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图像思维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图像思维能力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导图在构图和运用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思维活动,多方面地实践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构段谋篇能力与思维导图的制作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要鼓励学生呈现多种类型的思维导图,在多种类型的呈现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掘思维导图的共性,为学生的自由呈现夯实基础。故而,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快其复述能力内化的速度,缩短其复述能力内化的过程。

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图像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很简单,却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中,有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

思维导图在构图和运用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思维活动,多方面地实践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思维导图,能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想象、联想抽象思维活动和形象思维活动,并逐渐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侧重制图的过程,提升思维训练

1.选定角度,提炼信息

构建思维导图的第一步是找到目录信息,有些目录信息是文本中的关键词,可以直接在文本中摘录,有些关键词需要学生进行提炼,而有些则需要摘录与提炼相结合。

在思维导图的框架下进行目录信息的提炼,不同的角度,所提炼的信息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反思自己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再次经历思维的过程。因为只有当学生重视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教师才能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以及症结,并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渐渐领悟提炼信息的方法,拓宽提炼信息的眼界,加深思维训练的深度。

2.梳理关系,构建导图

思维导图的构建,其实是把相关的所有信息整体呈现,并根据要求把每一个信息放到结构中的特定位置上去。在构建的过程中,各信息间的关系得到了梳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段落结构。学生构建出思维导图后,段落结构更加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作者的表达顺序也就一目了然,这与作文提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渐渐感悟到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和要点,为自主制作思维导图打下坚实的基础。构段谋篇能力与思维导图的制作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www.daowen.com)

在此,必须要说的是,教师更要关注那些虽然很凌乱,但是却能展现学生思维状态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个整理和记忆的工作,其本身还是一个思考工具。其本质可以说是思维的草稿图。花哨的装饰和美观的外形未必实用,真正的武器身上应该有创伤,有错误,有硝烟的味道。

二、侧重成图后的运用,加强言语实践

小学第二学段开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和提要性复述的能力。而复述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程度,更反映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运用程度。复述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体现。

每一种学习能力的形成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尝试,第二阶段是提升,第三阶段是内化。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显而易见,内化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有深度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渐渐有所领悟,从而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内化阶段,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是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呈现。

要鼓励学生呈现多种类型的思维导图,在多种类型的呈现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掘思维导图的共性,为学生的自由呈现夯实基础。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复述。

思维导图的多样呈现和对课文的创造性复述,不但加强了学生对制作思维导图的共性的把握,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思维导图的理解,而这背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依据扩充情节、改变体裁、改变结构、改变叙述顺序等要求,使学生的复述能力得到更为全面和更加深入的发展。学生经常需要面对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与之前的挑战有很大的借鉴性,但是又需要学生进行独具匠心的创造。故而,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快其复述能力内化的速度,缩短其复述能力内化的过程。

课堂实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