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典故的运用及其相关性

典故的运用及其相关性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典故在古诗文中有种种用法,这里只就主要的用法略作介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这是反用,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的苦闷与愤激。构成借与被借的关系是,被借典故的原意和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干,但它们之间也有某一相关的地方。这是为历代称道的一种用典法。也有二个以上典故糅合运用的。“陈仓碧野鸡”含有二个有关鸡的典故。

典故的运用及其相关性

典故在古诗文中有种种用法,这里只就主要的用法略作介绍。

正用和反用。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如上举和氏璧的典故,在使用时往往表现了对和氏不幸遭遇的同情,如李白《鞠歌行》:“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这是正用。但李商隐在《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中却说:“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说自己反而羡慕卞和被刖去双足,免得继续作一小吏,受到阶前逢迎奔走的耻辱。这是愤激之词。又如“求田问舍”一典,本来是刘备批评许汜在天下大乱时,无忧国志家的救世之心,而只求买田置地,经营自己的安乐窝(见《三国志·陈登传》)。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求田间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是正用。而王安石在《读蜀志》中却说:“无人说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这是反用,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的苦闷与愤激。事典有反用,语典也常见,如王安石《钟山即事》:“茅詹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反用了王籍《入若耶溪》中“鸟鸣山更幽”意。这种反用,往往在大家熟悉的典故中,语出意表,惊人耳目,受到后人称道。

明用和暗用。明用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就是。暗用则并不点明,不让人感到是用典,当然,熟悉典故的人就能看出来。如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暗用了谢月兆《之宣城郡山新林浦向板桥》诗的“天际识归舟”句。又如《长生殿》第三出:“全凭仗金投暮夜,把一身离阱穴。”幕夜投金。显然是指黑夜行贿,但也是暗用了《汉书·杨震传》的典故。杨震新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之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借用。构成借与被借的关系是,被借典故的原意和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干,但它们之间也有某一相关的地方。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王叔和是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文中用人名代医书。这种借用法,诗文中用得相当普遍,上面说的“借词”也就是“借用”。(www.daowen.com)

化用。指用典时不是直用典故,而是把原典灵活地加以融化、点化。这是为历代称道的一种用典法。这里仅举古诗词曲中常见的化用前人诗句例,如苏轼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常被后人化用来写西湖。诗如聂大年《西湖景十首·雷峰夕阳》:“宜雨宜晴晚更宜,西湖端可比西施。”词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说与西湖客,观水更观山。淡妆浓抹西子,唤起一时观。”曲如薛昂夫《苦雨》:“西湖也怕西施妒,天也为他巧对付。晴,也宜画图,阴,也宜画图。”

古诗文中还有一句中连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典故。二典有并列关系的,如《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萤窗”用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雪案”用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也有二个以上典故糅合运用的。糅合后,看起来像一个典故,如李商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陈仓碧野鸡”含有二个有关鸡的典故。据《史记·封禅书》载:秦文公于陈仓祀鸡神陈宝。又《汉书·郊祀志》载:宣帝时,“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诗中把陈仓的陈宝神和益州的金马碧鸡神糅合在一起了。

为舒适古人那么爱用典,而且长久不衰,这除了科举考试和言文分离等客观原因外,还在于好的用典,在抒情达意上,实有助于诗人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