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波的干涉现象与相干波源

波的干涉现象与相干波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产生干涉现象的波称为相干波,相应的波源称为相干波源。r1和r2为两个波源到干涉点的波程,λ为两列相干波的波长。

波的干涉现象与相干波源

1.波的叠加原理

如果有几列波在空间相遇,那么每一列波都将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传播方向),并不会因其他波的存在而改变,这称为波传播的独立性。而任一点的振动则为各列波单独在该点引起振动的合振动,这一规律称为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叠加原理实际上是运动叠加原理在波动中的表现。

几个人同时讲话时,我们能够听到每个人的声音,这就是声波的独立性的例子。天空中同时有许多无线电波在传播,我们能接收到某一电台的广播,这是电磁波传播的独立性的例子。

2.波的干涉

一般来说,任意的几列简谐波在空间相遇时,叠加的情形是很复杂的,它们可以合成多种形式的波动。下面只讨论波的叠加中一种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情形,即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简谐波的叠加。这种波的叠加会使空间某些点的振动始终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始终减弱,呈现规律性分布。这种现象称为干涉现象。能产生干涉现象的波称为相干波,相应的波源称为相干波源。产生相干波的条件为同频率、同振动方向、相位差恒定。

如图2-9所示,设有两个相干波源S1S2的振动分别为

yS1=AS1cos(ωt+φ1) (2-8)

yS2=AS2cos(ωt+φ2) (2-9)

它们发出的两列相干波在空间P点(称为干涉点)相遇,两列波在该点引起的分振动为

978-7-111-59628-8-Chapter02-14.jpg

978-7-111-59628-8-Chapter02-15.jpg

图2-9 相干波源的叠加(www.daowen.com)

式中,A1A2为两列波在干涉点引起振动的振幅,若不考虑波的吸收,对于平面波,波的振幅等于波源的振幅;对于球面波,要考虑振幅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这里只考虑平面波。φ1φ2为两个相干波源的初相位,并且(φ1-φ2)的值是恒定的。r1r2为两个波源到干涉点的波程,λ为两列相干波的波长。

根据叠加原理,干涉点的合振动为

y=y1+y2=Acos(ωt+φ) (2-12)

式(2-13)中合振动的振幅为

978-7-111-59628-8-Chapter02-16.jpg

其中,978-7-111-59628-8-Chapter02-17.jpg为两列相干波在干涉点引起的振动的相位差,式(2-12)中的初相位φ满足:

978-7-111-59628-8-Chapter02-18.jpg

由上面的公式可知,两列相干波在空间任一定点的相位差Δφ是一个恒量,因而每一点的合振幅A也是恒量。对于不同的干涉点,它们到波源的波程差(r2-r1)一般并不相同,因而两列波的相位差Δφ不同,振动的合振幅也不同。

3.驻波

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干波相向传播时叠加而成的波,叫作驻波,如图2-10所示。由于振幅相同,叠加后波线上某些点始终静止不动,另一些点的振幅取最大值,它等于每列波振幅的两倍,其他点的振幅则在零和最大值之间。始终静止不动的点叫作波节,振幅最大的点叫作波腹,相邻的两个波节或两个波腹的距离均为λ/2。

驻波的产生其实是工件与振源的激发频率产生共振,当工件或薄片的厚度t=λ/2时,其共振频率称基频,在第3章中介绍的压电晶片的共振频率就是指此频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