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舍江畔——探访浙江普利斐特生产基地

山舍江畔——探访浙江普利斐特生产基地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普利斐特,作为一家在汽车科技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在委托我们对这一位于海宁尖山新区、毗邻钱塘江入海口的用地进行设计的同时,提出了期望跳脱遍布其用地周围的传统产业园区空间模式的要求。3综合楼一层平面图4钱塘江畔水天一色下的园区在深入了解业主企业的生产工艺要求、踏勘场地和进行反复多轮的推演之后,建筑师决定将设计的主要切入点回归到最为基本的要素——“流线”上。

山舍江畔——探访浙江普利斐特生产基地

"SHANSHE" ON THE RIVERSIDE --ZHEJIANG PLYFIELD PRODUCTION BASE

朱培栋

gad·line + studio

项目名称 浙江普利斐特生产基地一期组团 Zhejiang Perfect Production Factory (Phase1)

项目类型 生产、物流、实验室、办公、生活配套等

设计单位 原建筑设计 GLA建筑设计;建筑改扩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 gad·line+ studio

主创建筑师 朱培栋

项目地点 浙江海宁尖山新区

设计/竣工 2015 年/2019 年

建筑面积 26004.2m2

摄影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wen studio、简直建筑-空间摄影

1 总平面图

2 体块生成示意图

一段时间以来,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导向下,各地的产业新城纷纷拔地而起。这些工厂或园区遵循着几乎相同的底层逻辑——以最低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率来围绕生产组织的需求进行空间布局和建筑营造,简单直接的“兵营”化布局和火柴盒式的空间成为最为有效的回应模式,进而使得工业建筑除了表皮之外,几乎成为被主流建筑师们所遗忘的角落。

浙江普利斐特,作为一家在汽车科技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在委托我们对这一位于海宁尖山新区、毗邻钱塘江入海口的用地进行设计的同时,提出了期望跳脱遍布其用地周围的传统产业园区空间模式的要求。这一期望与建筑师自身对于传统产业园区的反思不谋而合,因而也省去了许多项目中最为艰巨的说服业主的工作,设计师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探索实现这一共同诉求的路径可能性之上(图1—图4)。

在踏勘场地之后,发现用地位于尖山新区的一线沿江处,南侧辽阔的钱塘江入海口的江水奔腾画面和西侧泄洪渠的深溪静流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并给设计师留下深刻的印象。经与业主的商议,设计师希望借由本项目不大的用地,尝试探索与周边封闭化管理的园区形成差异化的方向——不仅是一处更为开放的产业园区,也是作为这一区域的公共景观,并挖掘其与周边陆续入驻的企业的互动可能。

3 综合楼一层平面图

4 钱塘江畔水天一色下的园区

在深入了解业主企业的生产工艺要求、踏勘场地和进行反复多轮的推演之后,建筑师决定将设计的主要切入点回归到最为基本的要素——“流线”上。在此,流线的含义不仅在于实现产业生产所需的工艺流程和货运流线,也包括了即将在此生活工作的产业工人与管理者的生活行为流线。

从基于生产的物流考虑,建筑师将体量化整为零,形成五组建筑单体——在东侧贴临道路布置对外服务车间;北侧布置基本生产车间,并与后续的二期用地相邻;西侧沿泄洪渠布置无尘车间和实验室;南侧面向钱塘江的界面则用于建造研发办公和生活配套综合楼。在将这4 个体量最大程度外推贴边布置,并与外围环形车道连接以实现高效物流进出后,在场地中央的剩余空间形成了一个步行尺度的内院,建筑师在其中布置了第五组体量——员工食堂及生活服务中心,并将其作为生活行为流线的汇聚节点。这一布局所形成的中心放射性的功能组织结构,为员工的日间生产和工余日常生活都提供了最为高效的路径连接(图5)。

5 综合楼功能分解图

6 生活服务中心与下沉水径

7 从无尘车间通向食堂的山径

8 餐厅外墙穿孔板与铝合金窗交接节点

在理顺园区效率这一底层逻辑后,一种关于限定及围合的空间构图已然呈现,设计面对西方舶来的枯燥机械工业生产场景,尝试将其转换为一种更具本土叙事语境的传统聚落图景。还原到具体的图景切换策略,建筑师则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著作《芥子园画稿》作为这一切换的逻辑线索,即以一种“类型化”的视野来拆解传统山水绘画中的元素——山、石、屋宇、水、篱、台阁、门径等要素,并以当代的建筑语汇与之相对应(图6—图10):

山——贴合场地周边的四组建筑通过体量的连接及屋盖的处理构成基本的山势,并面向东南角打开“拗口”,形成围而不合的袋形空间。

石——以预制的混凝土几何砌块进行堆叠、取叠石之意而重构。(www.daowen.com)

水——在场地中心生活配套建筑边、面向开敞拗口设一浅塘,有水则灵。

屋宇——为避免食堂和生活服务中心对本身不大的山院产生压迫,打散其形体,将之转化为三个互相连接的小体量山舍群组,临水而置。

篱——摒弃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实体或铁艺围墙,而以规格模数化的白色打点渐变彩釉玻璃构筑线性序列,限定了场地边界的同时,仍从管理上保持着对于整个周边区域的视觉、资源共享借用的开放度。

台阁——在办公研发的主楼顶层西南角设一“望潮阁”,潮来时凭栏望江。

径——建筑师抽取了车间的疏散楼梯、屋顶太阳能板的检修马道、跨越水池的小径、办公楼的室内楼梯,覆以统一的耐候钢板,或将之外化可视,或将之下沉消隐,又或使之穿层飞楼,还原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的中若隐若现、似断实连、曲折回绕的山径,进一步构成了串联以上所有图景要素的核心线索——不仅是可视的,也是可游和可用的(图11—图13)。

9 屋顶马道和里面疏散楼梯的连接

10 夜晚的内院U 玻立面

11 庭院与下沉水径

12 工厂外墙钢楼梯与U 玻交接节点

13 园区功能分析

14 水径与山径

面对钱塘江畔,项目周边时常是水天一色的奇景,设计上选用了白色瓦楞钢板和超白U 玻作为外墙的主材,在使之融入大场景的同时,又通过这两种对比强烈的材料营造了园区面向外界和内部的不同质感。面向外部,建筑外墙通体饰以白色瓦楞钢板,纵向的条窗、瓦楞纹理及折面屋顶构成了“山体”的干练、简洁的“实面”肌理。面向园区内部,连续的U 玻构成了一种连续的半透明状态,并在白天与夜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质感——日间的清冷温润与夜间的温暖通透。建筑以轻盈姿态依水而立,隐隐透过立面映射出建筑内日常的工作和活动(图14)。

历经多番周折,项目已然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保持产业项目基本设计逻辑和实际效率的同时,建筑师所设想的产业园区的差异化表达,最终通过了一种基于传统绘画图景转译的方式得以呈现,“江畔山舍”这一通过平面的传统绘画技法来映射深度可游场景的尝试,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产业工人们,并持续地吸引着周边的好奇行人们,而至于业主——似乎正打算将家搬至此间与工人同住(图15—图24)。

闻之而欣然。

(本文原载于《建筑学报》2020 年7 期)

15 景观功能分析

16 研发办公楼——从走道看向庭院

17 研发办公楼多功能厅

18 综合楼功能图解

19 办公楼前厅

20 研发办公楼室内楼梯

21 员工公寓中庭

22 研发办公楼室内楼梯

23 研发办公楼开放讨论区1

24 研发办公楼开放讨论区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