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对马克思形成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的推动作用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对马克思形成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的推动作用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外化”的批判性研究,对其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产生与最终成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正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使得其理论只是具有异化的、抽象的批判形式。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对马克思形成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很重要的一点,是黑格尔的外化概念没有区分异化与对象化,使得其理论导致了客观上对现实的妥协性质,走向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唯心主义。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外化”的批判性研究,对其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产生与最终成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正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使得其理论只是具有异化的、抽象的批判形式。援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颠倒来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的釜底抽薪式的改造,使得马克思跳出了唯心主义理论框架,走向了历史本身的辩证法的探寻之路。

在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中,奴隶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物的形式的过程中,逐渐取消了物的独立性的形态,而将自我意识陶铸在物中:

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因为对象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个别性或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因此那劳动着的意识便达到了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身的直观。[54]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劳动中,发现了物属人的秘密,正因为如此,他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框架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劳动推动社会进步的地方,首先看到的却是劳动的非人性。虽然在这一文本中,这种“对象化”劳动还摆脱不了人本主义的抽象性质,但是在此后的理论历程中,当马克思将“对象化劳动”沉降到现实的生产劳动中之后,其理论的“属人”的性质却一直未变。直到《资本论》中,马克思之所以提出“价值”,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55],也是基于此时对黑格尔外化劳动陶冶事物的深刻认同。虽然此时的马克思不同意黑格尔将一切存在的本质都归之于“绝对精神”的做法;虽然他认同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外化只是确认了绝对精神的对象性,而并不是对感性存在的真正的对象化,因此其劳动只是“精神劳动”;但是他认同黑格尔的这种外化思路,使得现实不再是一堆僵死的东西,而充满着人性的张力

而将异化从外化中分离出去,就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哲学思路中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异化的特别关注是马克思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将这种思路与经济学的研究相结合,就产生了强大的理论效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异化推进到交往异化,这使得马克思开始关注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因素。而在此后的思想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从交换关系的不平等、分配关系的不均衡进展到生产过程的剥削关系,逐步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物的等价交换背后的深刻的人的关系的不平等。对生产关系的“异化”现象的现实研究,使得马克思能够逐步解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秘密。

不仅如此,在黑格尔“否定的否定”的逻辑演绎中,马克思意识到历史的外化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能动性质,意识到对象化劳动不仅揭示着物的背后属人的秘密,而同时也会在历史的运动中,逐渐自我扬弃,而最终将物的面纱彻底揭去,将人的力量推到历史的台前。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否定的否定表面上是否定现实,实质上在肯定现实的反动性质,而没有意识到正是在这种既是肯定又是否定的矛盾运动中,历史会实现自身的批判。但是马克思不自觉地沿着黑格尔的思路,开始从工业、自然科学内部寻找历史自身发展突破的可能性,这推动着马克思有可能去揭示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客观矛盾因素,进而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扬弃自身的客观逻辑。这样一种思路使得马克思在研究现实资本主义的客观关系的过程中,总是能够跳出实证主义的窠臼,而将深刻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

除了对黑格尔外化思想的批判性研究之外,对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的批判也使得马克思开始清算反思自己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因素,并逐步突破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这种强大的历史唯心主义问题框架。马克思非常反感黑格尔将人转化为自我意识的做法,虽然在黑格尔的思路中,自我意识是作为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并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种绝对唯心论,然而在黑格尔这种自觉的客观唯心论背后,还是隐藏着主观唯心论的倾向。黑格尔崇拜作为绝对精神载体英雄,而他本人作为绝对精神运动过程的揭示者,也无疑给人以绝对精神理论的代言人的印象。但是这一点由于黑格尔体系表面上的调和保守的理论特质,因此尚不明显。但是在青年黑格尔派将黑格尔理论激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主体的作用,他们用自我意识完全取代了绝对精神,使得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滑向了主观唯心论。因此青年黑格尔派理论的资产阶级性质就表露无遗。他们脱离群众,不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作用。也因此,马克思在理论上与政治上都同他们走向了决裂。马克思放弃了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维度,走向现实的人,虽然此时的人还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哲学抽象的类人,但当马克思开始研究具体的人的时候,就促使他开始研究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的人,也即无产阶级。

事实上,唯心主义是当时德国的理论特色,任何一种批判理论到了德国都披上了唯心主义的哲学外衣。正如侯才指出,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的时序错误”[56]。卢卡奇也深刻地指明,德国理论唯心主义的性质是从德国的落后状态中产生的,德国人将法国大革命的先进的政治理念移植到德国的落后现实中,这已经是脱离实际的一重幻想。而德国人又从哲学上将这些幻想系统化和深刻化,使“它们成了幻想的幻想”[57]。虽然黑格尔哲学有着深刻的现实历史感,虽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他对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大革命的深刻领会的直接结果,但是在唯心主义的体系中,由于对永恒真理的终极追求(恩格斯指出正是因为德国哲学对体系的要求,也即对永恒绝对真理的要求,使得黑格尔哲学披上了唯心主义的外观[58]),他始终认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不是现实历史,而是某种现实以外的客观力量——理念。因此在黑格尔的哲学表述中,历史事实只是表征绝对精神运动的素材,因此黑格尔称之为历史哲学,并指称历史只有在这种形式中才是有意义的。也因此他的辩证法无论怎样具有能动的批判的因素,但是事实上只是在思维中的批判性扬弃,而与现实无涉,甚至在客观上总是沦为现实的消极辩护者。这一点为马克思所深刻批判。如果黑格尔对其本人的问题式反躬自省,那么他会发现他的辩证法思想正是来源于客观经济现实的理论成果。现实历史的生产性的矛盾推动着历史的自我扬弃。得益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转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已经指出了原初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发现了生产方式的基础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黑格尔理论基础的彻底批判。

[1]观点采纳张一兵教授的《赫斯:一个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先行者和同路人》,参见《赫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代译序。

[2]相关历史事实参考《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1年第3期。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第3页。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1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1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1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1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1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1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1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1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2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2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2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2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2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112页。

[2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2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113页。(www.daowen.com)

[2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2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2页。

[3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31]关于《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顺序问题,基本上有这样几种观点:①《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②《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笔记本和第二笔记本之间写作;③《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三笔记本的几个片段同期写作;④《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写作。根据手稿的这几个笔记本中的不同观点层次,笔者采纳第三种观点。

[3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3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3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3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3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3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4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4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4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43]〔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8页。

[4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8页。

[45]韩立新:《对象化与异化是否同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重新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月。

[46]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0页。

[47]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48]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4页。

[49]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4页。

[50]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7页。

[51]考虑到狭义的精神是指达到了自我意识的精神这一特殊环节,那么马克思用自我意识取代精神的这一等式有其合理性。但是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此进行说明。但另一方面,这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也不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而是作为绝对者的精神的自我意识,因此马克思的这种概念替换还是不合理的。

[5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19页。

[5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3页。

[5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8页。

[5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56]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导论第10页。

[57][匈]卢卡奇:《青年黑格尔》(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6页。

[5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