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危害应急措施及其应对策略

职业危害应急措施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尘设备安装时,可能突发的急性职业危害,包括氮气窒息、乏氧症和煤气中毒。氧缺乏症是在缺氧环境中工作的一种急性职业伤害,往往又可能被误认为一氧化碳中毒,而贻误治疗,造成终生遗憾。应急对策发现煤气突发征兆,首先要查明煤气突发源;其次,按煤气突发影响范围,决定发出局部停工或全部停工指令;全面查实危险源,科学采用修补措施。

职业危害应急措施及其应对策略

除尘设备安装时,可能突发的急性职业危害,包括氮气窒息、乏氧症和煤气中毒。

1.氮气窒息

(1)自然状况

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分子式N2,相对分子质量28.02,气体常数30.26kg⋅m/(kg⋅K),气体密度1.2507kg/m3,临界压力3.349MPa,临界温度-147.13℃,空气中含量占79%。

氮气作为制氧工艺的副产品,被钢铁企业广泛回收利用,作为压缩性气体供脉冲类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气源和其他动力源,具有含水量低、含油量低、含杂质量低的特性,特别是北方地区可以消除脉冲阀凝水结冻之患,成为脉冲除尘器的优质气源、优选气源。

(2)突发机会

脉冲除尘器在安装、调试和检修过程中,可能因氮气压力超出、误操作和设备破损等原因,导致氮气突发逸出,包围操作者的呼吸带或呼吸区,瞬间形成绝(缺)氧环境,导致急性氮气窒息或氮气中毒。

(3)应急对策

氮气突发扩散后,应以氮气突发为令,立即切断氮气源,报告生产指挥中心;同时组织抢救,将受害者撤出氮气影响区,平躺(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必要时采取人工呼吸或输氧治疗;住院治疗,服用解救药物。

2.乏氧症突发

(1)自然情况

氧气是一种助燃气体,也是维系人体生命的重要元素。氧气分子式O2,相对分子质量32,气体常数26.50kg⋅m/(kg⋅K),气体密度1.429kg/m3临界压力4.9713MPa,临界温度-118.82℃,空气中含量占21%。

(2)突发机会

除尘设备安装过程中,除尘器(容器)内部焊接作业,最容易引发乏氧症。当容器内部无通风换气条件时,电焊工在容器内长时间的连续焊接作业,焊接过程热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MnO2、Fe2O3,夺走了容器内空气中的大量氧气;又因容器内通风条件差,容器外部空气不能补入,必然导致空气中氧气成分降至16%以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在低氧(14%以下)环境中的较长时间停留,必然造成四肢无力、昏迷为主要特征的氧缺乏症;严重者可能死亡。氧缺乏症是在缺氧环境中工作的一种急性职业伤害,往往又可能被误认为一氧化碳中毒,而贻误治疗,造成终生遗憾。

(3)应急对策(www.daowen.com)

容器内焊接时,发现四肢无力、昏迷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强行通入压缩空气或氧气;焊接工作人员撤至容器外部新鲜空气处,查明原因,接受专业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的检查治疗。

发生乏氧症的根本原因,是容器内焊接作业场所,没有依靠通风换气设备输入新鲜空气;焊接工人也没有佩戴从容器外接入的送风式口罩

3.煤气突发

(1)自然情况

煤气作为二次能源被工业企业和民间广泛应用。可利用的煤气包括: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和混合煤气。各类煤气的可燃成分有:甲烷(CH4)、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引发煤气中毒的根本因素。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分子式CO,相对分子质量28.01,气体常数30.29kg⋅m/(kg⋅K),气体密度1.250kg/m3,临界压力3.453MPa,临界温度-140.2℃。

一氧化碳逸散在空气中,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迅速与血液发生生化反应,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依其自身的强氧化性而截留人体对氧的吸收,引起机体组织缺氧,破坏人体血液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不同程度(轻、中、重)的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者当即死亡;一氧化碳是冶金企业、化工企业危害面最宽、危害性最大的职业危害因素。

(2)突发机会

煤气是工业企业应用最广的二次能源,并经煤气管道输送至各用户。除尘设备安装过程,可能因误接管道、误伤管道和空气中飘逸等原因,遭到一氧化碳的突发袭击。

特别是在大型企业中,煤气管网年久失修、煤气系统与下水系统串通、施工中损坏煤气设施,以及远处煤气放散,在低气压作用下也可能飘逸至除尘设备安装现场等,均可出现煤气突发而至的职业中毒应急场面。

(3)应急对策

发现煤气突发征兆,首先要查明煤气突发源;其次,按煤气突发影响范围,决定发出局部停工或全部停工指令;全面查实危险源科学采用修补措施。

如突发人员昏迷、四肢无力和呕吐现象时,立即按一氧化碳中毒抢救预案,组织抢救,抢救现场人员至空气新鲜处,报告生产指挥中心,勘查现场,监测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查明与消除危险源;同步组织医疗抢救与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