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戏曲繁荣与明清传奇

明清时期的戏曲繁荣与明清传奇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清代戏曲人物通草水彩画(一)图7清代戏曲人物通草水彩画(二)明朝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图8明清戏曲题材瓷器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弋阳腔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

明清时期的戏曲繁荣与明清传奇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琵琶记》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图6 清代戏曲人物通草水彩画(一)

图7 清代戏曲人物通草水彩画(二)

明朝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现状下,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300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

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现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选段。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段,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www.daowen.com)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这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京剧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明朝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诨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图8 明清戏曲题材瓷器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字清、板正、腔纯。昆山腔将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具有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弋阳腔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