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乒乓球运动:正胶、反胶海绵拍的发明与技术进步

乒乓球运动:正胶、反胶海绵拍的发明与技术进步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7年日本人发明的正胶、反胶海绵拍,使乒乓球的进攻技术进一步加强,乒乓球运动开始进入带有进攻速度及力量的时代。在1959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对乒乓球拍制定了细致的规则,涵盖球拍的材料、种类、海绵和颗粒胶皮厚度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乒乓球运动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改革也进一步将乒乓球运动推向新阶段。乒乓球的五大要素是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各国运动员对五大要素的不同处理,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打法。

乒乓球运动:正胶、反胶海绵拍的发明与技术进步

对于乒乓球的发展阶段,主流观点都是从技术层面来划分的,以当时占优势的主流技术为标志,以乒乓球不同技术类型打法作为乒乓球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依据。

第一阶段:欧洲削球垄断阶段(1926—1951年)。

乒乓球在最初的发展阶段,运动员使用的是木质球拍,速度慢,旋转也弱,因此打法比较单调,只是把球推来推去。胶皮拍出现以后,因为胶皮拍的弹性比木质球拍大,有黏性,可以制造一定旋转,因此技术上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当时的胶皮拍弹性较差,能够充分地发挥下旋球控制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在比赛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种打法在欧洲盛行,其得分手段主要是减少自己的失误,让对方多失误,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匈牙利是当时削球打法的代表。

在1926—1951年间共举行了1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其中有17届在欧洲举办,仅第13届是在非洲埃及举行。世界冠军的金牌共有117枚,欧洲选手获得了109枚,占总数的93%,这个时期是欧洲乒乓球的全盛阶段。

表1-1 1926—1951年间欧洲运动员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所取得的成绩

第二阶段:日本攻球主宰阶段(1952—1959年)。

1951年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海绵拍与之前的胶皮拍相比,加强了球的速度与力量,这就为有效对抗削球打法提供了器材上的支持。1957年日本人发明的正胶、反胶海绵拍,使乒乓球的进攻技术进一步加强,乒乓球运动开始进入带有进攻速度及力量的时代。

1928年日本乒乓球协会加入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简称国际乒联,1952年日本队第一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简称世乒赛。1952—1959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总共举办了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日本队共获得24个冠军,几乎达到了所有金牌数的1/2。特别在1959年的第25届世乒赛上,日本队夺得了7项冠军中的6项。该阶段,世界乒乓球技术开始由欧洲的削球优势转到亚洲尤其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攻球占主导。

第三阶段:中国近台快攻创新阶段(1961—1969年)。

伴随着日本乒乓球在世界乒坛上大放异彩,中国乒乓球队也逐渐走上世界的舞台。通过中国乒乓球队老一代人的不断总结和创新,中国乒乓球队研究和独创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近台快攻打法,其特点是站位近台,加强左推右攻并交叉两面进攻。中国以高速度的近台快攻打法将乒乓球带入了又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在中国近台快攻的核心技术主导下,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舞台上也开始摘金夺银。在1961年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选手以自己独特的打法战胜了以削球见长的欧洲选手和以远台长抽加弧圈球的日本选手,第一次获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随后更蝉联第27、28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www.daowen.com)

在1959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对乒乓球拍制定了细致的规则,涵盖球拍的材料、种类、海绵和颗粒胶皮厚度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乒乓球运动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四阶段:欧洲弧圈快攻与亚洲近台快攻共存阶段(1970—1987年)。

到20世纪70年代,欧洲选手通过研究亚洲乒乓球队员的新型打法,立足于中国快攻和日本弧圈球打法,演练出了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在第3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瑞典乒乓球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这标志着当时欧洲乒乓球技术开始了速度与旋转结合的新阶段,这种打法很快在欧洲得到传播。当时瑞典和匈牙利是弧圈球进攻打法的代表国家。在这一阶段,近台快攻打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形成了新近台快攻打法。新近台快攻打法的特点是,一方面采用反胶球拍,增强弧圈球进攻性,把正手的拉和打与反手推挡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传统正胶球拍近台快攻打法的基础上,提高处理弧圈球进攻能力。这时期中国在新近台快攻打法上依旧处于领先优势。

表1-2 1971—1987年世锦赛比赛成绩对照表

第五阶段:弧圈球进攻主导,各种技术共融阶段(1988年至今)。

在这阶段中,弧圈球进攻打法受到各国热捧,各国乒乓球队都将本国主体打法与弧圈球进攻打法相融合,增强进攻性。同时,其他类型的打法也涌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攻削结合、正胶、生胶并存,乒乓球开启速度和旋转融合发展新阶段,这种打法在世界各国开始普及,并结合队员个人特点有所创新。

2000年奥运会后,国际乒联为了增强观赏性,将乒乓球由小球改为大球,进而对乒乓球比赛规则也作了相应调整:如在器材上,把直径38毫米的小球改为直径为40毫米的大球,再把赛璐珞球改为40+毫米的塑料球;把有机胶水改为无机胶水。在赛制上,把每局21分制改为11分制,把每人每次发五个球改为发两个球,这样的改革加快了乒乓球比赛的节奏,也增加了乒乓球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在发球上实施了“无遮挡发球”。这些改革也进一步将乒乓球运动推向新阶段。

表1-3 世界乒乓球不同技术和类型打法的演变过程

第一届世乒赛开始,乒乓球项目发展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各国在发展自身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新型打法,逐渐走上技术融合的发展道路。乒乓球的五大要素是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各国运动员对五大要素的不同处理,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打法。在一定发展阶段,不同国家更注重某种要素在技术上的呈现,但多种技术要素融合正逐渐助推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走向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