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条件。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人进入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方法

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条件。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人进入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问题少、好、深、广

问题少是指问题要精确、恰当。诸如绝句的讲解,紧扣作者、背景、情景关系来设问,少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这首诗,我们的问题是:你们认识苏轼吗?这首诗写了什么地方的风景?选了什么内容来表现?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问题好是指恰到好处,能促进思考和拓展思维的问题。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课讲述的是父爱母爱的方式,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学生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学生就会发现父亲这样严厉也是一种爱。

问题深是指问题能抓住关键特级教师于永正讲授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抓住文章开头“真好”一词,提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真好’?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使得课堂教学集中于关键一点,深入下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

问题广意味着思维能得到启迪。教师要善于从教科书中跳出来,在更广阔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领域开展课堂提问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珍珠鸟》一课的拓展可以抓住课文结尾一句“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师借此提问:“信赖的获得是单方行为还是双方行为?”再由课文指向生活,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教育熏陶,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

2.内容有梯度、有层次

内容有梯度是指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的内容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掌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谁给他(她)掌声?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她)掌声?四个问题将课文内容一一带出来了。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兼顾不同的群体,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难度,对一般学生可逐步升级难度,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难度。(www.daowen.com)

3.把握好时机

好时机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地思考,急于解决而尚未搞通时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地给予指导,以帮助其开启思路,这就是“启”。而“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一定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一种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发”。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这就是教师设问的最佳时机。

4.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5.形式有趣味、有创意

《清平乐·村居》(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有“无赖”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贬义词,所以可以这样问:“小儿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这样的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寓有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使学生理解这里的“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质不好”的意思,而是“顽皮”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