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粽子的香气四溢

粽子的香气四溢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粽子又称“角黍”、“筒黍”。闽南地区的粽子,品种多样,味道特香。碱粽是一种有馅的粽子,作料主要有莲子、香菇、笋干、槟榔芋、虾米、猪腿肉等,裹好后,须慢火炖上三四个小时方能熟透,香喷喷的,令人垂涎欲滴。端午节吃粽习俗,在魏晋时代最为盛行。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的诗句,反映了粽子在当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至宋代,市场上有“巧粽”出售,还有“艾香粽子”,是用艾香浸米做的。

粽子的香气四溢

在闽台地区,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自己动手绑粽子吃,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粽子又称“角黍”、“筒黍”。角黍是因粽子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糯米而得名;筒粽则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遂得名。闽南地区的粽子,品种多样,味道特香。从口味看,有碱粽,栀子粽之分:栀子粽由纯糯米拌碱制成,软而不黏,绵而不腻,色泽金黄透亮,口味清香悠远,可存放十天半月之久;品尝时须蘸蜂蜜蔗糖,甜香适口,越嚼越有味。碱粽是一种有馅的粽子,作料主要有莲子香菇、笋干、槟榔芋、虾米、猪腿肉等,裹好后,须慢火炖上三四个小时方能熟透,香喷喷的,令人垂涎欲滴。

说起裹粽子,这功夫我现在也有三两下子了,说起来还真得感谢师父——老婆。适逢农历端午节,老婆吩咐我到市场买馅料,说是要“裹粽子”。想到那喷香喷香的碱粽,Q 软Q 软的栀粽,我心花怒放,二话不说,拔腿便奔。分工完毕,我负责调料,老婆洗粽叶,缠粽绳串等。“家庭主男”的我,把猪腿肉腌透了,把虾米浸脆了,把芋头煎香了,把莲子泡鼓了……

拉出大门的铁栓,挂上粽绳串,裹粽的活儿就开始了。女儿和我站一旁,看着老婆大展身手。只见她挑出两片粽叶,一大一小的,小的叠在大的里面,双手一翻,粽叶成了个带柄的“漏斗”;舀起馅料,填实填满,左手捏住“漏斗”,右手扳平粽叶“柄”,严严实实地盖住馅料,随后,两手翻飞,一夹一折、一捏一扭,扯过粽绳麻利地缠绕了几匝,手腕一反,打个活结,三下五除二,一个方方实实五花大绑的正宗的“四角粽”就突现出来了。“妈,妈,你真棒!”女儿鼓掌,大拍马屁。

裹粽子(www.daowen.com)

“要不要试试看?”她斜眸轻笑,逗趣地说,“收你为徒吧!”看着挺简单的,我想,大丈夫能屈能伸,多个师父多一种本事,便欣然应允。趋近前,坐下来,拣粽叶,填馅料,依葫芦画瓢,把粽叶一罩,快速地绑好粽绳。一瞧,何止“四角粽”变“三角”,米粒儿都从粽角那稀疏的缝儿钻了出来,淅沥哗啦地落在竹筛里。笨手笨脚的窘样,惹得身后的母女俩“嘿嘿嘿”窃笑。哎,看来是帮倒忙了。老婆手把手说,绑粽子关键是合上粽叶时,左手要把“漏斗”上端捏成平面三角,右手盖粽叶时,得与左手紧密配合,勿使留有缝隙;还有,馅太实了,煮不透;太松了,稀巴烂。只有凭手感,也就是熟能生巧,没有裹个上三五十个粽子的经验,是很难练就这一手工夫的,我信服地点头点头再点头。

瞅着女儿那高兴的劲儿,手巧又“爱现”的老婆特地为女儿绑出了形状不一,大小各异的粽子。有钉螺粽(只有一个角),有枕头粽(长方形),菱角形、五角形,还有最令小孩爱不释手的牛角粽。捧着这些个小玩意儿,别说是小孩,即便是“大人”如我等亦是看着心痒,闻着心谗,吃了心疼。粽子裹好了,为了保持香浓Q 软的原味,决定弃高压锅不用,用“土砂锅”焖炖。“咕噜咕噜咕噜噜……”粽子在锅中整整唱了三个多小时的歌,香气才袅袅娜娜地升腾,漫涌,弥漫了偌大的屋内屋外。在庭院中玩沙子的女儿蹦蹦跳跳,大叫大嚷冲进来,欲先尝为快。顺其意,妻以筷子挑出整串粽,来不及等凉,父女俩已狼咽虎吞……

端午节吃粽习俗,在魏晋时代最为盛行。西晋周处《风土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有类似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还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节物相馈送。”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的美食。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的诗句,反映了粽子在当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赞不绝口,题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道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至宋代,市场上有“巧粽”出售,还有“艾香粽子”,是用艾香浸米做的。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间,开始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密糖、豆沙猪肉、松仁等等。到了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三百吟》中也讲到了“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已盛行海峡两岸,甚至远传海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象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