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系统的包晶和包析转变特性

系统的包晶和包析转变特性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8.52具有包晶反应的相图示意图前文介绍的具有不一致熔化合物的相图有包晶转变或包晶反应L+B—→AmBn。将图8.52中p点组成的系统升温至p′,然后平衡降温。在此过程中,α相和液相L的量在减少。温度继续下降,系统进入α相和β相的共存区。结果在室温下,该系统的平衡组织主要为β和αⅡ。图8.53示意了该系统在以上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当温度降低到QPC线的温度时,初晶α相和液相L发生包晶反应,转化成β相。

系统的包晶和包析转变特性

图8.52 具有包晶反应的相图示意图

前文介绍的具有不一致熔化合物的相图有包晶转变或包晶反应L+B—→AmBn。在那类相图中,没有固溶体的形成,或者说固溶度为零。将包晶反应中的B和AmBn替换为固溶体,则变为另一类重要相图(图8.52)。

1.区域

aCb以上为液相单相区。P=1,F=2,即温度和组成这两个独立变量

aQUA区为α相单相区、PWBb区为β相单相区。在这两个单相区,P=1,F=2,也是温度和组成这两个独立变量。

aQC区为α相与液相L的共存区;PCb区为β相与液相L的共存区;QPWU区为α相与β相的共存区。这三个区的P=2,F=1,独立变量为温度。

2.线

aC、Cb为液相线。aQ、bP为固相线。QU、PW为固溶线。QPC为包晶反应水平线。组成在QC间的系统在温度降低到QPC线的温度时要发生包晶反应:L+α—→β。

3.点

这类相图的关键点是图中的P点。它属于包晶反应点(peritectic point)。P点成分的系统在平衡结晶时,液相L和α相全部转化为β相。成分在QP间系统包晶反应完成时,还有α相剩余;PC间的系统在包晶反应完成时,还有液相剩余。

4.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变化

1)组成点在p点,即包晶点组成

(1)平衡结晶过程。将图8.52中p点组成的系统升温至p′,然后平衡降温。当温度降到H点温度时,α相开始析出。此时,α相的组成在固相线的G点。液相L组成在H点。温度继续下降时,α相不断从液相L中析出。并且,α相的组成点在aQ线上从G向Q移动;液相L组成在aC线上从H向C移动。

当温度降低到包晶反应水平线QPC对应的温度时,初晶α相和液相L发生包晶反应,转化成β相。在此过程中,α相和液相L的量在减少。因此,α相的组成要从Q向P点移动。当α相的组成到达P点时,α相和液相L都消失,整个系统只含β相。

温度继续下降,系统进入α相和β相的共存区。次生α相α会从β相中析出;α中也会析出β。结果在室温下,该系统的平衡组织主要为β和α

液相:

固相:p′H段无固相析出,在H点开始有α相析出。所以,α相的组成从G点开始:

(2)平衡凝固的组织变化。图8.53示意了该系统在以上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图8.53 p点组成系统的平衡凝固结晶示意图(最后一个图中的细点组织表示α相)(引自蔡珣,2010)

2)组成点在PC之间,以n点为例

(1)平衡结晶过程。从n′点开始平衡降温。当温度降到J点温度时,α相开始析出。此时,α相的组成在固相线上的K点。液相L组成在J点。温度继续下降时,α相不断从L中析出。并且,α相组成从K向Q移动;液相L组成从J向C移动。

当温度降低到QPC线的温度时,初晶α相和液相L发生包晶反应,转化成β相。同样,α相和液相L的量不断减少。α相的组成从Q向P移动。当α相的组成到达P点时,α相全部转化完而消失,但液相L还有剩余。此时,整个系统含有β相和液相L,F=1。温度继续下降,系统状态点进入液相L和β相共存区。β相的组成在bP线上从P向b移动,液相L组成在Cb线上从C向b移动。在此过程中,β相不断从液相L中析出。当系统温度降低到RN线对应温度时,液相L消失。同时,固相组成达到R点,液相L组成在N点。

温度继续下降,系统进入β相单相区,状态点从R向S移动。当温度下降到S点温度时,α从β相中析出。结果在室温下,该系统的平衡组织为β和α

液相:(www.daowen.com)

固相:n′J段无固相析出,在J点开始有α相析出,所以α相的组成从K点开始:

(2)平衡凝固的组织变化。图8.54示意了该组成在以上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图8.54 n点组成系统的平衡凝固结晶示意图(最后一个图中的细点组织表示α相)(引自蔡珣,2010)

3)组成点在QP之间,以m点为例

(1)平衡结晶过程。α相的组成点运动到M点以前的情形与本图中的p点系统相同。当α相的组成到达M点时,液相L全部转化完,但α相还有剩余。而新相β相的组成点在P点。此时,整个系统含有β相和α相。

温度继续下降,系统状态点进入α相和β相的共存区。β相的组成沿PW线从P向W移动,α相的组成沿QU从Q向U移动。因在此过程中,固溶度下降,故次生α从β相中析出;次生β从初晶α相中析出。结果在室温下,该组成的系统所含的平衡组织为α、β和α、β

液相:

固相:m′D段无固相析出,在D点开始有α相析出,所以α相的组成从F点开始:

(2)平衡凝固的组织变化。图8.55示意了该组成在以上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图8.55 m点组成系统的平衡凝固结晶示意图(最后一个图中β相内的细点组织表示α相、α相内的细点组织表示β相)(引自蔡珣,2010)

杠杆规则在以上三个典型系统中的应用,请读者自行分析。

5.非平衡结晶

在实际生产中,包晶转变往往是不平衡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在发生包晶转变L+α—→β时,包晶产物β处于初晶α相周围,而将α相与液相L分开。液相L与α相中的原子通过固相β相互扩散,再进行包晶转变就很难而且慢。另一方面是因为系统的冷却速率往往较大。这使得包晶转变被抑制而不能继续进行。这些也是前文不一致熔化合物产生包晶不平衡组织的原因。

因而本来该转变的相(如α相)被保留下来。并且,在包晶温度以下,系统还有过冷液相。过冷液相在包晶温度以下可直接析出某些相(如β相),或参与其他反应。结果,系统在室温下含有超过平衡过程应有α相的量。这些α相残留在β相内部,而成为非平衡包晶组织。

图8.56(a)为Cu-Sn合金部分相图。当Sn质量分数为65%的系统降温到415℃时,有包晶反应L+ε—→η。剩余液相L在227℃发生共晶反应,故平衡组织应为η和共晶η+Sn。然而,在不平衡结晶时,还有部分初晶ε相存在。图8.56(b)为该系统非平衡组织的显微形貌。深黑部分为共晶η+Sn、较大面积的白色部分为η相、白色部分中的浅黑色为未转变完的ε相。

图8.56 (a)Cu-Sn合金部分相图(P为包晶点,其上方数值59.0为P点系统中Sn的质量分数。AB为包晶线,其对应温度为415℃。CD为共晶线,其对应温度为227℃);(b)为不平衡结晶组织(引自蔡珣,2010)

此外,在图8.52中,组成在Q点左边的系统在平衡结晶时不发生包晶转变。但在较大的冷却速率下,它也会发生包晶转变。这种情形与图8.48中M点系统发生非平衡共晶相似。不同的是,这里发生的是包晶而非共晶转变。

包晶转变产生的非平衡组织可通过扩散退火来消除。

6.包析转变

在以上包晶转变过程中,液相L和初晶α相通过反应L+α—→β而转变成新的β相。若将上述液相L换成另一固相如γ,则有γ+α—→β。这时,新相从两个固相中析出而称为包析,γ+α—→β为包析反应式。包析与包晶产生的组织,其形貌类似。但包析转变前的系统是固相而非液相,故晶相的形成和长大较慢且易产生不平衡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