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管理者从张居正身上学到的成功经验

现代管理者从张居正身上学到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是非非,固然一时难以辨明,张居正为人行事,也难免为人诟病。在赋税不均的现象初步纠正后,张居正立即着手解决逃役问题。张居正对这些选拔上来的人才,能够信任他们,并委以重任。

现代管理者从张居正身上学到的成功经验

五十一、现代管理者从张居正身上能够学到哪些成功经验

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王朝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他有句名言:“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当国家纷乱之时,需要雷厉风行地采取非常措施,虽然有可能因此而矫枉过正,但不这样的话,就无法稳定乱局,使国家安定。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把新政以迅雷之势推向全国,但张居正本人也因此遭到“时政苛猛”的责难。是是非非,固然一时难以辨明,张居正为人行事,也难免为人诟病。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居正过人的胆识、勇气和眼光,以及其用人不拘一格的特点,确实值得后人师法的。

明朝中后叶,统治阶层昏庸腐化,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了稳定明王朝的统治,一方面,张居正以得盗即斩的手段加强镇压,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张居正通令清丈全国田地,详审细核,三年查出漏税土地八十余万顷,从严打击了违法的权贵地主,迫使他们守法,不敢轻易欺隐,小农免受赔累,国赋按时收纳,扭转了财政亏损。后人认为这一举措既不减额,亦不增赋,农民的贫困得到了缓解,地主豪强没法侵占农民土地,欺压百姓。在赋税不均的现象初步纠正后,张居正立即着手解决逃役问题。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是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简化手续,统一征收。并可改折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这就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了人身自由,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www.daowen.com)

张居正的任政,是和他的严苛的风格联系在一块,没有他那卓越胆识、勇气和目光,明朝残破混乱的财政局面,恐怕难以补救。在他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大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斐然。

虽然这样,张居正最为人称道之处,恐怕还在于他选拔人才的不拘一格。张居正对这些选拔上来的人才,能够信任他们,并委以重任。

张居正的不拘一格,不单单是排除论资排辈的偏见,还包括重视从下层选拔人才,殊属难得。他倡导:“采灵菌于粪壤,拔姬姜于憔悴。”认为选拔人才没有固定的思路方法,唯才是用,哪怕是身份低贱的僧道皂隶,只要出类拔萃,同样可以位列九卿,作为国家的栋梁。他突破成规起用士兵出身的李成梁为镇边大将,破格重用残疾小职员黄清为太仆卿高级官员,重新起用被罢官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在改革推向高潮时特许府、州、县的考生越级报考京师国子监,把各地人才收罗到中央,很快组成精干的班底,形成改革的中坚力量,为建树新政作出贡献。

因为张居正用人能够破除成见,不拘一格,所以在他执政时期,虽然明王朝四面都是强敌,但南有戚继光,北有李成梁,边境一时整肃,呈现少有的安定局面,而在之前的百余年时间里,明王朝还在为东南的倭寇,北方蒙古部落的频繁骚扰分身乏术,苦恼不已。历来治河的方针只顾漕运,为朝廷运粮,不顾民生,因此大多采用分疏黄河的办法保障运河渠道的畅通,也就是在黄河下游多开支河,分泄河水,这种办法容易淤塞河道,垫高河床,但却急功近利为历代王朝惯用。张居正大力支持水利专家潘季驯摒弃传统方法,采取漕运与民生兼顾的方针,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利用奔腾的河水,冲沙入海,自此多年没有大患,使得黄河两岸荒芜了十几年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同时因为河道治理得当,水利运输也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