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求正义的学术道路

追求正义的学术道路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引发争论,不免卷入漩涡。于漪之所以赢得尊敬,还因为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中学语文教师”是她认同的唯一终身头衔。于漪学术人品的最大魅力,是献身精神。于漪曾为她的《语文教学谈艺录》中的一节拟过一个小标题,叫做“跑步前进”。1997年以后的3年时间,于漪心脏病复发,一度十分严重。这是于老师1996年11月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的长篇复信,被认为也是一篇美文。

追求正义的学术道路

1986年5月,张志公病中阅读于漪《学海探珠》手稿,曾作文赞叹:“于漪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

1999年,湖北教育出版社编了一套八本《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丛书主编邹贤敏为于漪写的手记中说:在酝酿八篇“手记”的标题时,最先印入我大脑屏幕的就是属于她的四个字:人格魅力。她独特的魅力从其人格中溢出,不浓不淡,不紧不慢,内涵丰富,绵绵无绝。她的论著帮你解开教学之谜,更提升你的精、气、神。

从学术人品看,这样的口碑由何而来?

首先是不唯书,不唯上,不追风,不媚俗,实事求是,旗帜鲜明,敢于担当。

于漪面对的学术文化环境并不理想。她的准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举个例子,当年“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似乎无可抵挡,于漪怎么说呢:方向毕竟是方向,现在我们教的、使用的还是方块字。我们使用的汉字是形、音、义的组合体,是反映我们几千年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文字;不能把我们现在教学生的汉字与外国的拼音文字画等号。这段话今天读来并无独特之处,但是过来人却掂得出个中的分量。

对于来自外国的东西,她始终持有一种寻根究底、以我为主的心态。她认为,学习外国科学的教育理论,借鉴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丰富自己。忘了自己语文教育的个性与特色,也就容易失掉自己。更何况由于语言的隔阂与障碍,翻译的文章有的已失去实效,有的已在实践中修改和扬弃,因此,阅读时要注意鉴别,从我国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取其精华。众所周知,她出于自己对母语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于移植到国内来的语文高考“标准化”,一开始就持保留态度;待到弊端初显,她公开表示异议,直到接连发表讲话、文章;最后从语文教育性质观上追根溯源,申明照抄照搬外国本已改弦易辙的东西的危害,积极提出对策建议。

说到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对已经功成名就的于漪来说决不是一件小事。要构建一套有创见、有实践价值的理论话语体系,不但学术难度相当大,而且方方面面非学术的压力也特别大。一旦引发争论,不免卷入漩涡。但是,于漪还是毅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旗帜。现在,她虚心倾听各种意见,不断学习思考,力求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于漪1995年4月3日致同事函:“(语文教育性质观存在问题,亟待反思)不是主观臆想,而是客观存在。提出问题就会得罪一些人,四面都光滑圆润,对事情确实有百弊而无一利。我这个人由性格所决定,总是选择前者,而且从不反悔。如果错,我百分之一百认输,从不含糊。”又,1996年4月26日致友人函:“语文教学质量何时能全面提高?有时深感伤心。倒霉的不是我们这一辈,倒霉的是孩子。”

于漪之所以赢得尊敬,还因为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中学语文教师”是她认同的唯一终身头衔。她不愿谈自己的业绩、荣誉,远离繁文缛节,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房,菜炒得很好吃。但是,她是知识富有者,追求着很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这20来年,她太忙了。担任那么繁重的社会工作,依然不肯离开讲台。直到今天,除非病倒在床上,她还是不断地跑一线,不断地跟教师学生对话,不断地讲课,为语文教育改革出点子、写文章、编书。重要的是,她带着一颗年轻的心,终日关注和思考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前沿课题。特别重视学术对话,重视不同的意见,重视报刊上关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争论,听到有创意的声音她就眼睛发亮。70岁的人,为了支持“园丁工程”,有时竟然接连讲上两三个小时;还是那样笑容可掬,抑扬顿挫,简洁流畅,创见迭出。

于漪学术人品的最大魅力,是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总根于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同志、对学生的挚爱,对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酷爱和迷恋。当年张志公说,于漪教书,简直着魔了!现在应当再加上两句:于漪学习,简直着魔了!于漪思索,简直着魔了!奉献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取精神上无限的欢乐,这就是我们可以在她四百万字著述中读出的于漪的人生哲学

1996年初,隆冬季节,于漪接待《人民教育》记者。记者问: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工作担子那么重,社会活动那么多,却还能写出那么多著作,靠什么法宝?于漪回答:“要说有什么‘法宝’的话,那就是一个‘快’字。”问题是,这样的“快功”从何而来?于漪曾为她的《语文教学谈艺录》中的一节拟过一个小标题,叫做“跑步前进”。如今,年过70的于漪,办事作文仍然是出奇得快,“快”的背后,是生命的“跑步前进”。

1997年以后的3年时间,于漪心脏病复发,一度十分严重。她曾经把《追求综合效应》称为“这是我答应编写的最后一本书”。奇迹出现,她又投入了新的劳作。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笔者推荐于漪1997年发表的《自强不息,女教师们!》。这是于老师1996年11月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的长篇复信,被认为也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小节:

“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如《浮士德》诗剧中主人公浮士德所说:‘要是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浮士德上天下地求索,经历了爱情的悲剧、事业的悲剧,什么都一场空,但是他没有灰心。最后,他在一块荒芜不毛的海滩上建立起人间的乐园,心里一片光明,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这一刹那,浮士德倒地死去。满足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于老师把她新出的一本教例选集定名为《可以做得更好》。她不满足。她的学术生命将永葆青春。

于漪著作(www.daowen.com)

于漪教育文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于漪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92

学海探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文讲评五十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语文园地拾穗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语文教苑耕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于漪教案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明清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

春秋战国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