水危机发生后,要及时向社会公众或受害者提供心理重建帮助。一般来说,常见的心理重建帮助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方支持。政府应能及时向受到危机冲击的人们提供应对危机的方法,减少受害者的恐惧情绪;及时告知对危机的处理情况,减轻由于危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情绪;通告灾区恢复计划,减少人们对今后生活的担忧。

政府或民间组织的支持(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提供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看望和慰问受灾群众等,这些能够减轻受害者的压力,缓解危机压力的影响,增加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亲人、朋友和同事应认真倾听受害者的诉说,让其感觉到自己并不孤独,有许多人会和自己在一起。

(2)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学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专家应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回答问题、解疑释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帮助危机当事人认识自己,缓解或消除其痛苦,增强其适应能力及面对问题与挫折的承受能力。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压力的一种良好方式,政府应在洪水危机的受灾区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鼓励受害者接受心理治疗。让受害者倾诉自己的危机经历,对心理反应和感受给予理解,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提高受害者的乐观情绪和增强自信心

(3)开展宣传教育。在受灾区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介绍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提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可以帮助释放受害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宣传政府的有关灾后救济情况和灾区恢复情况,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4)拟定长期心理重建计划并付诸实行。水危机管理部门应设置专业心理重建计划机构,专门从事水危机的心理重建研究,拟定危机后的长期心理重建计划。提供专项资金,进行专业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保证重建计划在危机后得到实施并取得成效。

总的来说,要让受害者认识到经历危机的人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他们并不孤独,有政府、许多亲人会和他们在一起渡过难关;目前的情形是暂时的,在政府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活一定会恢复正常,而自己的心理也会恢复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