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中学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学有许多具备高深科技理论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有为数众多的高素质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及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技创新基地,而中学有大量可塑性很强的学生,他们极易受到科学的陶冶,对科技创新产生兴趣。两者的合作可使科技创新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加强大学与中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使其成为一种普遍化、制度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对破解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我曾经在高二阶段接手2016届医药方向的专门课程,之后还参与了2017届、2018届和2020届医药方向课题的辅导。医药方向的广告课此前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院长、病理学教授姜叙诚授课的。姜院长以《走近医学与走进医学》为主题进行了介绍,摘选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近医学。
走近医学:任何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医学;医学关系到个人的生老病死和社会的兴衰;你可以不热爱医学,但你不能不关注医学;你应该走近医学,了解医学;也许,你会选择走进医学的殿堂……
医学的定义:医学是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保持和增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人类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全面健康的科学知识体系与实践活动。
医学的特征: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部分属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现代中国医学的特点:202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控制了鼠疫、斑疹伤寒等;开展计划免疫接种;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变化,如心脑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高的趋势;在临床上抢救大面积烧伤、断肢再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西医结合、针刺麻醉等方面成效显著。
医学观念的转变:从传统健康观转变为全面健康观。
健康(health)——在机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正常或良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十大准则: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https://www.daowen.com)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2025年的22%增长到了2025年的27%;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2025年的16%上升到了2025年的近20%。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2025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25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2025年的1.74%上升到2025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恶性肿瘤总计每10万人死亡率由1973—202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25年间的134.8。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瘤病种,每10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2025年的3.1上升到了2025年的12.9,其中糖尿病的患者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医学面临的困难: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主要疾病危害增高,相关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具有相当的难度。社会和民众对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的期望不断增高,医学的资源、水平和质量与期望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医疗体制仍有缺陷,改革任务艰巨。医患关系紧张、恶性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医学的奥秘与挑战:肿瘤的本质是一类基因病,肿瘤的发生和演进涉及多种基因: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调节基因、DNA修复基因。单个基因的改变不足以造成细胞的完全恶性转化,肿瘤的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改变,包括多个癌基因的激活,两个或更多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及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形成需要多个基因作用的积累。医学的复杂性在于医学与环境、与社会联系的相关性,在于疾病的变化与个体差异相关。
走进医学:医学是科学,医生是职业,医学教育是高端的职业教育,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承担医、教、研的重任。
医学教育的特点:学制长、课程多、内容丰富,学校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含见实习),毕业后教育包括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高一第一学期,医学方向的学生会进行系统的专门课程学习。以下是2014学年第一学期专门课程内容:人体运动系统与健康,人体循环系统与健康,人体消化、呼吸系统与健康、营养与健康、人体的基本构造、饮食与人类健康、人体免疫与健康、遗传与疾病、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生殖与健康、生命征象:人体模拟系统应用、急救知识必备、创伤急救与人体模拟系统应用等。可以看出,通过一学期的医学方向的专门课程引领,让学生对这个领域有了深刻认识,也让自始至终参与旁听的我对医学殿堂有了更深了解,并让我将有些知识融入到化学教学中。
2017届科技班的许同学为医学方向的优秀学生。高一和高二就读于科技班班,高三重新分班后仍在高三(9)班就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抗菌素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也越发广泛。然而,抗菌素在治疗大量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副作用,细菌的耐药性便是其中之一。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下,研制、开发新的抗菌素的速度,也远远赶不上各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人类将面临无抗菌素使用的年代。
祖国医学是个伟大而丰富的宝库,不但有精湛的治疗技术,更有丰富的治疗药物。其中也有不少药剂成分已在过往的经验事件中被证明具有抗菌性,例如秘方不对外公开的云南白药,便是运用中药,对伤口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另外鱼腥草、板蓝根等,在我国的药补、食补历史上也有着抗细菌感染相关的应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基本都针对特定的疾病、机理,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抗菌性测试,不少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中药种类繁多,因而这类研究继续开展、继续深入的空间也相当大。
许同学与另一位区同学合作的《多种中药抗菌作用筛选与研究》课题,通过中药对细菌的抗菌作用实验,检测了17种中药对不同种类细菌的抗菌作用,筛选出了8种有抗菌作用的药材,再进一步通过不同的抗菌试验,最终找出了2种具有显著抗菌作用的中药。课题关键词“中药”“抗菌作用”。《多种中药抗菌作用筛选与研究》课题,曾于2025年获得了第31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目前,许同学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法文班。高中阶段的医学方向的知识学习,不仅学生的志趣聚焦,也让我从中体验到了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辛苦与快乐。
(撰稿:实验班医学校内指导教师乐征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