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状态栏工具设置与应用-模型空间与布局选项卡转换

状态栏工具设置与应用-模型空间与布局选项卡转换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意默认情况下,不会显示所有工具,可以通过状态栏上最右侧的按钮,选择要从“自定义”菜单显示的工具。状态栏上显示的工具可能会发生变化,具体取决于当前的工作空间以及当前显示的是“模型”选项卡还是布局选项卡。图1-19 状态栏模型或图纸空间:在模型空间与布局空间之间进行转换。图1-20 全屏显示自定义:状态栏可以提供重要信息,而无需中断工作流。使用MODEMACRO系统变量可将应用程序所能识别的大多数数据显示在状态栏中。

状态栏工具设置与应用-模型空间与布局选项卡转换

状态栏在屏幕的底部,依次有“图形坐标”“模型或图纸空间”“栅格”“捕捉模式”“推断约束”“动态输入”“正交模式”“极轴追踪”“等轴测草图”“对象捕捉追踪”“二维对象捕捉”“线宽”“透明度”“选择循环”“三维对象捕捉”“动态UCS”“选择过滤”“小控件”“注释可见性”“自动缩放”“注释比例”“切换工作空间”“注释监视器”“单位”“快捷特性”“图形性能”“全屏显示”和“自定义”28个功能按钮。单击部分开关按钮,可以实现这些功能的开关。通过部分按钮也可以控制图形或绘图区的状态。

注意

默认情况下,不会显示所有工具,可以通过状态栏上最右侧的按钮,选择要从“自定义”菜单显示的工具。状态栏上显示的工具可能会发生变化,具体取决于当前的工作空间以及当前显示的是“模型”选项卡还是布局选项卡。下面对部分状态栏上的按钮做简单介绍,如图1-19所示。

978-7-111-48872-9-Chapter01-21.jpg

图1-19 状态栏

(1)模型或图纸空间:在模型空间与布局空间之间进行转换。

(2)显示图形栅格:栅格是覆盖用户坐标系(UCS)的整个XY平面的直线或点的矩形图案。使用栅格类似于在图形下放置一张坐标纸。利用栅格可以对齐对象并直观显示对象之间的距离。

(3)捕捉模式:对象捕捉对于在对象上指定精确位置非常重要。不论何时提示输入点,都可以指定对象捕捉。默认情况下,当光标移到对象的对象捕捉位置时,将显示标记和工具提示。

(4)正交限制光标:将光标限制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移动,以便于精确地创建和修改对象。当创建或移动对象时,可以使用“正交”模式将光标限制在相对于用户坐标系(UCS)的水平或垂直方向上。

(5)按指定角度限制光标(极轴追踪):使用极轴追踪,光标将按指定角度进行移动。创建或修改对象时,可以使用“极轴追踪”来显示由指定的极轴角度所定义的临时对齐路径。

(6)等轴测草图:通过设定“等轴测捕捉/栅格”,可以很容易地沿三个等轴测平面之一对齐对象。尽管等轴测图形看似三维图形,但它实际上是二维表示。因此不能期望提取三维距离和面积、从不同视点显示对象或自动消除隐藏线。

(7)显示捕捉参照线(对象捕捉追踪):使用对象捕捉追踪,可以沿着基于对象捕捉点的对齐路径进行追踪。已获取的点将显示一个小加号(+),一次最多可以获取7个追踪点。获取点之后,当在绘图路径上移动光标时,将显示相对于获取点的水平、垂直或极轴对齐路径。例如,可以基于对象端点、中点或者对象的交点,沿着某个路径选择一点。

(8)将光标捕捉到二维参照点(对象捕捉):使用执行对象捕捉设置(也称为对象捕捉),可以在对象上的精确位置指定捕捉点。选择多个选项后,将应用选定的捕捉模式,以返回距离靶框中心最近的点。按Tab键以在这些选项之间循环。(www.daowen.com)

(9)显示注释对象:当图标亮显时表示显示所有比例的注释性对象;当图标变暗时表示仅显示当前比例的注释性对象。

(10)在注释比例发生变化时,将比例添加到注释性对象:注释比例更改时,自动将比例添加到注释对象。

(11)当前视图的注释比例:单击注释比例右下角小三角符号弹出注释比例列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注释比例。

(12)切换工作空间:进行工作空间转换。

(13)注释监视器:打开仅用于所有事件或模型文档事件的注释监视器。

(14)硬件加速:设定图形卡的驱动程序以及设置硬件加速的选项。

(15)隔离对象:当选择隔离对象时,在当前视图中显示选定对象。所有其他对象都暂时隐藏;当选择隐藏对象时,在当前视图中暂时隐藏选定对象,所有其他对象都可见。

(16)全屏显示:该选项可以清除Windows窗口中的标题栏、功能区和选项板等界面元素,使AutoCAD的绘图窗口全屏显示,如图1-20所示。

978-7-111-48872-9-Chapter01-22.jpg

图1-20 全屏显示

(17)自定义:状态栏可以提供重要信息,而无需中断工作流。使用MODEMACRO系统变量可将应用程序所能识别的大多数数据显示在状态栏中。使用该系统变量的计算、判断和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