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理的课堂设计:思想的缺失与教学目标的追求

无理的课堂设计:思想的缺失与教学目标的追求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理也就是课堂设计缺乏思想的浸润。有一位老师执教苏轼的《石钟山记》,他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三个:①理解并积累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②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文间蕴含的道理;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为他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逐步形成奠基。最后,引导学生“练一练”,通过这个环节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深化和积累,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黑暗的、混乱的。

无理的课堂设计:思想的缺失与教学目标的追求

无理也就是课堂设计缺乏思想的浸润。

课堂需要理性光辉的照耀,人文性特征凸显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但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有一位老师执教苏轼的《石钟山记》,他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三个:①理解并积累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②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文间蕴含的道理;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为他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逐步形成奠基。为了实现目标,他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首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环节包括三个层次:①教师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解疑;②学生提问朗读疑难点,学生和老师共同释疑;③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指点,然后集体朗读。其次,引导学生“译一译”,也包含三个层次:①学生自译,教师巡视解疑;②学生口头翻译一遍,结束后,互相讨论难点;③学生和教师共同答疑。再次,引导学生“品一品”,同样包括三个内容:①品文章思路,该文的思路是“提出疑问(质疑)—考察解疑(解疑)—感悟评疑(评疑)”;②品写作技巧,以一个问题“文章所描写景物呈现的内在的层次怎样”切入,师生讨论明确:有静有动、有低有高、有形有声、有近有远;在学生用原句回答的时候,老师随机指点重要的文言知识;③品人生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最后,引导学生“练一练”,通过这个环节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深化和积累,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整堂课主体分四层:“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练一练”,应该说,这节课目标明晰,脉络清楚,语言精练,预设达成,是一节完整的课。但是为什么这样上?四个层次之间有怎样的逻辑联系,并不明朗。只能说这是一节目标明确、结构完整、素朴自然的语文课,要说表现了怎样的设计思想,还达不到。

而大方之家上课就不一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先生,执教杨绛先生的《老王》,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课堂清新自然,是在教师的思想浸润下设计、展开、完成的。

师:很高兴和高一(12)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杨绛的《老王》。曹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杨绛的先生是谁啊?

生(齐):钱锺书。

师:很好!钱先生和杨先生的女儿叫什么?

生:钱瑗。

师:很好!有一次啊,钱瑗就跟钱锺书先生说,爸爸的文章和妈妈的文章不一样。爸爸的文章像咖啡加烈酒,很浓烈,很刺激,但是呢,喝过就过了。妈妈的文章则不然。妈妈的文章像清茶,一道一道加水,喝到后面越喝越有味儿。这节课我们就好好品一品杨氏散文特有的味儿。可是曹老师现在有一个困惑,大家还有印象吧?《老王》这篇课文,我们初中学过的。什么时间学过的?

生(纷纷):初二吧。

师: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一篇初中已经学过的文章,现在重新来学习它,作为一位高中生,恐怕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习哪些东西呢?这样吧,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中。)

师:我请同学说一说。你们两位,哪位先说?

生:我们要深入挖掘,就是老王作为一个底层人,他为什么还坚持着他纯洁、善良的品质。

师:哦,感受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人格光辉、人性美好。

生:我觉得可以从历史背景来分析,老王这个人为什么和当时社会上其他狭隘的人,会有这样的反差?

师:跟刚才同学讲的差不多,但是进一步强调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品格,要联系时代对比来看。

生:我觉得我们要学习杨绛她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师: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初中没有学过吗?作为高中生,我们要提出新要求,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同样是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咱们应该怎么学习,就比初中往前跨了一步?

生:还要体会,看它的语言特色,透露出来的一些情感

师:嗯,其实这些东西啊,初中学习时老师或多或少都已经涉及了,现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学习。第一,我们自己学,这就体现了我们跟以往不一样啊,以往完全是老师教的啊。第二,咱们不限于《老王》这一篇课文,咱们拓展开去,多读一点杨绛的散文,由一篇到一类杨绛的文章,对杨氏散文我们有所了解,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发展,是吧?好,刚才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已经确定了两个目标,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我觉得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了解到杨绛在“文化大革命”时候的遭遇,那些人对她一些好的看法。

师:你刚才没有太注意前面同学的说法,就是通过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体会老王的品质的可贵。你和他的说法,有相似的地方。我觉得,还有一点可以探讨一下。“文革”过去以后,杨绛这么多年还念念不忘,还写了《老王》这篇文章,她为什么要写《老王》这篇文章?咱们做一个探讨,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设定的学习目标,重读《老王》。先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

文章很长,我们探讨几个问题。问题之一,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丙午年”“丁未年”,分别是哪一年啊?

生(纷纷):1966年,还有1967年。

师:对,“文化大革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环境是怎样的?文章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我请同学把它稍加归纳,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可以从文章中列的小标题来分析。第一个小标题是“风狂雨骤”,1966年8月9日,是“文革”刚开始的时间,那个时候呢,进行各种各样的批斗啊,她其中提到了她丈夫被剃了一个十字头,自己也受到侮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黑暗的、混乱的。

师:“混乱”,这个词很好。继续。

生:到后面呢,“颠倒过来”写出那种是非不明、黑白颠倒的这么一种……一种社会现状,一种现象。到后面,“四个骑士和一个妖精”,在这一部分中她讲到了翻译《堂吉诃德》这个事情。《堂吉诃德》是用一种讽刺的手法来描写当时欧洲的社会的,这篇文章也讽刺了当时社会各种各样的荒谬现象,中间还有“精彩的表演”以及“帘子和炉子”,还有“披着狼皮的羊”,这些标题都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或者讽刺意义。我想讲一下最后一部分“乌云的金边”,最后一句说“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表现出混乱过后终于看到曙光,是充满希冀的一种期盼。

师:讲得很好,概括很完整。大家看,他既有概括,还提到文章里面的一些具体的细节,把它放进来,佐证自己的概括。

生: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第一部分写了一位“极左大娘”在大院里大声恫吓,天已经很晚了,这个人还在那里威胁警告“牛鬼蛇神”,表明当时真是挺混乱的。

师:不仅混乱,而且看出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是吧?被扭曲了,变得很疯狂。“极左大娘”那几句话,很有味道。现在看来,好像很荒谬,很可笑,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就是那样子的,让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生:文章里还写道,有一位姑娘用鞭子抽杨绛,杨绛说你爸爸也是我们一样的人,但是那位姑娘说他和你们不一样,因为她爸爸投靠了有权的人。说明当时人与人的关系被扭曲了。

师:用什么做的鞭子?

生(纷纷):杨柳条。

师:用杨柳做成的鞭子抽杨绛,抽这些知识分子,很积极地参与批斗“牛鬼蛇神”。

生:还有比较善良的人,去帮助那些当时被批斗的知识分子,体现出来那种底层人民的善良淳厚的本性。

师:请注意他是“披着狼皮的羊”,本性是善良,但是呢,他披着狼皮,也参与了批斗,给这些知识分子戴高帽子,羞辱这些知识分子,只不过做的呢,还有分寸。在一些关键时候,对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同情,暗暗地帮助她。

可以看出,在“文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都成了牛鬼蛇神,成了黑帮,他们被打倒,被揪出来,被抄家,被剃阴阳头,被挂牌子,被戴高帽子,被示众批斗。群众变得很疯狂,人心变得很扭曲。我这里可以再补充一个细节。当时作者头被剃过以后,做了一个假发,她上公交车,怎么样?马上就有人发现,叫喊着把她拽出来。整个社会环境中充满了敌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尊严被践踏,知识分子不仅受到肉体上的折磨,而且受到精神上巨大的摧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以后,作者对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她独到的感悟。刚才有同学已经提到文章最后一部分“乌云的金边”,下面,我们全班来齐读这个部分。

(全班齐读。)

师:想一想:这里“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指的是什么?

生: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指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就是因为同情,而产生的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照、关爱。

师:在“文革”时候,在那样一种互相欺诈、你死我活的特殊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爱。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觉得就是不管在多么混乱的时代,人们会有善良的本性,会对人同情、友善,虽然说稀少,但很耀眼。

师:补充得好!大家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在那样的一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特殊环境中,很多人卷入了这场荒谬的运动,可是慢慢地他们也开始觉悟了,即使是身不由己,可是内心的善良并没有完全的泯灭。这些东西虽然稀少,但是非常耀眼。比如在“颠倒过来”那部分里面讲到小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作者杨绛后来从干校回来,有一次在路上碰到小刘,小刘没跟杨绛打招呼或说话,为什么不说话?大家体会一下,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对从前荒谬举止的愧疚。

读完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曹老师要问的是:丙午丁未年,老王在干什么?

生:丙午丁未年的时候,因为老王“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他只好一个人单干……(生笑)

师:单干是在丙午丁未年的事吗?没有参加进组织,他只好单干,那是什么时间啊?

生(有人):新中国刚成立,50年代。

生:就是那个时候载客三轮被取消了,然后老王只好把他载客三轮改为平板的运货的三轮……(生笑)

师:那是什么时候?

生(有人):干校回来后。

师:对!下放干校是1969年到1972年。丙午丁未年,当人们都在发了疯一样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老王在干吗?

生:杨绛丈夫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就送钱先生去看病,帮忙把默存扶下车。

师:仅仅去送钱先生看病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www.daowen.com)

生:就是最后哑着嗓子问,你还有钱吗?

师:为什么会这样问?

生:要钱呢,是为生活所迫的,但又不敢和这个“牛鬼蛇神”多打交道。

师:不敢多打交道?你看《丙午丁未年纪事》里讲得清清楚楚,读的时候还没有留心啊。像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工资都停发了……

生:是关心钱先生。

师:对!老王在“文革”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帮助杨先生,帮助钱先生,充满了真诚和善意。课本把《老王》放到“底层的光芒”这个板块中。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你觉得,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格光芒的可贵细节有哪些?咱们初二读了以后,直到今天还是念念不忘的细节,有哪些?

生:老给杨绛家送冰,送的比之前的要大一倍,冰价还是一样的。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很关心他们。

生:他把鸡蛋和香油送给作者。

生(摇头):没有了……

师:细节是有生命力的,每个人阅读后,都会对一些细节有自己的感悟。曹老师讲一讲自己读这篇文章,至今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就是文章中的四个“直”字。请大家翻到课本第五十页。

当老王最后一次来到杨先生的家里,作者打开门一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什么叫“直僵僵”地“镶嵌”在那里?她给老王打招呼,老王你好些了吗?老王“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什么叫“直着脚”往里面走?再往下面,我问老王,这些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老王说,我不吃。我赶快转身,老王说,我不是要钱。我说,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于是他站在那,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请注意啊,“滞笨”地转过身。赶快开门,开过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步一步下楼去,作者说当时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了一堆骨头。想想“直僵僵”,“直着脚”往前走,“直着脚”下楼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请同学展开想象来说一说,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学生议论纷纷。)

生:就是他走一步,全身都动一下,要动全身一起动……

师:说明什么?

生(纷纷):说明他僵硬。

师:僵硬说明什么?

生(齐):身体很虚弱。

师:病重啊,好不容易走到楼上以后,最后简直是没有一点力气了,就靠在那儿,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腿不能弯曲,强撑着身子往前走,把香油鸡蛋送过来,最后下去的时候呢,拿着钱很笨重地转过身,直着身子,一步,一步,下楼去了……很多年以后,在我脑海里面始终有这样一幅肖像,挥之不去。我猜想,这也是杨绛先生自己最难忘的,永远定格在她记忆的深处,最后写成了这篇文章。老王有很多美好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中,什么是最核心的?

生:他的善良。不管是什么人,他和被批斗的人很平等,很愿意交往,很愿意帮助他们的这种感觉,就是很诚实,很老实的那种……

师:讲善良,我不反对。但是我要问的是,老王的品格那么震撼我们,仅仅是善良吗?或者说这个善良是被什么东西衬托的,最后才如此地震撼我们,永远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生:我觉得老王他就是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说——

师:你为什么不联系“丙午丁未年”的时代环境,以及人们的普遍的表现,由此去体会老王那种品质的无价和高贵?

生:我觉得应该是维护一种人性尊严。

师:老王是在维护一种人性的尊严?我觉得你讲的这个东西和初二学生没有区别,都是套话。你现在作为一名高一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向前跨一步。你已经踮起脚来了,可是还没有迈出去。

生:老王他自身非常不幸,然后在丙午丁未年,那个人人都疯狂的时期,他大可有机会去把自己的不幸发泄出来,但是他没有这么做,相反,他更加努力去照顾其他人。我觉得这点是非常可贵的。

师:你们想想,丙午丁未年的时候,那些人为什么能够拿柳条鞭子抽杨绛啊,为什么一些人能够给她剃阴阳头?为什么动不动就把别人揪出来,就向别人施虐?我们来看老王,老王是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啊,有这样的一种政治资本的人,在那个时候,那很得势的啊。是可以玩这些知识分子于股掌之上的,可以借这个机会“翻身解放”,宣泄一下自己的不满,显示一下自己的政治地位,获取利益的。老王有吗?没有。老王仍然像从前那样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认认真真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做人。我们说,老王善良,老王淳朴,这都对。可是老王最可贵的东西是,在那样的一个特定的、疯狂的、荒谬的年代,他坚持做人的本色。你看那个时代,有的是“披着羊皮的狼”,有的是“披着狼皮的羊”,可老王就是老王!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所以这么多年来,杨先生仍然难忘,就觉得和他相比啊,自己有一种特别想倾诉的感情。来,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的人”?(生:杨绛。)“不幸者”呢?(生:老王。)在《丙午丁未年间纪事》里面,作者被人批斗成那个样子,最后气得杨先生没办法,拿着锣咚咚咚使劲地敲,大喊我就是牛鬼蛇神。人被逼得快疯掉了。在那样的环境中,作者杨绛说“我问心无愧”!可是面对老王,她有一种愧怍之情。作者为什么愧怍?(学生小声议论)

生:作者自己给老王钱,拿钱去表示感谢,事后觉得是侮辱了老王,觉得愧怍。

生:作为一名底层劳动者,他一生可能并没有享受过什么,但是他却有着这样美好的性格,这样的对比使得作者感觉对他的一种愧疚。

师:作者和他进行对比,自己突然产生一种愧疚之情。你讲的“对比”这个意思很好。我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讨。

生:在那个年月,杨绛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那个老王,他作为底层人,也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他仍然对杨绛很好,杨绛觉得他对自己很好,自己也应该对他很好,觉得自己对老王做的还不够。

师:在贫病交迫之中,老王不嫌弃自己,不怕受到牵连,在别人都疯了的时候,仍然来帮助自己,而自己却没有能够更好地去帮助他。一对比,有一种愧疚之情。好,我们往前又跨了一步。

生:我觉得是对他人的精神拯救吧。

师:对他人的精神拯救?

生:就是老王甚至比自己做得还要好,关心着自己,自己没有尽到本应尽到的职责……

师:和老王相比,自己没有像老王那样帮助人,关心人,甚至没有他那样的精神高度,是这个意思吧?一对比,有一种愧疚之感,愧疚之情。很好。

生:作者和老王相比,作者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老王要好一些,但是作者没有像老王那样对待周围的人,自己没有老王那么高尚,觉得愧疚。

生:大家都提到了,老王出身于社会底层。第二节有一个细节,介绍他的家庭。他自己首先是“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然后自己是单干户,他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家里呢,哥哥也死了,侄儿也没出息,显然没什么亲人。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他可能会受到一种歧视吧。对于杨绛本人来说,即使“文化大革命”再怎样,对她来讲,那种歧视,那种迫害,可以说是一种暂时性的。但是对于老王来说,不论是生活上的窘迫,还是精神上的压抑,都是永久性的。即使在这样一种重压的情况下,他还能保持着本性不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一如既往维持自己人性的本色,我觉得这一点是最可贵的,这样一比较,作者产生一种愧怍。

师:12班的同学真是不简单。大家的思考像一名高一学生,甚至已经超过高一学生水平了。老王和杨绛处于两个阶层。我们看文章的第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可能不少同学一眼就晃过去了。“他蹬,我坐”那是一个苦役啊,在那里蹬车,这边呢,一名高级的知识分子坐在车上,虽然,她是那么富有同情心。这是两个阶层的人。现在回到头来,作者觉得自己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俯视着对方。可是对方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举一动,自己甚至都做不到。她反思,她自责,她觉得愧怍。

现在,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篇文章?可能很多同学已经感觉到,很多思考在撞击着自己。面对这难忘的一幕,作者觉得有一种愧疚和自责,她想通过书写来倾诉,来救赎。作者要捍卫自己的记忆,呼唤善良的品质。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篇动人的《老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写作特色,虽然我也不认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要做一件初中没做过的事,根据我们对课文写作特点的认识,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找一个片段,加以赏析,这样让我们对杨氏散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待一会儿,我请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师:来,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先说一说对《老王》写作方法的认识,再从《丙午丁未年纪事》选一个片段,对它做一个赏析,说说对杨绛散文的认识。

生:我觉得吧,《老王》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用了很多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感情非常细腻。我选的是《丙午丁未年纪事》第五页的一段故事。讲的是杨绛给一个小女孩用剩余的煤渣子做巧克力糖。后来这个小女孩知道杨绛是扫厕所的时候,再也不肯理她,也不接受她的帮助。我觉得呢,这段故事描写的杨绛她仍有一颗童心。虽然在“文革”中被批斗,但是她却能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还有精神上的纯洁,同时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无知,连一个小孩子知道杨绛是扫厕所的就再也不理她了,表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

师:很好。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她由这些动作和语言描写,解读出这些动作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意蕴。理解很到位。

生:我找的是第八页上的一个片段,就是杨绛重新加入群众队伍之后,想要要回她的《堂吉诃德》译稿。三次向工人师傅请求,他们嘴里答应,最后还是置之不理。后来“秘书长当了我们组的学习组长,晚上学习的时候,递给他一个条子,第二天早上他就把那个稿子还给我了”。这前面的工人师傅与秘书长的一个行为的对比,表现了当时杨绛,当时的人们……

师:表现什么?

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觉醒了。

师:是“觉醒”了吗?应该是慢慢开始有所悔悟,“觉醒”这个词还重一些。有所悔悟,能帮忙,闭上眼睛就帮一帮。通过对比写出人物当时的思想精神和状况。

生:我找的这段在第十页。这一部分整个讲的是帘子和炉子。帘子是他们用来遮挡外面监视的视线的;炉子呢,是他们用来取暖的。我觉得这个帘子遮挡了监视的视线,这个视线有一种苦涩和心酸的意味。但是炉子一直都是熊熊燃烧着,让人觉着很温暖。他们就在这个小房间里头,平常聊聊天,分享一下彼此精神上的一些东西,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师:抓住了两个象征物,一个是帘子,一个是炉子,分别从象征意蕴的角度去品读文章,最后对杨绛散文有个新的认识。

生:我找的是第五页最下面那一段。在“文革”混乱的时候,作者被批斗,被拉去扫厕所,很多人还是会来悄悄地慰问她,关心她。前面写她被批斗,包括之前提到的小孩也不搭理她了,而这里写人们的同情和安慰,与前面形成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在整篇文章里,我觉得这一段可能有一个作用,就是表现出人那种很善良的本性吧。

师:这里还有好几个细节,分析的时候,还应该抓住这几个细节。你看这几句话,“你看行吗?”“顶得住吗?”,有人知道杨绛戴假发,会凑近细看说:“不知道的就看不出来。”你仔细体会一下,都是对作者一种善意的关心。还有一位并不熟悉的年轻人对作者做了一个富有同情的鬼脸,“我和他相视而笑”。大家看这个细节,大可玩味。可以看出人们在那样的一种重压下,仍然悄悄地关心和同情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说,我忘不了那个同情的鬼脸。

杨绛的文章,一如《老王》一样,就是善于通过动作、语言、肖像、细节和环境,三言两语把人物写活了,而且由点及面,一个小片段,就写出了整个大时代,一种时代的特有的气氛出来了。我有的时候想,《老王》这样的文章,像一幅山水小品,而《丙午丁未年间纪事》这种长文章,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是一个长卷。这个长卷里面的任何一个小部分,截取出来,你都会发现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杨绛的散文,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叙述简洁从容,语言朴素无华,很多议论能不发则不发,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神态,让人物自己说话,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散文绵里藏针,表面上看朴实,平淡,但实际上就像她女儿说的那样,像一杯清茶,越泡越有味,越读越有味。曹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篇文章,叫《林奶奶》。老王是车夫,林奶奶是她家的佣人。这又是一篇杨绛和底层人的对话。课后,请大家阅读这篇文章。

曹老师在《我为什么这样教〈老王〉》中写道: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反复研读思考的过程中,我初步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拓展阅读,感受底层人物的人格光辉、人性美好;二是品读辨析,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目的;三是自主赏析,初步体会杨氏散文的写作特色。具体教学过程,我采用先“出乎其外”,再“入乎其内”,最后又“出乎其外”的办法,即先让学生课前阅读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在课堂上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了解“文革”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理解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为进入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和品格打下基础。接着切入课文《老王》,抓住关键细节和文末的议论句,在细节的品味中感受老王的人格,在关键句的推敲中辨析作者的感情和思考,探究课文的写作动机和目的。最后让学生依据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选择一个片段加以自主赏析,比较归纳,构建阅读策略,体会一点杨绛散文的特色。这样引进一篇新文章,使阅读具有宏观的背景,与老课文组合成一个全新的文本,在这个全新文本的参照下,老课文被激活,获得丰富的文本含义。用新眼光读老课文,老课文成了新课文。这样既拓展了阅读视野,克服了阅读中的厌倦感,又体现了高一学习新的发展目标,从而使课文生成深邃多样的课程意义。

不难看出,曹老师的课,是一节充满设计理念的课,令人回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