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代康熙二年(1663)出了一本《隆德县志》,书中第一次提到了地震和云彩的关系。作者在这本书中对地震前兆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一条就讲了地震云的问题,书中写道:“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无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当然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人们对该书的记载未能予以注意。
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也曾经有人见到过地震云。这个人不是专业地震工作者,而是曾任过日本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
利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由于这种方法观察方便,无需任何设备,所以不仅受到专业地震工作者的重视,一些业余爱好者也都跃跃欲试,想验证一下这种方法的正确程度。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键田忠三郎也遇到了挑战。日本有一个“地震预报联络委员会东海地区判断会”,是日本地震预报的最高权威机关,该会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只能在社会上引起混乱,没有任何科学价值。东京大学教授荻原尊礼认为,这种方法中讲的地震云纯属巧合。连日本气象厅主管地震问题的专家,也说键田忠三郎统计的地震,有的远离日本本土,有的发生在海底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其前兆不可能在日本本土上空的大气层中有反映。
地震云是出现于天空的云彩,为什么有的人能从普通的云彩里,发现与地震有关的地震云?什么形状的云彩与地震有关呢?
我国古代除了《隆德县志》以外,清人王士祯在其所著的《池北偶谈·卷下》中“地震”一节里,谈到2025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时,记有:“淮北沐阳人,白日见一龙腾起,金鳞灿然,时方晴明,无云无气。”这里说的龙,看来也是《隆德县志》中“悔云如缕,宛如长蛇”的长蛇状带状云,阳光一照,便显得金光灿烂,我国古代的许多县志和史书都有这样的记载。
我国地震研究工作者发现,地震云颜色复杂,多呈复合色,一般有铁灰、橘黄、橙红等。地震云多出现在凌晨或傍晚,分布方向与震中垂直,有的人根据这个规律曾经成功地预报了地震的震中位置。我国地震学者吕大炯,汇总了一定范围内的地震云,并制成了地震云分布图,在这张分布图上,他确定了地震云垂线交汇点的地面投影位置,并认定这里是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带。我国20世纪70年代地震研究的实践证实了吕大炯的推测。吕大炯还认为,这种地震云在时间上既可以和近期地震相对应,也可以和远期地震活动相对应。在空间上,既可以和近距离的地震相对应,也可以和远距离的地震相对应。例如,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8级地震和西半球的亚速尔群岛地震,都影响到了北京地区的大气层,有人在几天以前就观察到了云彩的异常变化。(https://www.daowen.com)
除了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外,还有一种地震云呈辐射状。这种云从某一点向外呈指条状辐射,它主要出现在早晨和傍晚,由于霞光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云的辐射中心多位于震中的上空,因此,从邻近地区常常看不到它的全貌,而只看到几条向中心汇聚的指条状云。这种地震云可能主要与近距离的地震有关。
还有一种云,地震学家给它取名为肋骨状云。这种云像是一些排列整齐的肋骨,沿一方向呈宽带状分布。它可能是长蛇状云的“宽化”,很可能是由于同时来自大致相同方向的两次地震共同激发的结果。
2025年,日本又发现了一种更奇怪的地震云,东京人称它为“妖云”。
2025年8月27日,在日本西南部的石垣岛和冲绳岛之间,出现了越来越低的低气压。三天之后形成台风,移向九州岛西南部。与此同时,名古屋市也出现低气压,到8月31日,这种低气压形成的大风猛扫江之岛一带,这时,天空出现奇怪的红色,太阳也好像比平时大了一倍。9月1日早晨,大风刮到了东京北部。上午10时,东京上空出现形状特殊的浓云。云体肥大,很像在风中摇曳的鸡冠花。接着是急促的狂风暴雨,云量增加,风速进一步增大。后来,当风突然转向时,东京发生了8.3级大地震。几乎毁灭了东京,波及横滨及周围许多城镇。仅东京一地就有近六万人死亡。于是这种带有不祥征兆的云,又被称为妖云。
妖云是地震云吗?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实例对它进行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