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崩岸形态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崩岸形态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崩岸的形态特征划分,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这类崩窝包括深层滑动和浅层滑动,发生机理基本上属于土力学范畴,但也与长江水文因素和断面形态有一定关系。以上5类崩岸形态,前三类属于河道平面变形过程中的产物,是水流泥沙运动与河道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口袋型”崩窝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尺度大、发展快、危害也大。

崩岸形态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按照崩岸的形态特征划分,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

(1)第一类是窝崩,有时也称为弧形“挫崩”。

从河岸土质条件来看,崩岸发生处岸坡上层一般具有一定厚度的黏性土层。当河床深槽贴近岸边,水流冲刷严重,河岸坡度变陡,在崩岸发生时,滩面上首先出现弧形裂缝,然后整块土体向下滑挫,最后形成崩窝。从单个崩窝的平面和剖面上看,崩滑面均呈圆弧形,平面上崩窝直线长度即弦长为几十米至百余米,崩进江岸的宽度大约为1/2弦长。这类崩岸大多出现在水流动力作用较强的岸段,如单一河道弯曲段凹岸和分汊河道的弯曲主、支汊凹岸与汇流段。在较长岸线近岸遭受冲刷的情况下,沿岸会出现一个个连续的崩窝,岸线在平面上呈锯齿形,这就是伴随着河道的平面变形而经常发生的崩窝形态,也是河道平面变形中最主要的一种崩窝形态。

(2)第二类是条崩。

条崩多发生在河岸上层黏性土层较薄或土质较松散的岸段。崩坍前,近岸滩面一般产生与岸线大致平行的裂缝,当下部沙性土体受冲刷上部黏性土体失去支撑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坍落或倒入水中,所以又称为“倒崩”。这类崩岸多出现在平顺河段主流线近岸的一侧,有的也发生在弯曲段的凹岸。崩坍体在平面上呈长条形,崩塌的宽度较窄,仅3~5m,有的也达7~8m,长10~20m左右。所以,其崩坍体积较上述弧形崩体小得多,但发生在弯道凹岸的条崩速率仍较大。

(3)第三类是“口袋型”崩窝。

当水流与岸线交角较大、局部河岸受水流强烈顶冲或近岸单宽流量很大时,水流对河岸的流速梯度或动量梯度很大,由强烈的竖轴回流掏刷河岸而形成崩窝,并迅速冲刷扩大,最后形成崩长和崩宽尺度均很大而口门尺度可能较小的大崩窝,局部岸线呈“口袋型”,又称为“Ω 型”崩窝。这种崩窝的发生除上述水流动力条件之外,从边界条件来看,多发生在河岸黏性土层较薄,抗冲性差或护岸工程空挡处。崩窝尺度比上述一个锯齿形崩窝要大得多,如长江下游扬中河段嘶马的“口袋型”崩窝,崩长330m,崩进350m。(www.daowen.com)

(4)第四类就是在一般不受水流冲刷的情况下由滑坡形成的崩窝。

这类崩窝即局部河岸土体失去稳定产生滑动而形成的崩窝,其形态也呈圆弧形。这类崩窝包括深层滑动和浅层滑动,发生机理基本上属于土力学范畴,但也与长江水文因素和断面形态有一定关系。

(5)第五类是洗崩。

洗崩主要是因长期受水面风浪或船行浪使上层河岸受到冲击而剥蚀,其外形特征是沿岸岸坡呈小台阶状。冲蚀强度主要取决于风的吹程与水深形成的波高和波长以及土质的抗冲性等因素。与前两种崩岸类型相比较,它的崩岸强度相对较小,一般出现在长江下游河宽较大的地带、河口及滨海地带。

以上5类崩岸形态,前三类属于河道平面变形过程中的产物,是水流泥沙运动与河道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口袋型”崩窝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尺度大、发展快、危害也大。第四类是与河道水文条件有关的岸坡稳定问题,常以单个崩窝出现,也是崩岸防治中需要重视的。至于第五类则属于波浪的动力作用塑造的形态,与长江干流河道演变关系不大,这里就不涉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