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自然物体都是一个物质结构或物质组合。按照辩证的哲学思维,物质结构的性质有以下两个方面:(1)是表层结构与里层结构;(2)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确切地说,无论是表层结构或里层结构都是多层次的。
就微观自然物(体)来说,表层结构指的是物的外形、大小、颜色、轻重等属性。里层结构指的是物体的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比如,非生命物体的原子核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或是生命物体的分子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物的表层结构的性质由物的里层结构的性质决定,是自然物质的根本规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既要充分把握有关物的表层结构的性质,更要把握有关物的里层结构的性质。从人类认知发生来看,大脑功能正常的人都能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与人的日常生活相关外物的表层结构的知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常识”。而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或者善于并勤于思考的专业工作者,则能进行有深度的认知,发掘出有关物的里层结构的性质的知识。如老农能认知和拥有多样农作知识,手工业工匠能认知和拥有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和技巧,天文爱好者能掌握和拥有有关可视见的天体表层结构及其运行的知识。从这个含义上说,专业的知识工作者,是认知深化的推手。
我们继续用猎人认识马群的例子。假设猎人通过实践与专业学习成为动物学家。他对马群的认知就不会满足于对马的形色、习性、性别等表层共性的把握。他还会扩展大脑的比较思维,将马与熊、鹿、羊等其他动物的脑象进行并列和舍异求同,找出马与其他动物的共象。假设猎人经过专业学习,成了一名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家,他还会将马与各种生物以及各种非生命体进行比较,由此找到和阐述反映这些对象的物质共性和物质一般运行规律的知识。(https://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深化就在于:面对着万花筒似的外部世界,人依靠立足于实践的大脑的脑象构建和整合工程,通过不断扩大脑象并列的范围,不断进行对比、区分和概括,大脑完成了外部世界在脑幕中由模糊象到混同象,再到差别象,进至物一般象,再到继起的更加具体的脑图——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演进。由此,人脑幕中原初的无形、无状、混淆不清的物象大堆积,最终转化和呈现为万物各有其象、各有其名、各有其性、各有其位,排列和绘成一张有序的大宇宙结构图。可见,人类正是通过外物在人脑的脑象形成和演化机制,不断深化了对世界的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