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挑战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已经把民俗传统提升到文化精华的高度。最后,我们要树立保护和抢救“非遗”的志向。当今的“非遗”保护,是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时就必须创造性地重建文化系统。希望教材面世后,通过实践,不断修订,创出一条中国“非遗”传承的教材编写之路。

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挑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校外少年宫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杨浦区少年宫编写的“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教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实践。

首先,我们要知道民俗生活的关系。

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要素,它是经过世代传承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民俗的规范性、审美性和信仰性,都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存在。

民俗是文化精英(工匠民间艺术家等)领衔创造,广大民众参与共建的文化精华。

民俗在团结社会共同体、繁荣社会经济、建设民众道德风尚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俗由语言形态(口头、书面等)、行为形态(仪式、行动等)和物象形态(图像、景观等)三个方面构成。

传承民俗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为何要保护“非遗”。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已经把民俗传统提升到文化精华的高度。其实,保护抢救文化遗产不是现在才有的,我们的祖先本来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优秀传统。如汉初,抢救传世典籍、口述文化和民间歌谣,包括《诗经》《楚辞》等。

上海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原先民间艺术赖以存在的文化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从事民间艺术创作的队伍也日趋萎缩。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现代化的中心,也是文化传统的核心阵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乎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和上海人民顽强坚定的性格养成。(www.daowen.com)

最后,我们要树立保护和抢救“非遗”的志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编织巨大的文化生态圈,需要一个大公无私,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担当者。十多年前,一场世界性的伟大的文化运动发生了,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行动。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国,当然也就是《公约》职责的践行者。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和地区的责任,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怎么行动?该做哪些工作?当今的“非遗”保护,是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时就必须创造性地重建文化系统。“非遗”教材建设就是当下“非遗”保护活动中的一项创造性的成果,希望“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教材的出版,能推动校外课外的“非遗”文化传承,更新校内的“非遗”文化课程体系,增强当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促使青少年进行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我们更希望这些教材走进家庭生活,让家庭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集体与空间,因为只有修身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希望教材面世后,通过实践,不断修订,创出一条中国“非遗”传承的教材编写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

“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