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电影节:名片背后的使命

上海电影节:名片背后的使命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李安的与会及其一系列活动已成为本届电影节一道亮丽的景观。应该看到,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需要全体中国电影人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即使与会“捧场”,也是需要的。总之,上海国际电影节既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文化的盛会。

上海电影节:名片背后的使命

上海电影节:一张名片与一种使命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以来,嘉宾云集,佳片荟萃,高潮迭起,热闹非凡。特别是奥斯卡最佳导演获得者、著名华语电影导演李安和吕克·贝松、利亚姆·尼森、休·杰克曼、凯瑟琳·德纳芙、安迪·麦克道威尔、娜塔莎·理查德森、成龙等一批国际影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以及冯小刚、徐静蕾等国内电影界的一些“大腕”纷纷赴会,不仅增加了电影节的“含金量”,使这个中国唯一的A级国际电影节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电影人的盛会,而且吸引了众多观众和粉丝”的眼球,使他们更加关注电影和电影人。

中国潜在的庞大的电影市场,决定了上海电影节的潜力是巨大的。所以这些国际电影人来参加电影节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谋求合作和发展。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采的“金矿”,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为此,举办这样的国际电影节既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人和世界各国电影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电影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文化品位,扩大上海在全世界的影响。

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和城市面貌的改变之大,乃是举世公认的,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上海在成为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4个中心”的同时,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其中不仅要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成果,而且也要有吸引全球的文化盛会。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考量。因为经济和文化是城市的两翼,只有使两者互促共赢,才能使城市和谐发展;而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则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我们应该努力把上海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上海最醒目、最通俗的文化名片,使之在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如此,首先应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电影节参赛和参展的影片质量,要吸引世界各国电影人把最好的影片送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这样才能保证电影节的艺术水准,使之同戛纳、柏林、威尼斯等一些世界著名的电影节相媲美。我们注意到,今年上海电影节收到来自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共746部电影,比上一届增加了483%,覆盖的国家和地区都创下历史之最。而作为主办者,我们也应该拿出更多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影片来,以显示我们已取得的电影创作成就和已达到的电影艺术水平。说实话,目前我们这方面的影片还较少,虽然电影的年产量年年增加,据说今年有望达到300部,但真正能进入电影市场与广大观众见面并受到其欢迎和好评的影片并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在创作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以寻求突破和创新。当然,制约创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机制、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就需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电影市场,不断激发电影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努力拍摄出更多高质量的精品佳作,这应该是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重要基础。(www.daowen.com)

其次,则应通过各种渠道,邀请更多国际电影界的著名人士赴会,使电影节的“星光”更加灿烂。因为这是吸引观众、扩大影响的重要因素。没有名人赴会的电影节,则会冷冷清清,乏人关注。今年一大批明星巨匠应邀而来,确实为电影节增添了不少光彩,并扩大了电影节的影响。这当然需要运筹帷幄,早作准备。这一次能请到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担任评委会主席,实际上在两年前已发出了邀请;能使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前来赴会,则使电影节增添了不少人气。他在开幕式上的获奖致辞,及后来参加电影论坛、与大学生对话中的上佳表现,不仅为他自己赢得了更多声誉和口碑,而且也为电影节增添了独特的光彩。可以说,李安的与会及其一系列活动已成为本届电影节一道亮丽的景观。然而,国内电影界赴会的明星大腕还不够多,这多少有点遗憾。说实话,他们对本国电影节的重视,还不能与他们对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重视相比拟。这种心态是需要调整的。应该看到,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需要全体中国电影人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即使与会“捧场”,也是需要的。

另外,要扩大电影节的影响,则需要加强宣传和评论。对于前者来说,宣传的力度尚有待于加强,而宣传的策略也有待于改进。对于后者来说,则更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电影批评的疲软和缺失,已影响到电影创作健康的发展,这种状况应该予以改变。对于电影节参赛和参展的一些主要的、有特色的影片,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论,这样既能给创作者以启迪,也能给观众以有益的引导;同时,也扩大了电影节的影响。这次电影节论坛采取和高校合办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总之,上海国际电影节既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文化的盛会。努力把上海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上海最醒目、最有影响的文化名片,应该是中国电影界和上海市共同努力的方向。

(原载2006年6月22日《东方早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