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固态相变的特点分析

固态相变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固态相变中,母相和新相皆为固态,而且两者的比容不同。许多电镜结果表明位错是固态相变的一个有利位置。当相邻两相的晶体结构相差较大时,点阵失配度δ增加。固态相变时,新相在母相某一结晶面上形成。图9.29Fe-Fe3C相图中碳钢的转变温度示意图(一定组成的系统升温或降温到与相应线条相交时,交

固态相变的特点分析

1.相变阻力大

式(9-43)表明,相变时系统的总自由能变化包括三个部分ΔG=ΔG1+ΔG2+ΔG3。固态相变中,母相和新相皆为固态,而且两者的比容(即密度的倒数)不同。这导致一定的体积应变。体积应变对相变有阻碍作用,因为若新相体积大,则母相对其有压应力;反之有拉应力。这种体积应变可通过新相与母相间的弹性应变来调节。而固态母相的原子间距远比液相或气相小,因此体积应变能ΔG3较大。在液固相变和气固相变过程中,母相原子可做较长距离的移动,故应变能相对较小。这也是我们在前几节忽略应变能ΔG3的原因。

2.原子的迁移率低

由于固相中的原子排列比较紧密,且键合牢固,故原子在固相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在液相和气相中的扩散系数。因此,在受扩散过程控制的相变中,相变较难发生。当温度下降时,相变来不及发生而容易产生较大的过冷度,结果形核速率Iv大、相变后的组织较细[见式(9-54)和式(9-74)]。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则会由于原子扩散难度增大而使相变速率减小。

3.非均匀形核

固相中有空位、位错、晶界、杂质等多种缺陷。这些缺陷往往是非均匀形核的核心。许多电镜结果表明位错是固态相变的一个有利位置。母相越细,则缺陷的密度越高,相变速率也越大。

4.存在过渡相

由于固态相变的发生有一定难度,故在一定的过冷度下,常常有亚稳的过渡相产生。当条件改变时,过渡相会转变为稳定相(图9.7)。

5.母相与新相存在相界面

母相与新相间的相界面有三种基本的类型:共格、半共格和非共格界面。

(1)共格界面(coherent interface)。新相与母相具有相同的原子分布方式和相近的原子间距,因此在界面两侧的点阵是连续或近似连续的,如图9.27所示。CdTe(111)与Si(100)面可形成共格界面。

图9.27 共格界面示意图

(a)母相与新相成分不同但晶体结构相同;(b)有轻微错配的共格界面;(c)母相与新相的晶体结构不同[(a)(c)的共格界面无应变。虚线两侧分别为母相与新相。虚线为界面平均位置](www.daowen.com)

人们常用点阵失配度δ来表示界面两侧点阵结构的吻合程度,如β相与γ相之间的失配度为

式中,aβ为β相无应力状态的点阵常数;aγ为γ相无应力状态的点阵常数。对共格界面来说,点阵失配度δ<0.05。δ越小,应变能和界面能也越小。

(2)半共格界面(semicoherent interface)。当相邻两相的晶体结构相差较大时,点阵失配度δ增加。这时,相界面不能维持完全共格,而出现一些非共格的界面。这些非共格的界面往往形成一系列刃位错,以弥补原子的不匹配,如图9.28(a)所示。半共格界面的点阵失配度通常在0.05<δ<0.25之间。在引入了刃位错后,体积应变能下降较多,故从能量角度而言,以半共格界面代替共格界面更为有利。Fe-Ni合金中,fcc的γ相与bcc的α相存在取向关系:(111)γ∥(110)α,但点阵常数相差较大。引入错配位错后,匹配良好的区域增多。

图9.28 (a)半共格界面;(b)非共格界面

(3)非共格界面(incoherent interface)。相邻两相的晶体结构相差很大,点阵失配度δ>0.25。通常,两个任意取向的晶体沿任意晶面的结合都可得到非共格界面。这类界面的总能量很高,其结构和大角晶界有许多相似之处。

6.存在位向关系和惯析面

为了形成有较低界面能的界面,一般低晶面指数、原子密度大的面往往互相平行。比如:fcc的奥氏体γ相转变成bcc的铁素体α相时,母相(111)面与新相(110)面平行,即(111)γ∥(110)α

为维持共格,新相往往还在母相的某些晶面上形成。这也可降低界面能,尤其是应变能。固态相变时,新相在母相某一结晶面上形成。母相的该晶面叫惯析面(habit plane)。比如含碳质量分数为0.4%的碳钢,铁素体从奥氏体的(111)面析出,奥氏体的(111)面为惯析面。

图9.29 Fe-Fe3C相图中碳钢的转变温度示意图(一定组成的系统升温或降温到与相应线条相交时,交点对应温度为此处指的转变温度)

固态相变的以上特点在低温下较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