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汉时期陵寝规模的扩大与改革

东汉时期陵寝规模的扩大与改革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东汉明帝推行规模很大、参加人数很多的上陵礼,陵寝的建筑就不能不扩大和改造了,首先要建设举行仪式的大殿,同时还要建筑悬挂大钟的钟?到东汉时期,陵寝就必须像过去的宗庙那样,在大殿附近设有钟?和寝殿同样成为陵寝的主要建筑。因为殇帝等三人童年去世,不把神主列入祖庙,寝殿兼作放神主的宗庙之用。,以适应举行上陵礼和饮酎礼的需要。此后历代的陵寝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扩大的。

东汉时期陵寝规模的扩大与改革

自从东汉明帝推行规模很大、参加人数很多的上陵礼,陵寝的建筑就不能不扩大和改造了,首先要建设举行仪式的大殿,同时还要建筑悬挂大钟的钟?(钟架)。原来只有朝廷和宗庙悬挂有行礼用的大钟,例如西汉长安城中的高祖庙“有钟十枚,可受十石(钟的容量可以容纳十石的东西),撞之声闻百里”(《三辅黄图》)。到东汉时期,陵寝就必须像过去的宗庙那样,在大殿附近设有钟?,悬挂大钟,以适应行礼的需要。从此钟?和寝殿同样成为陵寝的主要建筑。因为举行上陵礼和饮酎礼,都把“钟鸣”作为开始行礼的信号的。《续汉书·礼仪志》记述上陵礼说:“钟鸣,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

东汉伏无忌《古今注》(《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具体列举了东汉诸帝的陵园规模,不外乎下列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以光武帝的原陵为代表,陵园四周设有方形的“周垣”,每边正中设门,南向正中的门称为“司马门”,司马门以内设有寝殿和钟?。

第二种形式是东汉陵园的主要形式,以明帝显节陵为代表,没有“周垣”,代以“行马”(拦阻人马的木制警戒设施),“行马”以内设有石殿和钟?。(www.daowen.com)

第三种形式,如殇帝(105—106)康陵、冲帝(144—145)怀陵和质帝(145—146)静陵,规模较小,设有寝殿和钟?。因为殇帝等三人童年去世,不把神主列入祖庙,寝殿兼作放神主的宗庙之用。

上述三种形式的陵园,都设有寝殿或石殿以及钟?,以适应举行上陵礼和饮酎礼的需要。从此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就完全确立了。此后历代的陵寝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扩大的。东汉在陵墓之前建筑的寝殿或石殿,专为朝拜祭祀之用,唐宋以后的献殿(享殿)或上宫,就是由此发展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