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姆渡时期的榫卯结构简介

河姆渡时期的榫卯结构简介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姆渡出土木构件中除桩木、长圆木和木板外,还发现不少带凹槽及顶端带杈的木构件,表明许多复杂的节点仍然使用捆扎的方法。河姆渡遗址共出土带有榫卯的木构件有上百件,都是垂直相交的榫卯。总之,河姆渡人使用的榫卯构件制作已相当精巧,结构也相当科学,并能根据构件的不同受力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图1-13 河姆渡时期榫卯结构示意图

河姆渡时期的榫卯结构简介

榫卯结构被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其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在于互相结合、互相支撑,正是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房子单幢建筑纵向有六七间,跨度达五六米,底层架空用木楼板,木构件按照不同的用途加工成桩、柱、梁板,它们之间的接合用的是榫卯结构。考古发现,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的木屋是这样的:屋子离地面有1米左右,搭在小桩和龙骨上,小桩埋得很深,达1.5米左右。龙骨大多是方形的,在龙骨上面铺上地板。地板厚有10厘米左右,每段1米左右,上面留有榫卯的痕迹。有的屋前还有小走廊,相当于现在的阳台。立柱之上的接合部一般常见柱头榫和管脚榫;立柱和横梁之间常用梁头榫;一根立柱和有夹角的两横梁的接合常用燕尾榫;板和板之间接合一般用企口榫;栏杆一般是应用管头榫下部和上部的横木接合。地板有10厘米厚,踩上去一定很结实。长屋的前檐有走廊,围着屋子的是木栏杆。发掘中,人们发现适合加工木器的工具只有短小的石斧。

河姆渡出土木构件中除桩木、长圆木和木板外,还发现不少带凹槽及顶端带杈的木构件,表明许多复杂的节点仍然使用捆扎的方法。但在一些垂直相交的节点处已采用榫卯工艺,堪称我国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影响深远。河姆渡遗址共出土带有榫卯的木构件有上百件,都是垂直相交的榫卯。归纳起来榫头的类型有梁头榫、柱脚榫、燕尾榫、双凸榫、柱头刀形榫、双叉榫等。其中有两件榫头截面长宽比例为4∶1,符合受力要求,结构科学,被后世称为“经验截面”。另有一件带有销钉孔的榫,榫头中部凿一直径3厘米的小圆孔,用以安插销钉,目的是为了防止构件受拉后脱榫,从中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连系梁、柱等的节点构造已较妥善。

卯孔是与榫头交互配合使用的。河姆渡的卯主要见于较粗壮的木柱等构件上,如一根带榫木柱,在榫头下20厘米处两面对凿出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卯孔,这种卯孔可以在其两侧插入横梁或枋木的榫头,是后世所称“平身柱”的鼻祖。另外还见到在一根圆立柱的同一高度处开凿出两个互成直角的长11厘米、宽6厘米的卯孔,是连接两个垂直的横向梁枋构件的转角立柱。此外,还出土一段方木,上面等距挖凿出长4厘米、宽3.5厘米、深1.5厘米的卯眼,是插入直棂栏杆所用的构件。(www.daowen.com)

总之,河姆渡人使用的榫卯构件制作已相当精巧,结构也相当科学,并能根据构件的不同受力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其榫卯形式基本上符合受力的要求,有些甚至与晚期所见木构件相同,只是加工较为粗糙而已(图1-13)。

图1-13 河姆渡时期榫卯结构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