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非遗传承与教育之路

探寻非遗传承与教育之路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们来学习“非遗”的概念。在《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是五大组成部分之一。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我们来探讨“非遗”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我们来探寻“非遗”学习的方法。

探寻非遗传承与教育之路

上海市杨浦区少年宫主任朱茹洁主编的“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教材得以正式出版,可喜可贺。

首先,我们来学习“非遗”的概念。

2003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人类创造力的激发。在《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是五大组成部分之一。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我们来探讨“非遗”教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非遗”教育呢?这是因为20 世纪末以来,几乎所有国家都被裹挟到全球化的漩涡中,各国文化越来越雷同,逐渐丧失了本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中国也面临这一问题:包括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内的本土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创新?

我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要突破仅仅停留于形式传承的局限,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归纳其智慧。蕴藏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智慧,就是匠人们一代接一代地将技艺薪火相传,日积月累形成传统与习俗,并凝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待器物的态度,是匠人们在不同行业的职业生活中所共同追求的精益求精、进无止境的专业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相辅相成,传统技艺中“以用制形”“随形定势”“随形赋饰”等智慧,启发我们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传统工艺相融合,或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新的工艺,也可以称之为“进化的技艺”。如今,在全球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面临各种危机。要解决这些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新发展,就需要新的智慧,我们可以将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智慧作为一个强大而独特的工具,通过“非遗”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其智慧并运用于各个领域,更好地提升创造力,推动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www.daowen.com)

最后,我们来探寻“非遗”学习的方法。

我们首先要确立学习传统手工艺的目标,沿着“‘非遗’历史文脉→艺术特色→技艺工序与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创意衍生品”的脉络,步步深入地学习传统手工艺。开始,我们遵循手工艺传统进行体验,创作作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工艺中所包含的薪火相传的技巧,切实领悟精益求精、进无止境的工匠精神。进而,我们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手工艺的语言风格、造型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学以致用,将位处“过去维度”的传统手工艺,通过个性化的现代造型语言与表现手法,使之重获新生,并逐步认识到传统工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油然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空间思维、视觉识读、造型表现、想象创意、物尽其用、美感延展等21 世纪技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