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布拉格:政治与小资的城市韵味

布拉格:政治与小资的城市韵味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到布拉格,我便感受到了这样两种气质:政治与小资。布拉格弥漫着他所象征的小资情调——等一等,昆德拉“小资”吗?虽然小资们追捧昆德拉,可生命只能过一次的选择焦虑与终极悖论,是否也曾折磨过她们的神经?布拉格的小资情调或许可以回溯到历史,如今作为捷克一个省的波希米亚平原,long long ago,生活着一个放荡不羁、载歌载舞的吉普赛民族。昆德拉曾被诟病为:沉溺于日常生活,犬儒一般躲避政治。

布拉格:政治与小资的城市韵味

布拉格被世人记住,大概因为两件事——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镇压了“布拉格之春”;被中国文艺青年追捧的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被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8)。初到布拉格,我便感受到了这样两种气质:政治与小资。

捷克、匈牙利这些传统东欧国家虽已加入欧盟,但还不是欧元区。1欧元=23克朗,不要以为这样一来你手里的1欧元就可以干不少事,也许在其他城市确实可以干不少事,比如买一张明信片、一个面包圈或者一瓶矿泉水,但是布拉格的物价比我走过的许多城市都贵。捷克以木偶和水晶闻名,你想随便买几个?但是贵!

在火车站兑换货币,这一带乱糟糟,人也蛮有意思。如果你问路,对方要么提防,要么不知,提防是真的,不知也是真的。回避,躲闪,外加英语的普及远不及德国和奥地利。也有人不躲闪,却不了解自己的城市,连警察也懵懂!这种状况很少遇到,通常所到之处,只要发出询问,人们都很热情。我心里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怎么了?这应该不是民众自身的问题,应该是这个民族曾经受过的创伤至今没有愈合吧。另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为何见不到米兰·昆德拉?

卡夫卡(Franz Kafka)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品牌,书店里他的书被放在醒目位置;来到布拉格的城堡区,钻进黄金巷,NO.22最为聚众——卡夫卡曾住在这里,他在城堡写《城堡》,也是一种意趣。黄金巷蛇一般蜿蜒,在头顶狭耸出一块蓝天白云,配着淡蓝、浅绿的小房子,金合欢的向日葵,灵气逼人。这里原是工匠居住地,后来聚集了许多为国王炼金的术士,遂称黄金小巷。尽头是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布拉格,红房子层峦叠嶂铺陈开去。

NO.22卡夫卡的小屋

城堡区的黄金巷

历史上,德语民族曾是捷克的敌人,二战结束后,捷克政府还把在这里生活了世代的3 0多万德裔驱逐出境。但是这里也有使用德语写作的卡夫卡,只是这里没有昆德拉,想起他的话,“我很悲观。我不相信还有回到捷克去的一天。永远不可能。即使能回去,我也永远不想回去了”。

布拉格弥漫着他所象征的小资情调——等一等,昆德拉“小资”吗?虽然小资们追捧昆德拉,可生命只能过一次的选择焦虑与终极悖论,是否也曾折磨过她们的神经?昆德拉像猎人对待猎物一样,对某种真理永远追问,难道是这份气质比较“小资”,因为它最终给不出一个方向、一种态度而显得迷茫或忧郁?布拉格的小资情调或许可以回溯到历史,如今作为捷克一个省的波希米亚平原,long long ago,生活着一个放荡不羁、载歌载舞的吉普赛民族。大约十年前,美国的一本BOBOS宣告了一种新人类——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的混合、嬉皮与雅皮的杂交。布尔乔亚是沉闷乏味的、中产的,而波西米亚是自由浪漫的、无产的,因此布波族们富有但不物质主义,不乖但要坏得适度,大麻YES毒品NO,用吉普赛的无拘无束来调和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查理大桥,拉琴的波西米亚艺术家

布拉格的小资情调(www.daowen.com)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里的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中产阶级,但灵魂不羁;画家萨宾娜最具波西米亚精神,永远戴着一顶黑色男式礼帽,她叫人惊艳的一句话是:“我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只是反对媚俗。”当然,这话肯定是昆德拉的心声,只不过借角色之口说出来罢了。托马斯风流成性,从不承诺爱与婚姻,甚至不允许女人在自己家里过夜。人生这趟列车,只售单程票,你不可能在中途不满意了,任性地要求回到原点再来一次,因此,选择变得格外两难。你拥抱了一种生活就意味着必然放弃另一种,谁又知道那另一种是不是更绚烂?萨宾娜最懂托马斯,所以她不索要承诺只享受欢情。纯真的特丽莎不懂这个,她在小镇邂逅了托马斯后,义无反顾地来布拉格找他,命运就这样把责任、承诺“漂”到了托马斯家门口。但是结婚后,托马斯的风流本性令特丽莎十分伤心……后来,他和特丽莎因遭迫害,一系列事情之后,他们从此隐居乡村,却不幸在车祸中双双丧生。身在美国的萨宾娜听到噩耗时,泪流满面。

昆德拉曾被诟病为:沉溺于日常生活,犬儒一般躲避政治。大概这是他为风流成性的托马斯所付出的道德代价。然而同样经历过南斯拉夫政治风暴的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Slavoj Zizek)就曾鸣不平,他认为昆德拉的深刻在于:告诉了我们——那种非政治的日常生活,提供的并不是单纯的性享乐,还有一种令人沮丧的、幽闭恐怖的绝望,那么作为对极权主义统治的反应,玩世不恭地遁入快乐的私人生活还不够,还应该有一种共享的聚会、充满热情的智力会话。

纯真的特丽莎

杂志拒绝刊登苏联入侵的照片,只登动物照和裸女照,特丽莎与萨宾娜互拍裸照

遗憾的是,《布拉格之恋》性有余而力不足,这一改编结局有点类似《挪威的森林》。导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向来钟爱情欲戏,美国电影协会曾专门为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NC17的分级,以情色片区分于色情片,他还拍过讲述美国作家亨利·米勒与妻子、情人间三角性爱和同性性爱的《情迷六月花》Henry and June(1990)。考夫曼特意选了两位欧洲演员而非好莱坞明星,因为欧洲在性爱观上比较放得开。想想帕索里尼《索多玛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1975)里各种惊世骇俗的性名堂、戈达尔《芳名卡门》Prénom Carme(1983)里女孩安之若素地赤裸身体、甚至日本大岛渚的《感官世界》Bullfight of Love(1976)里奇女子阿部定的性爱传奇乃真实出演……这些都是清教美国难以接受的尺度。然而,考夫曼选择了欧洲演员却没有选择欧洲语言——讲英语的捷克人,这也是好莱坞制作的通病。对于两个大明星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 Lewis)和朱莉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此片都不算各自杰作。刘易斯在《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2002)里饰演的“屠夫”比尔、在《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2007)里饰演的乖戾孤绝的石油大亨,都比这个风流医生更精绝。

一到捷克,眼前的身姿与面庞都变了,完成了视觉上从西欧到东欧的第一个过渡。捷克女孩立刻小了一圈,脸瘦瘦尖尖,眉眼紧凑,身材紧致。捷克、匈牙利这些东欧国家的女孩子,比起德国多见的“大块头”女生,要漂亮苗条得多。1968年苏军入侵布拉格的时候,捷克女孩们穿上性感的衣服站在苏军的坦克面前,试图用美丽“救赎”武力,虽未成功,但这样的“性诱惑”比片中那些性爱似乎更有味道。有趣的是,《布拉格之恋》后来在俄罗斯公映,虽然只有午夜场,但场场爆满。那段著名的苏军坦克入城的资料镜头吸引人们趋之若鹜,因为在过去的电影中,人们看到的祖国当然是正义的伟大形象,如今他们想看看硬币的另一面是什么样子……

电影中的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