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求平民本色与贵族精神的六中教育

追求平民本色与贵族精神的六中教育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民本色,贵族精神”是六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期待。“平民本色,贵族精神”作为六中教育的自我定位,其中包含的六中教育的基本立场就是“基于人”的立场。“平民本色,贵族精神”作为六中教育的自我定位,其本质就是在对人本身真正尊重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的行为,追求教育的效果,形成教育的愿景。

追求平民本色与贵族精神的六中教育

“平民本色,贵族精神”是六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期待。

在我的理解中,就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所谓“平民本色”,是指我们希望六中学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葆有一份纯净的初心,能持有一种人之为人所固有的真诚、友善、质朴、宽厚、健康、正义、坚忍、勇敢等人性的本能优点。所谓“贵族精神”,是指我们希望六中学子行走在人生的路途上,不要淡化和遗落了这些纯净的初心和本能的优点,而且通过正确的、良好的教育,随着他们的年岁的增长,他们将越来越富于文明的素养,越来越具有责任和担当,他们的人生态度将会越来越积极,精神格局将会越来越宽广,道德品质将会越来越完善。总之,我们希望教育能使这些具有纯朴的本性的孩子成长为新时代优秀的人。

“平民本色,贵族精神”还是六中教育的自我定位,这之中包含着六中教育的基本立场、核心原理和主题方向。

“平民本色,贵族精神”作为六中教育的自我定位,其中包含的六中教育的基本立场就是“基于人”的立场。具体来说,“基于人”的立场首先是尊重人。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人的智能存在,尊重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尊重每个人的客观差异。在六中,因为学校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和生源群体构成的特殊性,我们的教育还要尊重学生身后境况各异的家庭,尊重每个家庭给予每个孩子的不同教育,尊重他们无可选择的生活状况,以及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和业已形成的带有家庭原生色彩的性格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尊重是教育的基本立场,也是教育实事求是的原则。唯有尊重,才能真正依托到教育的原点;唯有尊重,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与正确。“平民本色,贵族精神”作为六中教育的自我定位,其本质就是在对人本身真正尊重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的行为,追求教育的效果,形成教育的愿景。

“基于人”的立场其次是培养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特别是青年学生,其生命特征恰是一切刚刚开始,一切皆有可能。“基于人”的立场培养人,其实是在人的“生而必须受教育”和“生而可以受教育”的固有属性的前提下追求教育的作为,突显教育的功效。当然,所有有效果、有作为的教育都要遵循育人的法则。这种法则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用心呵护学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展自己。结合六中的教育实践,我们多年以前就明确了“好习惯就是好学生,有进步就是好学生”的学生评价标准,一直以来,我们倡导“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优秀比成功更重要”的学生观,始终尊崇“真人真品,善者善成”的校训要义,大力推行赏识教育理念。在深层次上,都是“基于人”的立场培养人。特别是六中高中的办学实践,更是在“基于人”的立场下培养人的教育追求。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美术特色教育的探求与发展,三十年来,几代六中人走出了一条富有个性也极具成就的美术特色办学之路。通过美术特色教育,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六中学子,让数以千计的普通高中学生在有别于重点高中同龄人的成长通道上,同样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同样拥有了人生的舞台,同样具备了发展空间。

和来访的新加坡中华中学校领导合影

“基于人”的立场再次是成就人。如果说培养人更多地是指向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成就人则更多地指向教育的目标和归属。在我的理解中,在“基于人”立场下成就人就是要让学生成为那个最好的人、最完善的人,成长为新时代里精神人格、道德品质、性情禀赋、知识能力、文明素养等诸要素的优秀集大成者,从而在成就人的可能范围里,彰显教育作用于人的最大价值。(www.daowen.com)

“平民本色,贵族精神”作为六中教育的自我定位,其中包含的六中教育的核心原理就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原理。具体讲,遵循教育规律的原理之一就是要把教育做成真正的教育。所谓把教育做成真正的教育,就是尊崇教育的本义,维护教育的本性,践行教育本来的过程,实现教育的本来意义。由此,我们要捍卫教育的常识,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们要把教育放置在最高地位上,习惯性地用教育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教育的取向来决定人和事的取向。另外,所谓把教育做成真正的教育,就是保持教育相对的独立性。在六中,我们坚持平民教育的办学定位,秉持“人人平等、多元评价、帮助成长”的育人理念。在规模与质量、速度与内涵的选择取向中,在六中初中生源萎缩的情况下,高中美术特色依然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扩大招生规模,不增设美术专业之外的任何专业门类,不和任何培训机构合作培训学生。所有这些就是力求保持一份教育的清醒,保持一份教育的斯文,也是保持教育的一份纯粹和教育自身的正确。

遵循教育规律的原理之二就是要把学校办成真正的学校。学校是育人之场所,是文明之殿堂。所谓把学校办成真正的学校,是指学校要有育人的功能,要有文明的含量。为此,学校的存在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存在,应该是基于教育发生和文明传播的存在。记得有人说过:校长不是老板,学校不是宾馆。在我看来,学校建设应该是安全的,是实用的,然后是美丽的,有品位的,铺排与奢华不是学校应有的元素。学校建设应该追求的是每一个建筑、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草木都具有文明的功能和教育的意义。校园环境应该是学习的环境,这里应该宁静、祥和,而不是喧嚣、浮躁。校园的空气里要飘散着书卷的气息,置身于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能给人一种成长的召唤和启示。还有,学校之所以为学校,必须有校园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清新而非陈腐的,是干净而非污浊的,是纯朴而非世俗的。就六中而言,我们致力于简单朴素的校园建设,用心经营以“美”为灵魂的学校文化,特别想说明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努力倡导一种健康的、良性的导向。这种导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就是养成习惯,不断进步;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既要追求看得见的教育成绩,更要坚守看不见的教育信念

遵循教育规律的原理之三,就是要把教师当成真正的教师。何谓真正的教师?我十分认同韩愈对于教师职业内涵的理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在这里,我着重想表述的还是对于教师本质属性的认识。关于教师的本质属性,北师大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一种很好的诠释。同时,也有人将教师分为五个类别,即“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因教误人”,所有这些,莫不是以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怎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特别是在教育被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当下,教师的本质属性也更加被关注和重视,我以为,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本质理解还是对于教师的职业期待,我们都不能将教师神化,也不能将教师“非人化”。而另一方面,因为教师最为本质的职业意义是育人,便决定了教师角色必须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即教师要有教师的品质,教师要有教师的内涵,教师要有教师的状态,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从本质上讲,教师要有自身更高一格的精神要求,教师也要有自身足以产生示范效应的专业素质。在六中,我们有自己的师德理解与师德建设主题,所谓师德就是要设身处地理解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处境,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也有自己的专业成长要求与专业建设方向,那就是,在坚持良好的工作常态之同时,坚持良好的阅读常态和良好的反思常态。如此,努力让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能够扎根于土壤之中,并以踏实的专业行为、充实的专业状态收获厚实的专业成绩。

“平民本色,贵族精神”作为六中教育的自我定位,其中包含的六中教育主题方向就是为了人的发展的方向。所谓为了人的发展,是指教育要帮助每一个学生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教育要帮助每一个孩子葆有人之优良的本性,不断成长,竟至成为新时代里优秀的人。具体来讲,教育要有为了人的发展的方向,是指教育要有改变的方向。当前,教育亟待改变的还是观念,而这种观念的改变,更多的不是否定、抛弃既有的教育理念,特别不能割裂经典的、带有本源意义的教育思想。相反,今天教育观念的改变方向更多的是回归,是贴近人、为了人,是排除干扰、抵制世俗、摆脱功利,努力回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点上来。在六中,我们对教育观念持有的认识是突显教育的本来意义,追求教育的本质价值,正本清源,做教育应该做的事,做回教育本身。为此,我们开宗明义地明确了办简单朴素的教育,即教育要回归常识,教育要守住常态,教育要保持平常心,教育要拥有恒常的力量。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学生成长的途径,创新学生成长的通道。三年前,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生活教育,努力通过对生活习惯的培养达成学习习惯的养成。去年开始,我们进一步开设并优化了校本课程,贴近学生需要丰富了社团活动。我们的意愿是给个性各异、才情不同的每一个孩子提供多方面的平台,进行多元评价,实现每个孩子的多维度成长。

教育要有为了人的发展方向,是指教育要有现代化的方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本质标志是人的觉醒。由此可见,教育要有现代化的方向,从本质上讲,就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在我看来,现代意识的核心内涵是要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同时,作为新时代里的现代人,当然还应明了世界的共性潮流、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未来方向。在六中,我们开展公民教育,努力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集体、对个人有着理性的认识和现代的界定,将他们培养成为既有独立人格又有道德勇气、既有民主观念又有公共精神、既有自由追求又有规则意识的时代公民。当然,教育要有现代化的方向,还包括教育方法现代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就这一方面而言,我认为其核心在于学校教育课程建设的现代化,课程作为学生成长的通道,其现代化的含义是指课程建设应有其现代理念和科技含量。

教育要有为了人的发展方向,还指当前乃至未来的教育要以进一步发掘和突显人的力量为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政府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各个地方各类学校的教育设施建设普遍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新时代到来,大数据、云计算,包括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当中来,但我以为,无论什么时候,器物与科技、信息和智能一定替代不了人在教育当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甚至应该有意识地把握好教育应该把握的方向,那就是物质范畴的现代化程度越高,教育越要有自身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是人对人的作用,是人对人的影响,是人对人的启示,是人对人的召唤。教育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在我心目中,教育依然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