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交大声音:一带一路

交大声音:一带一路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因其承载的巨大经济、文化、科技潜力而备受世界瞩目。从经济层面上讲,“一带一路”无疑会带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变。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中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改善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所迸发的新的文化活力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交流水平。最后,“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世界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导。

交大声音:一带一路

张雪永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系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2015年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将“一带一路”倡议呈现给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因其承载的巨大经济、文化、科技潜力而备受世界瞩目。同时,由于“一带一路”依托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地理优势,其所掀起的参与热潮也使古代“丝绸之路”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广泛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古“丝绸之路”沿途主要地区,旨在以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为基础,依托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优势,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适应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新格局变化而提出的,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作为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根据具体路线的不同,陆上丝绸之路又可以分为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作为历时2000年之久,横贯亚欧大陆的国际要道,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国际交通路线,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是历史时期一个独特人文区域的“文化系统”。它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的众多国家联系起来,丝绸、瓷器、香料络绎于途。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文明多样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经济层面上讲,“一带一路”无疑会带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变。首先,“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相结合,将彻底改变我国之前的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我国西边门户,实现东中西联动发展、陆海统筹,构建经济空间一体化格局。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中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改善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据统计,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沿线及辐射区域和“一路”港口和内陆纵深的关键枢纽、节点将形成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并吸引大量人口带动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这有利于加大我国产能输出,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稳定国民经济。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将提高各国间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我国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改善国际融资环境,扭转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建设之路。从文化层面上讲,一方面,“一带一路”两端连接东西方文明源头,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沿线的跨文化交流。这个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作为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所迸发的新的文化活力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交流水平。首先,“一带一路”发挥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作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充实和更新自身,从而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其次,“一带一路”所形成的新的贸易通道,极大提升了国家间贸易自由的广度和深度,这也开拓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输出渠道,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有利于抵御西方大众文化扩张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最后,“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世界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导。通过与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培养与合作机制,培养国际性创新人才,有利于抵御当今世界激烈的人才竞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www.daowen.com)

由于“一带一路”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日趋引起国内外诸多专家的重视,与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的历史和地理基础,古代“丝绸之路”也逐渐引起学者的研究重视。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数量庞大,涉及领域广泛。据不完全统计,自19世纪后,仅国内文献研究成果就多达9万多篇,其中包涵经济领域文献约3.1万篇,文化领域约2万篇,政治领域约1万篇,此外如艺术考古、交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文献达3万多篇。而作为丝绸之路研究基础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更是卷帙浩繁,如近代著名史学家、翻译家冯承钧先生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丛》1~9编和《西域南海史地论著汇辑》收录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论文和译文,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研究的铺路石。值得一提的是,张星烺先生于1930年出版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这部6册的巨著系统反映了17 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与欧洲、印度、中西亚、非洲地区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资料工具。此外,唐长孺先生主持的《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收集整理了1959—1975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203 座古墓地出土的从前凉升平十年(366年)至唐大历四年(769年)间一千八百多件文书,不但对于魏晋隋唐史的研究,更是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老一辈学者的努力,我国的丝绸之路研究一开始就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学基础,这些文献资料对今天学者的研究功不可没。

如今,各界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民俗、历史地理、考古、语言、艺术等领域对丝绸之路专题研究的日益深入,已成为此后我国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成立了有127所高校参加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分别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等。而目前学术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文献琐碎繁杂,查找收集较为困难,对于丝绸之路历史资料与考古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尚不完善,为相关研究带来了极大不便。因而,面对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所引发的丝绸之路研究热潮,传承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显得十分必要。

围绕学校党委以轨道交通为抓手,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号召,我们启动了“丝绸之路汉文文献菁华”的项目。在项目启动会议上,桂富强副书记指出:“我有三句话:一是这件事太值得干。‘一带一路’是一个很热的词,在交通的历史或者文献历史方面,西南交通大学要当仁不让地牵头做这件事,我们还有资深的专家,为项目研究打下了基础。二是项目一定要做大。我们要做到国家层面、影响到国家层面,我们不仅要出数据库、出书,关键还要出思想。三是一定要干好,从学校层面,要出钱、出人,另外一定要讲究市场,市场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研究。”“做交通史的研究,丝绸之路是一个突破点,我们要把握好交通这个点,我们在这个点占领了一个高地,未来就有很好的延展性。”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个项目的成果之一。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西南交通大学在交通史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进行下去。

2018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