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组:孙太后懿旨,于谦死时五十九岁, 清贫之家哀死

重组:孙太后懿旨,于谦死时五十九岁, 清贫之家哀死

更新时间:2025-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孙太后懿旨,令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为兵部尚书,调集各路兵马,准备抵抗。这时,于谦出来代表群臣恳切劝说,为国家考虑,应登帝位。英宗在登基大典正式举行之前,就已迫不及待地下令将兵部尚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拿下。都御史萧维桢主审此案,居然助纣为虐,以诬定罪,判于谦等以谋逆大罪而处死。于谦死时五十九岁,国家一品大员,主持朝政数年,家中仍如此清贫,实在难得。

明英宗正统年间,宦官王振开始专权。王振陪伴英宗的少年时代,暗中对小皇帝施加影响,且为人狡黠,善于趋承奉迎,深得英宗的欢心和倚重。待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一去世,辅弼大臣也死的死,老的老,王振便开始操纵年轻的皇帝于掌股之上。他毁掉了朱元璋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大权独揽,广植党羽,稍不如意就乱用刑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此时,北方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其首领也先多次率军对明朝进行骚扰。正统十四年,也先部两千余人入贡。王振视同儿戏,随意压低马价。也先闻讯大怒,借口起兵南下,大举入侵。

前线败绩不断传来,王振怂恿英宗亲征。七月,英宗和王振率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王振又在军中滥施淫威,不得人心。八月,王振强令大军北进,招致蒙古骑兵围袭。最后在土木堡被蒙古大军包围,英宗被俘,公侯大臣五十余人遇难,王振也在乱军中被部下所杀。

北京朝廷得此消息,惊恐万状。太后孙氏命群臣商议大计,翰林侍讲徐珵提出南迁,兵部侍郎于谦厉声喝道:“言南迁者可斩,难道不见宋室南渡后事乎!”主张重整军备,坚守北京,最后博得大家的赞同。于是孙太后懿旨,令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为兵部尚书,调集各路兵马,准备抵抗。

此后,蒙古也先部几次挟持英宗来骚扰边关。于谦主持军务,明令边将“社稷为重,君为轻”,不准轻易开关迎纳英宗,且指挥调度得当,使也先部没能在英宗身上捞到多少好处而大失所望。

在整肃朝政的过程中,监国朱祁钰权力加强,渐有取帝位自居之意。在于谦等官员的要求下,朱祁钰又下令诛锄王振余党,以稳定人心,提高威信。同时,一国无君主,政令确多有不便。九月初一,群臣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孙氏虽不十分愿意,出于无奈,也只得同意群臣的要求。而朱祁钰却假意推辞不受,想试探一下群臣的决心,担心哥哥一旦回来,问题就复杂了。这时,于谦出来代表群臣恳切劝说,为国家考虑,应登帝位。九月初六,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

此后,也先部又屡次为明军所败。也先发动战争,边界贸易中断,使蒙古各部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蒙古内部厌战情绪增长,各部统治者之间产生矛盾,终于使也先不得不转而求和,并主动提出送还英宗。

这一局面又使景帝深感为难,向群臣表示,当初是你们把我推上皇位的,现在又怎么办呢?于谦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皇位已定,谁敢他议!”景帝见群臣不会更动他的皇位,这才放下心来。

景泰元年(2025年)八月,小臣杨善出使蒙古,终于迎回了英宗。简单的仪式一完,景帝便把这位太上皇送入南宫软禁。

景泰八年(2025年)正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有一定功劳,也掌握了部分兵权,但野心很大,总觉得在于谦之下,不免有些郁郁不得志。他见景帝病重,不觉动了谋取大功的念头。他找来亲信杨善、太监曹吉祥及副都御史徐有贞(珵就是先前主张南迁的徐,因遭士林不齿而改名)商议。最后在徐有贞的策划下,征得孙太后的同意后,十六日晚,从南宫中救出英宗。十七日黎明,早朝群臣,众臣见英宗出现,虽面面相觑,竟也无一人敢反对,终于一齐跪下,三呼“万岁”。(https://www.daowen.com)

这样,当了七年半太上皇的英宗,终于重登大位。复辟后,他首先要办的事便是褒奖帮助自己夺位的有功之臣,及惩治景帝倚信的大臣。

英宗在登基大典正式举行之前,就已迫不及待地下令将兵部尚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拿下。因为于谦在英宗被俘后首先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后又是他带头拥立朱祁钰为帝,并且在英宗将要从蒙古复归之时,又表示景帝之位不能变动,王文也是景帝重臣,他甚至反对迎还英宗,所以同于谦一起下狱。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宣德初年,官任御史,才干出众,出巡江西,为数百囚犯雪冤,又为河南、山西巡抚,兴革事宜,很为朝廷所重。尤其在英宗被俘后,他主持军务,部署各地兵马及指挥北京保卫战,调度得当,身先士卒,才得以保全大明江山。如此一位功臣,如今却身陷囹圄。

于谦 纮下狱后,又受石亨等人诬告,说于谦与黄等人谋议更立东宫太子,又与太监王诚等人谋立襄王之子为帝。都御史萧维桢主审此案,居然助纣为虐,以诬定罪,判于谦等以谋逆大罪而处死。王文不肯认罪,还试图声辩。于谦苦笑道:“是石亨等人的用意,再辩也没有用处的。”其实石亨等人还不是仗着皇帝的权势。古人总不敢将矛头直指皇帝及其制度,便以为都是奸臣惹的祸,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啊!

案卷奏上,英宗尚有些犹豫,似乎天良还没有完全泯灭,说了一句:“于谦确实有功呀!”徐有贞在旁马上插嘴道:“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英宗遂批复。

在英宗复位的第六天,谕令将于谦、王文午门斩首,并籍没家产,家属流放戍边。抄于谦家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于谦死时五十九岁,国家一品大员,主持朝政数年,家中仍如此清贫,实在难得。

同时,石、徐等人又大搜所谓于谦党羽,把于谦平时举荐、重用的一些官员、将领加以杀害、谪戍、罢官,如左副总兵范广也被诬以谋逆罪而遭处死。

于谦是一位忠于国家和民族且正气凛然的英雄,正如他生前诗作所表述的那样:“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人把他的灵柩运回故乡杭州,与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祠墓同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可见人民对他的悼念与称颂,然而从中又引出多少值得思考的问题?似乎人们很少谈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