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的孩子,你独自在众生间生活

我的孩子,你独自在众生间生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们心中因美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也随之消失了。将孩子引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是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的社会正竭尽所能,让儿童能幸福地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加利娅的继母也来了学校,孩子也给她献了一朵花。我曾多次和加利娅谈过她对继母的态度问题,并努力说服她,让她相信她继母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我的话终于打动了孩子的心。

我的孩子,你独自在众生间生活

当一个小孩子从父辈精心栽培的树上摘下快乐的果实,却不考虑给别人留下些,他便丧失了人类最重要的品质——良心。

少先队员们在学校的偏僻角落里栽了菊花。秋天,白色、蓝色、粉色的花朵在这里盛开。一个风和日丽的温暖秋日,我带着孩子们来到这里。看到这么多花儿,孩子们十分兴奋。但是痛苦的经历让我确信:孩子们因美而产生的欢喜常常是自私利己的。孩子可能会摘花,并且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道德。这一次就发生了这样的事。转眼间就看到孩子们手中已拿着一朵、两朵花儿。当剩下的花儿不到一半时,卡佳大声喊道:

“难道菊花可以摘吗?”

她的话中没有丝毫惊讶或愤慨,只是在询问。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就让这天成为孩子们的一堂课吧。他们又摘了几朵花,角落的美景就这么消逝了,草坪光秃秃的有些荒凉。孩子们心中因美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也随之消失了。他们手里拿着鲜花,不知所措。

“怎么样,孩子们,这个角落还美吗?”我问道,“你们把花儿摘了,剩下的这些秆儿好看吗?”

孩子们沉默不语,随后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答道:“不,不好看……”

“现在,我们到哪儿去看花儿呢?”

“这些花是少先队员们栽种的。”我告诉孩子们,“他们一定会再来的。他们再来赏花,会看到什么?不要忘了,你们生活在众生之中。每个人都想欣赏美。咱们学校里倒是有许许多多的花。但是若每个学生采一朵,会怎么样呢?会一无所剩。所有人都没有什么花可欣赏了。应该创造美,而不是破坏美、毁坏美。秋天来了,天也要转凉了。我们把这些花移到温室中去。将来我们就又可以欣赏它们的美了。想要摘一朵花,就需要培育十朵。”

几天后,我们去了另外一片草地,那里的菊花更多。孩子们不再摘花了,只是欣赏着花的美。

孩子们心中对为人们创造美、创造快乐的号召是非常敏感的,此时最重要的是,在号召后要将其付诸行动。若孩子能感觉到他身边有人,意识到他的行为能给别人带来欢乐,那他从小就能学着平衡自己的欲望和他人的利益。这对于培养善良的品质和人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私欲无穷无尽的人永远都不会成为好人。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者、对他人的悲痛和不幸无动于衷的人,恰恰就是由那些幼年时只知个人私利,不管集体利益的人成长而来。要学会控制欲望,在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人类习惯中,蕴含着人性、同情心、诚恳热情和内在自律的源泉。若没有这些品德,就是没有良心,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

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幼年时期在人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道德观念、见解和习惯等,所有这一切都与情感密切相关。形象地讲,情感是高尚道德行为的肥沃土壤。若不能细心、热诚地感知周围的世界,就会产生一些冷漠无情的人。心灵的敏锐、同情心都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若蹉跎了童年,那荒废的时间永远都无法弥补了。将孩子引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是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儿童的生活不能没有快乐。我们的社会正竭尽所能,让儿童能幸福地生活。但快乐的同时不应该冷漠无情。当一个小孩子从父辈精心栽培的树上摘下快乐的果实,却不考虑给别人留下些,他便丧失了人类最重要的品质——良心。在儿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公民之前,他必须学会以德报德,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创造幸福快乐。

在“快乐学校”成立前,多年来我一直比较担心的是,许多父母被对孩子本能的爱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孩子美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我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四岁的男孩子没有去厕所,而是在院子里当着母亲和邻居的面小便。他母亲不仅不生气,反而心生爱怜,说:“您看,我这儿子真是什么都不怕。”透过这个4岁孩子那任性的眼神、噘起的小嘴和轻蔑的冷笑声,就能猜到,以后这肯定会是一个令人生厌的生物。若不加以纠正,不强迫他从他人的视角审视一下自己,那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地痞流氓。

我曾多次被迫和瓦洛佳的母亲谈话。只要她开始讲话,她儿子就会摆弄她的衣服,拽她的手,他总有什么急事。死乞白赖、肆意妄为是孩子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其根源在于纵容无度、太过迁就和惩处不力。有的家长(遗憾的是也有个别老师)认为,与孩子交谈时就应是孩子腔。孩子的耳朵十分敏锐,他们从这种强调中听出了迁就之意。于是对成年人的咿呀之语,阅历浅薄的幼稚心灵定会回之以任性妄为。我时刻警觉,不让自己有这种语调,并片刻不忘在我面前的都是孩子,虽然现在是小小的孩子,却是未来的成年公民。我认为,当涉及为他人劳动时,就需特别关注这一点。伴随着儿童劳动经常出现的某些想法,最糟糕的想法是:孩子们认为他们给了成年人很大的帮助,因此理应受到高度赞扬,甚至应该奖励。

秋天,我们把菊花挖出来,移栽到温室中。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孩子们每天都给移栽的花儿浇水,迫不及待地等着第一茬花盛开。温室变成了一个奇妙美好的角落。我向孩子们提议:“我们现在请客人们来参观怎么样?要请谁呢?”很多孩子都有弟弟妹妹。孩子们把弟妹带到温室里,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小手伸向花朵时,我的学生立刻制止了他们。(www.daowen.com)

我告诉孩子们:“如果我们能种出很多花,那么3月8日时,就送给每个人的母亲一朵菊花。”这个目标让孩子们深受鼓舞。到三月初,我们的花儿已经足够了。节日这天,我们邀请母亲们来温室参观,并献给她们每人一朵花。加利娅的继母也来了学校,孩子也给她献了一朵花。我曾多次和加利娅谈过她对继母的态度问题,并努力说服她,让她相信她继母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我的话终于打动了孩子的心。我很高兴,科利亚、托利亚的妈妈,萨沙的奶奶,还有科斯佳的继母都来过节了。

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给小孩子解释清楚的。那些关于高尚品格的华丽言语,并不一定是他们能够理解的。然而,即使是小孩子,他们也能够用心去感受人性的美。从踏入“快乐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人的欢乐和悲伤,痛苦和不幸。春秋时节,我们经常到集体农场养蜂安德烈老爷爷那里去做客。老人没有成家,孤身一人,很是不幸。孩子们能感觉到,我们每次来做客安德烈爷爷都很高兴。每次去养蜂场之前,我都会建议孩子们:“给老爷爷带一些苹果葡萄李子,他肯定会高兴的;咱们再给他摘几朵野花,于他也是一种快乐。”孩子们的心越来越敏锐,越来越能体察他人的情绪、体会和感觉了。孩子们开始思考、寻找,自己可以给老人带去什么安慰。有一次我们在林中煮粥,当篝火燃起时,孩子们是多么欢乐……就在这个开心的时刻,瓦里亚若有所思地说:

“可是安德烈爷爷现在是一个人。”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也许,某些成年人会觉得这个场景似乎有些伤感,也许还有人会想:一个七岁的孩子,也会迸发出这种精神冲动吗?是的,亲爱的老师们,同仁们,若您正是在孩子们这个年龄时磨炼他们,让他们的心灵更加敏锐,若您让他们发自心底地认识到“你生活于众生之中”这个真理,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和别人分享他们的欢乐,就会在自己开心而朋友却孤单时,心里觉得非常难受。

孩子们决定和安德烈爷爷分享欢乐。“我们给他送脂油粥去吧……”科斯佳说。孩子们欢呼赞成。孩子们带的粥太多了,即使饥肠辘辘的人也未必能吃完。在养蜂场我们又和爷爷一起吃了午饭

只能在童年时期才能培养对悲喜的敏锐性。在这个年纪,心灵对他人的痛苦、不幸、烦恼和孤独特别敏感。孩子们犹如变身为他人,设身处地亲身体验了一番。记得有一次我们从森林返校时,经过一个孤零零的小屋,四面透风,非常荒凉。我告诉孩子们,这里住着一位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致残的人;他现在病着,自己没法栽种苹果树、葡萄。孩子们的眼中闪着泪花。每个孩子都为这个孤寡患病的老人感到难过。我们栽了两棵苹果树、两棵葡萄树,当作给他的礼物。而他们得到的则是无价的——为他人创造幸福的喜悦。

培养孩子敏锐地感觉到他人的苦痛,让他们具有同情心,是苏联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人只有感同身受,忧他人之忧,才能成为他人的朋友、同僚和兄弟。为了让孩子们从心底理解他人,我给自己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如果儿童对他的同学、朋友、父母及他遇到的所有同胞的心境都漠不关心,若儿童不知道如何从别人的眼神中观察出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他永远都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我尽力磨炼学生们的内心,让他们的心灵更加敏锐。无论是对孩子朝夕相处的人,还是偶然邂逅的人,都要让孩子能从他们的眼神中观察到他们的情绪、体验和悲喜。

我和孩子们从森林返回的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坐在路旁的草地上,他好像心情不是很好。我对孩子们说:“他好像遇到了什么事,他在路上生病了吗?还是丢了什么东西?”我们走近老人,问道:“老大爷,我们能帮您一点什么忙吗?”老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孩子们,谢谢啊,不过即使你们有心帮忙,也帮不上啊。我家里出了大事,老伴在医院里快不行了。我在这里等公交,去医院找她。你们也帮不上忙,不过我心里好受多了。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孩子们都沉默了,叽叽喳喳的声音也停止了。回家路上,老人那番悲伤的话语依然萦绕在他们心间。我们本打算再多玩一会儿,但不知为何,玩的事情被抛诸脑后,孩子们各自回家了。

教人体察他人是教育中最困难的事情。友情、同学关系、兄弟情谊,这些都是培养热心、敏锐的感觉、关怀、体贴等品质的渊源。当儿童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和精神安宁而做出自己的努力时,他才能体察他人最细微的情绪。小孩子对父母、爷爷奶奶的爱,若受到的不是善良情感的启发,就会变成一种自私的感情:孩子之所以爱妈妈,是因为妈妈是他快乐幸福的源泉,为了幸福快乐所以需要妈妈。孩子们心中需要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性之爱:忧他人之忧,急他人之所急,和他人休戚与共。只有在与他人休戚与共的心灵中才能产生真正的爱。孩子有一个需要他关心的朋友是多么重要!养蜂员安德烈爷爷就是学生们的这样一位朋友。我坚信,孩子对他人的关心照顾越多,他心中就会越体贴同学、体贴父母。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安德烈爷爷坎坷的一生:他的两个儿子牺牲在前线,妻子也已过世。他觉得特别孤单。

“孩子们,我们以后要常去看爷爷。每次都应该想点法子让他高兴。”每次我们要去探望爷爷时,每个孩子都会思考:如何能让爷爷高兴高兴呢?孩子们送给他一本画册,每个人在上面画了一幅画。孩子们还从河边捡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石子,送给了老爷爷。老爷爷又做了一个小木匣子,把石子放回到匣子里,回赠给了我们……孩子们编了一顶草帽送给了老爷爷。老爷爷常常用木块雕刻一些小动物送给我们:小兔子狐狸小羊……

孩子们越是打心底里关心这位朋友,就越能体察到身边的那些痛苦、悲伤和忧虑。他们发现,有时尼娜和萨沙到校时情绪很低落,眼中流露出悲伤的神情,看上去忧心忡忡。孩子们问这对姐妹:你们母亲最近感觉如何?母亲的情况不是很好,所以两姐妹就伤心了。当孩子为减轻小伙伴的忧伤而有所行动时,他们心中就会有善良的情感扎根发芽。我们去了几次尼娜和萨沙家,清除了园子里的杂草,帮她们收了菜地里的土豆。每次我们要一起去森林时,孩子们都会担心一个问题:尼娜和萨沙能不能和我们一起去呢?因为以前就有她们必须留在家里,帮父亲干活的情况。于是,为了大家能够一起欢乐地出游,我们总是在出发的前一天到尼娜和萨沙家,力所能及地帮她们干一些事情。

生活于社会之中,意味着我们就要能够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安宁而舍弃自己的快乐。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孩子面前尽是不幸、悲伤和让人流泪的事情,但他却依旧非常开心。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注意不到那些让人悲伤、痛苦的事情,不让孩子的幸福、快乐受到丝毫影响。这就是赤裸裸地培养利己主义。不要让孩子规避人生的黑暗面。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尽是欢乐,也有悲伤。要让孩子心中也关心他人的忧虑。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人童年时期的快乐源自哪里。若他的快乐、无忧无虑是坐享其成,若孩子们不知何谓忧伤、委屈、痛苦,那他就会成为一名利己主义者,对他人的事情充耳不闻。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人最大的快乐是由对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激动人心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