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格遗址的高低错落房屋遗迹及其用途

古格遗址的高低错落房屋遗迹及其用途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房屋遗迹中大多是贵族、平民的住宅以及僧舍,还有为数不多的佛殿、经堂和仓库。古格遗址东侧的房屋遗迹作为民居的房屋多为结构简单的单层建筑,以内外套间的两室房屋最为常见,长方形的房子中用一道墙隔出内外间,外间较大,南墙或东墙上开设窗户。应该说仍有不少僧人还是散居在佛殿附近的房屋或窑洞中,只是无法将其一一甄别出来而已。为了保障城堡的物资储备,库房是必不可少的建筑。

古格遗址的高低错落房屋遗迹及其用途

占整个城堡房屋建筑三分之二的北部山坡的建筑群远不如山顶建筑那样井然有序。复杂多变的地形固然增加了初创时期统一规划的难度,随着人口增加、城堡发展而陆续增建的房屋又不断打乱原本就不整齐的格局。不论从山顶俯视还是从山下仰观,都给人一种杂乱拥挤,错综驳杂的感觉,置身其中更是如入迷宫,不辨方向。

房屋遗迹中大多是贵族、平民的住宅以及僧舍,还有为数不多的佛殿、经堂和仓库。除了佛殿还保存有屋顶外,其他房屋都只存留下来高低不等的残墙。在干旱少雨的阿里高原上,这样的残垣断壁可以保存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房屋的形制多种多样,按层数有单层、二层、三层之分,按平面结构有单室、内外套间、多室套间、房屋与窑洞组合等。但总的来说都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藏式房屋的屋顶没有汉式房屋的复杂木构梁架。小面积的房屋通常就用结实厚重的墙体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稍大的房屋和大殿用间距2米多的立柱和墙体共同承受屋顶重量,往往屋顶塌了或是被人抽走了木料,墙体还能久久矗立不倒。

古格遗址东侧的房屋遗迹

作为民居的房屋多为结构简单的单层建筑,以内外套间的两室房屋最为常见,长方形的房子中用一道墙隔出内外间,外间较大,南墙或东墙上开设窗户。如果说这种独立结构的套间房是西藏普遍存在的一种民居形式的话,那么房屋和窑洞结合的民居就是古格人特有的建筑形式了。这类建筑选择在背倚土崖的台地上建造,前面修筑石砌基础土坯墙的单层房间,后面紧挨土崖,从崖面向里开凿窑洞。可以被认定的贵族住宅极少,而且完全不同于我们对卫藏地区贵族住宅的想象,山坡上缺乏开阔的平地,难以建造面积较大的宅院,山腰位置东侧和北侧的几座规模不大的二三层楼房被推测可能是贵族的住宅。(www.daowen.com)

严格意义的僧舍和一般平民、贵族的住宅明显不同,必须得满足僧侣集团的群体居住和群体宗教活动的需求,既要集中,又要与外界相对隔离。在山坡东南部发现城堡中唯一的一组方形内院式多室建筑遗存,中心是不太宽敞的庭院,除了西面正中是一间小佛堂,其余12间全是僧舍,僧舍的门都开向中心庭院,每间僧舍可居住3—5位僧人,整组僧舍最多住四五十位僧人。应该说仍有不少僧人还是散居在佛殿附近的房屋或窑洞中,只是无法将其一一甄别出来而已。

为了保障城堡的物资储备,库房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王室、贵族、寺院、一般平民都有各自的库房。城堡东侧高耸着一道近10米的残墙,可以看出来原来是一座三层建筑,上面两层都已塌毁,下层基本保留着原有格局。下层用土坯隔成10个大小不等的隔间,在不同的隔间里分别发现了存储的盐和青稞,还有一个隔间在靠土崖的一面挖成窑洞,窑洞里的淤土表面隐约露出一些圈状的物品,经过清理发掘,发现泥土下竟然整齐排放着29个石锅、10个石钵,因此这间窑洞被命名为“石锅库”,这些石锅有方形圆角和圆形两种,大小不一,不少是经过长期使用的,表面还留有烟炱。虽然此建筑上面两层的功能是什么尚不清楚,下层显然是作为库房使用的。

曾经长期使用的石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