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绿意缭绕的《绿》课堂实录与点评

绿意缭绕的《绿》课堂实录与点评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作家宗璞曾经四次游览杭州的西湖,第四次游览西湖后,她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西湖漫笔》。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绿》就是根据《西湖漫笔》改编的。让我们再读课题——绿。连雨丝儿也是绿的,太绿了。拿起书,一起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灵隐浓浓的绿意。一下车,满目是绿。

绿意缭绕的《绿》课堂实录与点评

执教:顾可雅 点评:王崧舟

一、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到这里来时,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望望窗外,公路旁,大山上,已是绿莹莹的世界,太美了。老师要把这个美好的词语作为见面礼送给大家。

(板书:绿)

师:请大家一起读这个字——绿。

(学生读题)

师:读到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绿使我联想到春天到了,柳树绿了,小草也醒了。

生:绿使我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生:绿使我联想到生机勃勃的世界,那么充满活力,那么美。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也很会表达。女作家宗璞曾经四次游览杭州西湖,第四次游览西湖后,她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西湖漫笔》。在文中,她用生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西湖的绿。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绿》就是根据《西湖漫笔》改编的。让我们再读课题——绿。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先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师:课文不长,谁读第一自然段?(引领品读)

(学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响亮,不错。谁再读?

(学生读)

师:你有过流连忘返的时候吗?

生:上次我去西湖游览,西湖很美,游着游着我就不想回家了。

生:上次我去松兰山游泳大海真宽广,沙滩上有好多游戏项目,我玩得很开心,就不愿回家了。

生:我的老家在鄱阳湖,那里景色很美,大闸蟹也很好吃,去那里游览的人总是流连忘返。

师:和大家说的一样,西湖的绿也使作者流连忘返。

(板书:流连忘返)

(学生再读这一句)

师:依恋着,都不肯离去了,谁再读读?

(学生读,强调“流连忘返”这个词,非常深情)

三、品悟诵读“灵隐的绿”

师:这是怎样的绿啊,让我们随着作品的游踪走进灵隐。轻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喜欢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把它读好。

(学生自由读第二段,把自己喜欢读的句子画下来,反复地读)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那样认真,有些同学边读边在书上做着读书记号,有的同学读着读着,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神情。大家互相分享快乐吧,把你最爱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生:“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连雨丝儿也是绿的,太绿了。我很喜欢这一句。

生:雨丝儿怎么会是绿的呢?

师:是啊,老师也这么想。

生:因为灵隐山很高,树又很高,所以把雨丝儿都染绿了。

师:哦,你真会读书,体会得也很好,真行!

生:雨丝儿本来是透明的,书上写“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树木高耸,绿得都快滴下来了,感觉雨丝儿也绿了。

师:你能把句子中的词语联系起来思考,真能干。读书就要这样善于联系。你再读这一句。

(学生读)

师:你把古木参天苍翠欲滴的那种绿的气势读出来了。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读这一句?也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你把雨丝飘飘、绿意浓浓的柔情读出来了。

(学生齐读这一句)

(又有学生举手要求朗读)

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

师:你读得特别认真。

(学生又举手读,很起劲地读)

师:你读得很投入。

生:我没见过发黑、发蓝的树木。

生:因为飞来峰上树木层层叠叠,很深很深,就绿得发黑了。

生:因为在下雨,所以树叶就绿得发蓝了。

师:大家能联系着思考问题,不错。其实,在宗璞的原文中,这句话是这样写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深极了,浓极了,浅极了,亮极了”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生:飞来峰上的绿是那样丰富、多变。我再来读读这句话。

(学习朗读语调抑扬顿挫,富有变化)

师:你读得很用心,把绿的多姿表现出来了。

(又一学生举手读)

(学生个读——齐读)

生: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读得特别专心、投入)

师:老师感受到了,有两个词,他读得特别带劲。

生:我听出来了,“布满”“直”这两个词他读得特别好,因为太绿了。

生:是绿得太深了。

师:像他那样,你也能读好这句话。

(学生读)

师:绿得多深,多浓啊!

师:看大家读得那么动情,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边听边想象,边想象边感受。

师: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只觉得浑身凉丝丝的,心旷神怡。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学生情不自禁地举手)

生:我有了一种凉丝丝的感觉。

生:我先是觉得溪水缓缓地流淌,后来就流得急了,流淌时有由缓到急的变化。

生:溪水太绿了,是碧澄澄的。

生:还有在一片绿色之上,更好看了。

生:飞珠滚玉,一定很好看,这个词很美。

师:大家的体会多深啊,用心读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能比老师读得好。

(学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听)

师:同学们,作者出游灵隐,在道路两旁、飞来峰上、峰下小路、冷泉亭中等所到之处,无不感受着灵隐扑面而来的浓绿。拿起书,一起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灵隐浓浓的绿意。

(学生动情地齐读第二段)

师:听着大家的朗读,感受着语言的韵律,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首小诗,让我们随着音乐,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学生读:

道路两旁

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

飘着的雨丝儿

也是绿的。

男生读:

飞来峰上,

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有的绿得发蓝。

峰下蜿蜒的小路,

布满了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女生读:

在冷泉亭里

坐一会儿,只觉得

浑身凉丝丝的,

心旷神怡。

亭脚下

溪水叮叮咚咚,

流到平坦处,

溪水是碧澄澄的;

溪水流得急了,

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

在一片绿色之上

显得格外好看。

师读:

怪不得作者这样说——

学生齐读:

雨中

去游灵隐。

一下车,

满目是绿。

(学生读得很投入,很动情,随着音乐,沉浸在其中)

四、诵读创编“花港的绿”

师:多美的散文诗,多醉人的绿啊!徜徉在绿意中,跟随作者,让我们接着往下读,漫步花港,作者看到了又一种绿,读读这一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爱读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学生自由读,然后换同桌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带劲,能把你最喜爱读的那几句话改写成一首美丽的小诗吗?可以根据课文改写,如果能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就更好了。自己试一试,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漂亮的小纸片上。

(学生动笔写)(www.daowen.com)

师:谁愿意让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成果?读一读你写的美丽的小诗。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小诗)

学生读:

那是

满池的新荷,

圆圆的绿叶,

婷婷立在水中,

婉转靠在水面,

只觉得

一种蓬勃的生机

跳跃满池。

绿!

这是

生命的颜色。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如果你能饱含激情地读一读,更能打动人,你能试试吗?

(学生再读)

又一学生动情地读:

满池新荷

绿叶圆圆

亭亭玉立

宛转婀娜

随风舞动着

生机蓬勃

绿意流淌着

那是生命的颜色

生:我觉得他写的这首诗意思和刚才那首诗是一样的,但用的词语不同。

生:他用上了“亭亭玉立”“宛转婀娜”这两个词,我觉得非常好。

生:还有“随风舞动着”“绿意流淌着”,很有节奏感。

师:这些词语多么美妙!老师发现大家还真有些诗人的潜质呢!今天你们是小诗人,明天就是大诗人啦!

学生又读诗:

那是满池的新荷,

圆圆绿叶

如亭亭玉立的少女

翩然起舞;

水珠滚动

如生机勃勃的孩童

玩耍嬉戏。

一阵清新

一种活力

融入我的身心。

我爱你——

美丽的荷叶

我爱你——

绿,生命的颜色。

师:多么富有激情的诗句,多么动人的语言。谁能来评一评他写的小诗?

生:这首小诗不但表达了课文中的内容,还添上了自己的感受。

师: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生:他写的小诗出现了许多反复的地方,富有节奏感!

师:这就是诗的韵律。

生:读着他写的小诗,我仿佛看到了少女在舞蹈,孩童在嬉戏。

师:真会想象,善于想象的人也是善于创造的人。是啊,这就是花港的绿,带给我们蓬勃的生命力,让我们尽情地讴歌这蓬勃的茁壮的生机,一起读读她的诗。

学生又读:

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么鲜,

那么亮,

蹬着脚

告诉你——

蓬勃的生命力

眼前的新荷

也如此

焕发着生机。

师:写得太好了!看来,你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要不你们怎么能写出如此动听的小诗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写诗、读诗真是一种快乐,让我们拿起书,饱含激情地读花港的绿,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这种愉悦。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提升,拓展阅读

师:作者宗璞用她那神奇的笔将绿的美丽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多媒体播放西湖绿景,学生入神地观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这西湖的胜景吗?

生:杭州的西湖真令人流连忘返!

生:西湖畔的绿真令我陶醉!

师:大家说出了心中美好的体验。

生:西湖——绿的世界。

师:那是你对绿由衷的赞赏!

生:西湖的绿是富有生机的,是具有茁壮生命力的,大自然真了不起!

师:你从绿的美想到大自然的神奇,你多会思考!

师:还有同学有好多赞美的话要说。是的,从古至今,“绿”一直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写“绿”的古诗、美文,能背一背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

师:贺知章赞美了绿如碧玉、美如丝绦的嫩柳。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我们想到了夏日的荷池,杨万里在诗中赞美了盛夏荷池热烈的绿。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

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师:白居易、王安石用绿寄托了他们的思念。

师:朱自清先生还曾写梅雨潭的绿:“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学生随音乐轻声齐读上文,课堂沉浸在音乐、散文、朗读的和谐气氛中)

师:同学们,绿是美丽的,它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祖国的语言文字更是美丽的,它是放飞我们心灵的翅膀。在今天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真诚地希望大家善于观察,勤于阅读,乐于表达,这样我们一定能如绿那样焕发出蓬勃而又迷人的风采。

【课堂点评】

《绿》这篇选学课文根据宗璞的《西湖漫笔》改编,是一篇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字,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适宜朗读、背诵、积累。

顾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教师用她那诗一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绿色,感受绿色,品读绿色,营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构了一个精致饱满的课堂格局

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启课与结课,板块与细节,承接与转换,文本与拓展,顾老师都处理得很好,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

课始,顾老师把“绿”字作为礼物送给学生,让人感觉亲切而自然。接着从题目入手:“读到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意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然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入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这样的导入简洁而自然。

在学习文本时,老师主要让学生自由品读、在读中感悟,尽量避免理性的分析,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理由能说就说,能说多少说多少,因为语文是很感性的东西,讲究顿悟,讲究感受、体会,讲究浸润,只有让学生以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投入,才能达到与文本自然交流的境界。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其中有个细节处理得很好,学生对“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这句体验不够,教师适时地引出原文——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进行感悟,这一细节,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飞来峰上绿的多姿,更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有了去看原文、去看宗璞其他文章的愿望。

拓展环节注重积累。我们说,丰富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正因为教师注重对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所以古诗、美文才会出口成章;一说到“绿”,有关的古诗句就源源不断。当然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新的收获,教师出示朱自清的《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感受绿的清新,在吟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教师充满激情地结课,可谓水到渠成。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觉很美。

2.营造了一种诗意盎然的和谐情韵

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语文课堂也应致力于和谐氛围的营造,如师与生的和谐、人与文的和谐、情与理的和谐、导与放的和谐、思与悟的和谐……

顾老师在这一课中,紧扣“绿”字,引领学生一起欣赏绿、品味绿、描绘绿、赞美绿,使人、文、课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1)以读为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说:“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来。”顾老师在这堂课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意、读出趣、读出神、读出味。她的课告诉我们: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首先,引领学生多角度解读,体会文章之美。在一个班级中,虽然学生的年龄相近,但他们的心理年龄、兴趣爱好、经历等都有一定差异,对同一篇文章的反应也是多元的。顾老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课文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如在体会“连雨丝儿也是绿的”时,一学生说:“因为灵隐山很高,树又很高,所以把雨丝儿都染绿了。”一学生说:“雨丝儿本来是透明的,书上写‘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树木高耸,绿得都快滴下来了,感觉雨丝儿也绿了。”学生体会得不错,老师适时鼓励并请学生把体会到的融入朗读中,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古木参天、苍翠欲滴的那种绿的气势,读出了雨丝飘飘、绿意浓浓的柔情。

又如听老师朗读时,边听边想象边感受,学生的体验也多姿多彩:我有了一种凉丝丝的感觉;我先是觉得溪水缓缓地流淌,后来就流得急了,流淌时有由缓到急的变化;溪水太绿了,是碧澄澄的;还有在一片绿色之上,更好看了;飞珠滚玉,一定很好看,这个词很美……

其次,多样化朗读,读出不同情韵。把散文以诗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诗以它特有的格式、韵味、灵气吸引着学生,教师无须讲什么读的技巧、读的节奏,学生自然心领神会。读来抑扬顿挫,读出了趣味,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神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们听的人也情不自禁地跟学生一起融入这一片绿意盎然的情境之中了。

这一形式我虽然以前在另一位老师的课上也看到过,但是对它的新鲜感依然不减。反之,如果顾老师没有这一环节,评课时我仍然会建议她运用这一方法调动学生的感官,读出散文中的诗意,读出诗意中的情韵。

以诗的魅力叩开学生的心扉,并不是到此为止,更为精彩的是在下一环节的学习中,继续调动学生的这一热情,把喜爱读的那几句话改写成一首美丽的小诗。如果说前面的学习还只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那么写诗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一个内化过程,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一种再创造。这是这节课的又一大亮点——读写结合。

(2)读写结合,内化语言

以第二自然段为基础,将文本内容改写为诗歌形式,让学生在音乐中以不同的形式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在学习下面一段时顾老师放手让学生将段落改写成一首美丽的小诗。写诗在不少学生的眼里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但是这里老师以文本为平台,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亭亭玉立”“宛转婀娜”“随风舞动”“绿意流淌”……这些充满灵性的语言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跃起。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机会,并没有作太多的指点,然而学生却个个满腹诗情,不仅表达了文中的内容,还添上了自己的感受,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3)恰当地运用音乐

我总觉得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他的音乐素养也肯定不错。比如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后来是情境教育),在她的情境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就是音乐。确实,语文和音乐一样,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充满了生动的灵性,正因为它们的相通性,也就有了语文、音乐相结合的基础,关键就是教师糅合它们的能力和功底。在《绿》这课中,当轻柔、摇曳,犹如梦幻般的钢琴旋律回荡在教室时,从孩子们的表情、声音不难发现,他们渐渐迷醉在西湖那片绿中。在音乐的熏陶中,学生对西湖的绿有了形象化的感受,在这里,音乐的魅力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它像一首流淌的诗,把课堂的艺术氛围推向了高潮,于是孩子们随着音乐,和出了一首首小诗,来赞美心中的那片绿,师生共同用生命谱成了一首“绿”的诗歌!

3.教师的评价语

顾老师的评价语很丰富,每位学生读,她都有评价。如:“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响亮,不错”“哦,你真会读书,体会得也很好,真行!”“你能把句子中的词语联系起来思考,真能干。读书就要这样善于联系。你再读这一句。”“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如果你能饱含激情地读一读,更能打动人,你能试试吗?”“这些词语多么美妙!老师发现大家还真有些诗人的潜质呢!今天你们是小诗人,明天就是大诗人啦!”“真会想象,善于想象的人也是善于创造的人”……这些饱含深情的评价语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一节课就好像一粒粒珍珠被评价语这根线串了起来。

4.建议

美文的一般模式还是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我比较欣赏这种上法。如果有什么不足,就是这堂课让学生读得再多一点,体会得再多一点,然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

在多媒体播放西湖绿景这一环节,我认为到这为止,学生的体验已经达到高潮,语言文字赋予学生对绿的感受已经远远胜过图片,因此播放西湖绿景显得多余,不但起不了升华作用,反而冲淡了积累起来的内心体验。

对“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一句体验还可以深入些,这句不仅写出了绿的多、绿的浓,更是对绿的生命力的描写,“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绿像是有生命似的,都爬到石头缝里去了。这里要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展开想象,从读中去体会。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借这段话与顾老师共勉、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勉!

教学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