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的反击与斯大林格勒围城

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的反击与斯大林格勒围城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这次会战以后,还有一段很长的续曲,那就是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进行的反击战。这个反击的策划与指挥都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坦因元帅完成的。1942年11月21日,曼施坦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苏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已经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

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的反击与斯大林格勒围城

人们通常都知道斯大林格勒会战是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这次会战以后,还有一段很长的续曲,那就是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进行的反击战。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这段续曲,第三帝国的覆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这个反击的策划与指挥都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坦因元帅完成的。

在德国陆军中,包括古德里安,一般都认为曼施坦因是参谋本部培养出来的最能干的陆军将领:法国战役的蓝图,就是他一手拟定的,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作战方案,与保卢斯不同的是,尽管都出身于参谋本部,他也具有独立的战场指挥才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他因为征服克里米亚半岛和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惊人战功而被擢升为元帅。有很多人向希特勒举荐他担任总参谋长或是陆军总司令,但是,因为希特勒比较热衷于独裁,他更愿意自己亲自担任这两个职务。并且正是因为这些举荐,他也对曼施坦因心存芥蒂,不肯将东线的全部指挥权力交给这个人。曼施坦因在战场上也常常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而是按照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判断作出决定,希特勒在容忍了很久之后(这在他也是很少见的),终于还是将这个喜欢“将在外”并且老是顶撞自己的家伙赶出了德国陆军。

1942年11月21日,曼施坦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苏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已经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这时,两军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坦因:苏联人因为在此之前不断失利,这回终于抓住了一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他们就没有考虑得更深远一点,那就是以一个攻击德军整个南翼的补给线为目的的作战,如果他们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紧紧地围住第六集团军,而是以机械化部队为攻击矛头,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这样一来,从高加索到伏尔加河上的德军,包括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整个A集团军群在内的德军,以及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的四个集团军,将会遭到彻底致命的一击——因为所有上述部队的补给线,都必须通过唯一的一个渡口——就是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如果苏军以坎纳似的攻击从德国人的左翼前进直到占领这座桥梁及其周围地区,将敌人压迫到黑海岸边,那么整个德军的南翼就会被完全毁灭。

但是,如果德军不是死守斯大林格勒,而是采取另一个大规模的行动,其结果也可以完全歼灭整个南线的苏军,曼施坦因认为:

“对于德军最高统帅部来说,还有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只要肯放弃在夏季攻势中占领的地区(无论如何那都是不可能守得住的),那么一个严重的危机就可以演变成一次伟大的胜利。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兵力,在一定时间内,从东部正面的突出部撤出来,首先后撤至顿河下游或顿涅茨河西岸,然后再转用在第聂伯河下游地区。“同时,所有能够调用的兵力——包括因为缩短这两个集团军群的正面而多出来的部队——都应该集中于(假设就是)哈尔科夫附近,当敌人企图追击撤退中的德军或切断我军在第聂伯河上的渡口时,这些部队就可以用来攻击敌军的侧翼,也就是说,要将一个大规模的撤退转变成一个合围歼击作战,目标是把我们的追击者驱赶到(黑)海岸边,并在那里歼灭他们。”

可是,斯大林格勒的名称已经像鬼火一样攫住了希特勒的灵魂,就像他拒绝任何含有放弃或撤退字眼的念头一样,他拒绝采纳曼施坦因的计划。这就使他自己放弃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胜利的机会。不过,在以后的作战中,这个雄伟的计划始终萦绕在曼施坦因心头,他还是决定要采用这个作战设想,虽然他终于获得了一次战术性的胜利并将敌人逐回到罗斯托夫以东地区,但是因为斯大林格勒周围的战斗几乎耗尽了南线德军的力量,他的胜利没有能够扭转苏德战场的形势。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第6集团军被苏军包围。为了挽救合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德军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通过空运获得补给,但补给远远不能满足要求。1943年2月1日,斯大林格勒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在此之前,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在他们霍斯上将的指挥下,也曾面对着数倍的苏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约30公里的地域。

当时,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他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这样一来,德军顿河集团军群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一是拯救第6集团军;一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交通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使他们自己不被优势敌军围歼。等到斯大林格勒的守军终于不支倒地,曼施坦因总算说服希特勒暂时放弃征服高加索的战略,让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下来。到2月6日,希特勒也终于认识到整个南线德军的危险处境,他同意全部撤出顿涅茨盆地。(www.daowen.com)

德军第6集团军被俘官兵

取得了斯大林格勒胜利的苏联军队并未停止进攻,从高加索到顿河上游,从俄罗斯南部到乌克兰,苏军的装甲洪流仍在滚滚向前。在漫长的暴风雪和风雪肆虐的大地上,到处是翻倒的载重汽车、残缺不全的尸体、漫天飞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打字机

此时,在苏德战场南翼作战的苏军分为2个主要突击方向:一路是由瓦杜丁将军指挥的苏军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从顿涅茨河下游发动进攻,一路扑向第聂伯河,力图夺回顿巴斯工业区,并且切断高加索德军和乌克兰德军的联系;另一路是戈利科夫上将指挥下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按照朱可夫元帅制定的“星”计划,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履带正朝着正西方向一路轰鸣。2月8日,该方面军所属第6集团军收复了库尔斯克,2月9日,又收复了别尔戈罗德。2月16日12时,沃罗涅日方面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赶走了由德军原山地步兵第1师师长兰茨将军指挥的“兰茨”战役集群(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和“劳斯”步兵军)。在80辆坦克引导下,苏军解放了乌克兰工业重镇哈尔科夫。德国人从该城撤退时不仅狼狈不堪,而且还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腐败:按照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日记中的说法,落荒而逃的德国陆军把物资和弹药全部弃之不顾,却没有忘记把抢来的地毯油画甚至苏联打字机装上汽车带走。由于哈尔科夫的失守而大为恼火的希特勒撤了兰茨的职,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将军。于是从1943年2月21日起,“兰茨”战役集团在德国陆军的东线形势报告图册和作战文件中就变成了“肯普夫”战役集团。

溃败的德军

对苏军来说,哈尔科夫不仅是苏联第6大城市和诞生过T-34坦克的重要工业基地,而且还是一个曾令他们蒙羞的伤心之地。就在9个月前的1942年5月,苏军西南方面军向被德国占领的哈尔科夫发动进攻,结果却撞上了实力强大的德国“克莱斯特”集团军级集群。苏军损失惨重,曾被寄予极大希望的苏军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却变成了纳粹德军1942年夏季进攻战役的序曲。

德国军车行驶在哈尔科夫的市区

现在,经过200多天血战,苏军终于扭转了战局,收复了哈尔科夫。在1941年首次大反攻时,曾经在苏联将军和士兵中弥漫的情绪再度高涨了起来。从斯大林到前线的列兵都相信,似乎只要继续挥师西进,红旗就会很快飘扬在柏林城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