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邮情结: 汪曾祺作品中的端午鸭蛋》

《高邮情结: 汪曾祺作品中的端午鸭蛋》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汪曾祺作品中的高邮情结》师:汪曾祺先生对故土的浓浓情结让我们感慨万分,在这《端午的鸭蛋》里,我们是否能品读到汪曾祺先生的这份“高邮情结”呢?而这鸭蛋正是产自作者家乡——高邮。小小的鸭蛋里装着的不仅是冒油的蛋黄,更有浓浓的“高邮情结”。

《高邮情结: 汪曾祺作品中的端午鸭蛋》

浙江宁波镇海立人中学 袁巧巧

课堂上读完《端午的鸭蛋》,明确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我用PPT显示了这样一段话:

高邮汪曾祺魂牵梦萦的故乡,他19岁以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度过。高邮是汪曾祺幸福和美的童年天国,也是他精神世界温暖的家园。这里造就了他的温情人格,也造就了他作品敦厚温雅的艺术风格。高邮情结成为汪曾祺创作的重点与高峰也就不足为奇了。

——《汪曾祺作品中的高邮情结》

师:汪曾祺先生对故土的浓浓情结让我们感慨万分,在这《端午的鸭蛋》里,我们是否能品读到汪曾祺先生的这份“高邮情结”呢?请大家认真读书,加以探讨。……

生:当然首先从这高邮的特产——鸭蛋里可以读出来。作者写到他们家乡的鸭蛋很有名,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生:例如第2段,“肃然起敬”虽说是写鸭蛋有名,但换个角度说,如果有人因知道你的籍贯而肃然起敬,你难道不会因你的籍贯、你的家乡而感到自豪吗?

生:还有,“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表面上,作者是不大高兴的,其实我感觉作者说的是反话。就看这句尾的感叹号吧,我感觉绝对是强烈的抒情!

生:吃鸭蛋时的那个句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写得特别好,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师:为何你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作者的“高邮情结”呢?

生:只有用心吃过鸭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鸭蛋的味美;只有真正喜爱这鸭蛋的人,才能把这鸭蛋的美味描述得如此形象。而这鸭蛋正是产自作者家乡——高邮。

师:鸭蛋恒久远,一枚永流传。小小的鸭蛋里装着的不仅是冒油的蛋黄,更有浓浓的“高邮情结”。但是,仅是作者家乡的特产——鸭蛋里装载着这浓浓的“高邮情结”吗?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所描述的高邮风俗也能体现。比如第1段提到了端午节的几种风俗,还重点写到了端午节吃鸭蛋、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的方式。

师:我们一起来用心读读这些写高邮风俗的句子,体验浸透在这些风俗里的情感

(生齐读)

师:读得很真诚。大家再一起来看看一部电视纪录片里的几个小镜头。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上片段中的两分钟镜头)

师:看,镜头走入了黄山地区的农家后院里,定格在了晾晒着的火腿和咸肉上。这些食物和今天作者笔下的鸭蛋有什么共同点?(www.daowen.com)

生:都是腌制品。

师:对,它们都是腌制品。在这一集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那么,汪先生笔下的端午节吃鸭蛋、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的方式仅是为了感受食物带来的快乐吗?

生:不是。这些都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

师:大家“仿句”的能力很强大啊!齐读《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集的导入语:

(PPT显示)

“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

师:读完这一段,再联系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你想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明白了这咸鸭蛋和作者笔下的高邮风俗也都蕴含有高邮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包括他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生:说明高邮的民俗扎根在汪曾祺的心里了,“高邮情结”便是使其扎根的土壤。

师:高邮情结便是使其扎根的土壤,说得真好!高邮的风俗让我们体验到了“高邮的情结”!我们都知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最能辨认老乡的是什么?

生:语言。

师:的确,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组成部分,再好好读读,找出这篇文章中富有高邮气息的语言。

生:第3段的“发干”“发粉”“嚼石灰”,第4段的“白嘴吃”,我想都属于方言口语吧!

生:还是那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生:“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语言韵味里,课堂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我作了这样的总结:“从高邮的特产、高邮的风俗、高邮的语言等多个角度,我们在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里尝出了乡土之味,更让我们于这平淡的文字中读出了浓浓的高邮情结。这便是散文的言情艺术,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一往情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